#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张图片
share online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2张图片
share details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3张图片
#分享者01#@VAREN《一小时外》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4张图片
#分享者02#@Donna 《麦肯锡学院:麦肯锡方法》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5张图片
#分享者03#@Evon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6张图片
#分享者03#@Anlfei 《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


主持人: @52-刘希凡

记录官: @Lindy

整理君: @Emma、@38-Mango

注释:S=Sharer 分享者,R=Reader 书友,H=Host 主持人。


Part Ⅰ#《一小时外》 分享者01#@VAREN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7张图片
《一小时外》

1.本书内容:

1.1一小时外的潜移默化

       李松蔚老师的自选集《一小时外》,这题目来自于<真正的改变,都发生在一小时外>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就好像种子,埋到土里了,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看见。但是你不要沮丧,整个事情没有就此停滞。这段时间,其实一直会发生很潜在的变化,就是这粒种子在不断地生长,壮大,直到破土而出。滋养这粒种子,让它不断变化的土壤,就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咨询时的那一个小时很重要,而李松蔚老师想跟我们说的是,那一小时外才是重中之重的。

1.2重在感悟

      就如:「听课、读书,不要只满足于记住内容,关键要找到感悟的点。你听一天课,看一本书,只要能碰到那么一个点,能让你发散开去,浮想联翩,若有所思迷迷糊糊,发现对自己对世界好像多了一分理解,就是真收获了。」

1.3书的目录结构——五个小时

       第一个小时是心理咨询行业介绍;第二个小时是对「潜台词」的解释;第三个小时是一些常见心理疾病的知识科普;第四个小时围绕着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后一个小时则聚焦于人与人互动之中,行为选择的结果利弊。

2.一小时以外的收获

2.1 身体的事交给身体。

      世上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找到诀窍才能做好的,比如解数学题。而另一类是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做的。比如呼吸跟心跳。

      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请教你如何在半夜醒来后再次入睡时,你肯定给不了一套详细的操作规范。也许你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一年三百六十天,就算我们一天睡一次,几十年下来也算有上万次经验。可是我们对睡眠的操作过程却浑然不知。这也就是睡眠本来就是身体该做的事情,而让大脑去管理身体的事,会让器官变得紧张,交感神经系统会一直保持激活状态。

2.2 潜在意念的作用

    我们相信人之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荒唐无理,都是背后或明显或隐蔽的想法导致,但真正的原因是潜在信念起了作用。

2.3自我表达和倾听的是否互相对立?

    我们总希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倾听,意味着情感的分享,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进入对方的世界。大多数人说到倾听的重要性,都只想去表达自己很有耐心,以便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好处,但总有些时候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忍不住打断别人,因为我们忘不了自己。这不禁让我反思,平时在亲人,朋友的生活出现问题时,我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是真正的进入他们的世界去倾听。

2.4 心理咨询师的育儿观:

     适意就好。既然不知道未来怎样是最好的,那至少先把现在这一刻过好。都不要纠结,不要拧巴,不要想太多,这一刻能踏踏实实地过下去,就已经是莫大的福分了。——这句话的主语,既包括家长,也包括孩子。当然,听得懂这句话的,主要还是大人。所以这个理念首先是要家长身体力行:做父母的,没必要迁就孩子,也没必要委屈孩子。

Q&A

3.1情景假设

半夜,你被某个声音惊醒,你一时搞不清楚这声音,一种是你会觉得大概是外面有车开过?而另一种是有坏人闯进家里来?请问你是哪一种?

---                                                                         ---------

#H#@52-刘希凡

有车开过。我经常听到。

#R#@131-雨星

有坏人闯进家里来。

#R#@38-芒果

有坏人闯进家里来。

#R#@14-刀爷

如果是能把我吵醒的那是坏人,因为车开过我是绝对醒不过来的。我觉得这个和人的警惕程度有关,倒不一定是安全感,我住的小区非常安全,我家门口就是岗楼,有摄像头有红外线,可是如果真的把我吵醒让我觉得是有人进来,我还是会拎着手电楼上楼下走一圈看看

(强大如刀爷,在夜黑风拿出手电出来走,小贼才是担心受怕的那位吧??)

#S#@Varen

这两种情况里, 后者会让你毛发直竖,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前者会让你翻个身,继续回到梦乡里。这都是潜在信念导致的,比如有些人就是相信这个地方很不安全,随时会有危险,虽然不会时时有这个念头,但他听到奇怪的声音都会产生”有人闯进家门”的想法。也就是说,有的潜在信念可以让一个不危险的情境,变得危险起来(当然这里排除明显的贼进屋的现象)

比如说在人群中,哪怕别人根本注意到你,甚至对你面带微笑,但你心里还是会很紧张,会想他们都在看我,也就是他们都好危险。人都好容易犯这个错误。一个人在跟外人打交道时,如果惊慌失措,生怕惹别人不高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多半都是源于这种信念,即别人都是不安全的。内化的认知变成了潜在信念,这时自己已经不自知,这就是很多人长期保持一些人看来离谱的行为或者情感反应的原因,这时候需要自省,多交流,尤其交流是有帮助的,因为旁观者清。

3.2#R#@14-刀爷

吃好吃的算哪一种?是算需要找到诀窍还是身体本能?

---                                                                        ---------

#S#@Varen

吃好吃的,算经过大脑思考的,比如说饿了就吃,就是身体该做的,下文有说。如我们平时在无法睡着的时候,通过努力思考,找到方法,按最优步骤操作,“应该可以睡着了吧,总会管点用吧,怎么还没睡意。”其实一个人失眠是因为你的身体在紧张,挡住了它入睡的自然程序,所以需要我们不刻意,也就是让大脑去放手,别去管自己管不了的事情,身体饿了,自然就想吃饭,困了,自然会睡得着,这背后是对身体的不信任,然而很多人都是不相信自己的身体的,总觉得什么事情得过一遍脑子才踏实。其实就如我们从没关注过呼吸那样,我们仍然能呼吸得很好。也就是身体有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大脑掌控欲极强,疑心病又很重,我们要让大脑放手是件困难的事,我们太依赖大脑为自己做出决定,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比如有时候劝诫失眠的朋友顺其自然,但是对方会说怎么能顺其自然,万一睡不着怎么办,明天上班要迟到的。睡眠变成了一种任务,不得不刻意追求,我们刚把大脑撇下一分钟,身体还没来得及有睡意,大脑马上会说怎么还不睡?再这样下去效率会变低啊,健康会变差啊!本来睡眠是个自然动作,但现在却跟太多利益牵扯,以至于我们一天没睡好就会发慌。所以把身体的事情交给身体,别再让大脑插手了。

#H#@52-刘希凡

意味着,我们有很多事都可以交给身体了?是这样理解吗?

那要怎么才能让大脑不去干预?这个可能跟人的生活有关。有些人是独居,会警惕一点,算正常吧?

#S#@Varen

就如失眠这类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大脑干预了身体该做的事。因为这点跟我特别有感触,所以就分享了。

作者主要想从心理学的定义去解释,说明潜在信念起了很多作用。

#R#@14-刀爷

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科学解读。

#H#@52-刘希凡

理解。如何让大脑能自动停下来睡觉,别折腾了。

有时失眠就是望星空,脑海中世界大战。请问,如何让大脑安静下来?做应该做的事情--睡觉?

#R#@38-芒果

很深刻的体会。因为当一个人失眠的时候,最不能控制的就是脑子里的东西。脑子里,越是想睡觉,越容易想的东西更多?

3.3失眠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求一副治疗帖

---                                                                        ---------

#R#@64-V先生maître

试图睡眠本身,就是一个深深隐藏的恐惧。

#R#@84- Donna

我初高中就在让自己学会冥想 把自己想象成一双臭袜子,放在床上, 而不是自己躺在床上。afa波 和 β波 的音乐,然后冥想。

#S# @Varen

好多时候,都是大脑想太多,比如说睡眠,会把睡眠把很多利益对等起来,这些都是大脑的干预吧,让大脑放手,别去管身体的事情。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也在努力。

大多数时候通过冥想,通过观察自己的呼吸,让大脑放空。是的。作者给我们提了让大脑放手,也就是别再多管闲事。

#R# @14-刀爷

感觉这种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学是很类似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失眠的话有几款好的手机APP推荐——MUJI to sleep、Healing Time、还有Ambio。

#R#@No.4—Evon

我都会看回以前旅行的照片,然后回想起那些愉快的时刻,想着想着心就平静下来,然后就能心满意足地睡了。

#R#@131雨星

通过自我催眠和冥想都可以有助于放松。

#H#@52-刘希凡

我收到的是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中”。两个人 两种有差别的看法 这就是参加享读会的好处,没有专家 只有大家,激荡大家的智慧、碰撞火花。           


Part Ⅱ#《麦肯锡学院:麦肯锡方法》 分享者02#@Donna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8张图片
《麦肯锡学院:麦肯锡方法》

1.本书背景:

1.1“麦肯锡是谁?”“麦肯锡是家什么公司?”

麦肯锡是芝加哥大学杰姆斯•麦肯锡(James Mckinsey)教授于1962年创立了的咨询公司。并在咨询届一直独领风骚,是波士顿、埃哲森、罗兰贝格等国际咨询机构也无法比肩。

    作为世界上最牛的企管咨询公司之一,尽管它来到中国有些水土不服,兵败康佳。(请看看知呼“麦肯锡是家什么公司?”的调侃和百度关键词“麦肯锡兵败康佳”),但是不能单凭人家的几次不足否定人家的长处。而且这点挫折丝毫不能阻止企业对于这位老大的仰视,更不能阻止我们名校毕业生对其的趋之若鹜,相传麦肯锡招聘只要北大、人大的高材生。

1.2 麦肯锡三部曲

    如果说91年出版的《麦肯锡方法》是基础的话,三年后出了《意识》,《工具》则是架构性的提升。其实作者拉舍尔也就在麦肯锡带了三年,无意调侃。

    相信当时看过本书的人会有很深的触动,但时隔14年了,这本书给人的评价也多了一种“道理听过很多,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这是我们对认知度大于执行力问题,总的来说这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书籍。

    全书分五个章节,我把这个五个章节总结为麦肯锡的思考方法、解决法、推销法、生存和经验。

2.本书的四个切入点:

2.1 切人点一:思考企业问题的方法

    麦肯锡提出的建立解决方案的三个支柱: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

     以事实为基础是个理念,事实弥补了直觉的缺乏。尽管很多面临问题的企业都想躲避令人讨厌的事实,但是事实是不会因为你不面对而烟消云散的。假设是解决的问题的手段。

2.1.1如何做去假设呢?

书中分三步走:定义最初的假设、创造最初的假设、检验最初的假设。

(1)定义最初的假设——实质就是“在你开始之前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听起来有点矛盾。

     举个例子,假定你驾车去一个陌生城市的餐馆,你不知道怎么走,但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你必须从大街的第三个路口左转然后接下来第一个路口右转,只要你沿着你认定的方向走就行了。那么祝贺你,你已经有了一个最初的假设。

    解决商业问题也同样,最初假设的作用就是从问题引向解决方法的一张路线图。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来填满修正这张路线图。

     同时记住假设不是问题的真正答案,他仅仅是有待证明或驳斥的理论,不要因为你无法舍弃这条岔路累积的存量而不愿意回头。一切以事实为基础。最初的假设确保我们能迈出第一步的方法。

(2)创造最初的假设

        我们在解决问题或创业上有点像在玩单机游戏的《帝国征服者》一样,游戏地图都是一大片黑暗,地图只显示出你的目的地和你走过的路。所以要以事实为基础,但在没搞清楚在哪儿挖掘之前,不要为了挖掘信息没有方向的做大量无用的挖掘工作,就像游戏里面的,认准目的地的方向,路上遇到怪再打怪吧。

    也就是说在创造最初假设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全部事实,这是不可能的,只要足以对这个行业和关键驱动因素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就足够了。

(3)检验最初的验证

     也就是拽着地图上路前,在轮胎上踢几脚检验一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善于批判自己的思想,我们需要其他人来给我们的主意挑三拣四。所以我们需要团队与寻求他人帮助。

     个人觉得“以事实为基础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是整本书的金句!不仅企业在遇到问题却手足无措的解决方法,更可以用在现在互联网的创业的开荒上,比方说《从0到1》和很多互联网创业书籍都在给我们讲创业理念,But how?或许这可以给鸡汤带把勺子,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2.2切入点二:问题不会永远是问题。

       解决问题之前请你确保自己正在解决的是正确的问题(也就可能出现一种情况,最终你解决的已经不是先前交给你的那个问题)

       逐步把麦肯锡的形象塑造成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那么就举一个看病的栗子吧。病人到医院说我有点不舒服,同时会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喉咙痛、头疼、鼻子堵塞。但医生不会被病人引导,马上相信病人的结论,他会翻开病例问一些探究性问题再作诊断。或许医生最终会对病人说“我可以治疗你的头痛,但是我认为这是某种更为严重的病情的轻微症状”。

      所以搞清楚交给你的问题是不是真正的问题,才不会在解决问题上浪费时间和金钱成本。所以又回到强调挖掘事实基础的重要性。

2.3 切人点三:一些重要的解决方法

    书中提到了这10点非常经典的解决方法,凭字面上大家都可以理解,请看别人家的PPT。因为每一点都被别人放大描述过,特别是80/20原则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法则了。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9张图片
书中提及的10个方法

30秒电梯实验

    理论设想你在电梯内如果清晰而准确的向你的顾客、客户或投资者阐述方案。引起兴趣。(要是给我和我的金主在同一个电梯,我肯定咻咻咻把每一层都按一遍再说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做到,把结果表达清楚,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比方说“我能通过一个什么产品或方案在多久的时间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后面有时间再列出提炼的方案,如果对方感兴趣,肯定会邀请一同乘电梯上去坐坐。(等什么,约啊~)

      总结书中的观点:1.要语出惊人 2.要短小精悍 3.提炼观点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0张图片
30秒电梯理论

2.4切入点四:麦肯锡的推销方法

麦肯锡家收费昂贵,却从不打广告。关于推销源于该公司创始人的清高,麦肯锡向来不推销,但是相传麦肯锡的电话求助却源源不断。他的市场营销是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广告渗透。例如,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与客户维持非正式接触的关系网、参加慈善团体和行业会议等等。并在客户挠头的时候为客户准备一份“丰盛的大餐”同时,不得不赞美麦肯锡家的ppt相关精致和高大上。这里有个微信链接。

 这里就提到一点,如何在没有推销的情况下进行销售,这对企业和生意人都很重要 ,这让我想起近期听《逻辑思维》128-商人的道德难题,听了两遍,挺有感触,这一期讲了爱迪生的黑历史,原来灯泡最原先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确实是爱迪生改良推广,同时也是爱迪生让一个用习惯燃油灯的社会接受了燃烧时间短、噪声大的1.0版本灯泡。这涉及到商人和科学家谁对创造的价值大,包括现在很多手艺人创业,如何转型成为忽悠懂营销的手艺人。

现在抛开书麦肯锡中理想化的状态,来听一个咨询界对麦肯锡的调侃:来自李翰洋的《懂经济学必读的108个现代哲理》

一天,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迎面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总共有几只。”

那人用卫星定位系统和新的网络技术将信息发送到总部的数据库。片刻后,他告诉牧羊人一共有1460只羊。牧羊人点头称对。随后,那人要求牧羊人给他一只羊作为报酬,牧羊人答应了。不过牧羊人说:“如果我能说出你是哪家公司的,你能否把羊还给我?”那人点头答应了。

牧羊人所:“你是麦肯锡公司的。”那人很惊讶地问牧羊人是怎么知道的。

牧羊人说:“有三个理由足以让我知道。第一,我没有请你,你自己就找上门来;第二,你告诉了我一个早已知道的东西,还要向我收费;第三,我一看就知道你一点都不懂我们这一行,你抱的根本不是羊,而是只牧羊犬。”

延伸阅读:对于麦肯锡方法延伸读物:《思考的技术》里面讲了一个麦肯锡七步成诗的方法。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1张图片
麦肯锡7步成诗法

3.延伸:

TEAM-FOCUS模型

TEAM——代表人际交往interperonal,含Talk交谈、Evaluate评价、Assist协助、Motivate激励;

FOCUS——代表分析要素Aualytical, Frame界定、Organize分工、Collect收集、Understand解读、Synthesize提炼。

4.关于本书的争议:

4.1有什么效能?

#R#@14-刀爷

麦肯锡在咨询机构里确实首屈一指,不过现在更多的是做商业担保和大型并购中间人角色,单独的企业咨询服务在发达国家已经做的不多了,更多是面向第三世界国家。

#H#@52-刘希凡

这本书曾经用过的技巧是?

#S#@Donna

80/20——2、3、5、8

#H#@52-刘希凡

说说第五好吗,为什么先摘易摘的果实,不是朝着困哪走去,当时是什么情景下?这种工具书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不是说要做难做的事情,不被小事困扰吗?能否举个例子来听听。

时间管理,就是说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S#@Donna

就是把能让我轻易获得胜利或改善的问题先拿下,我觉得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拿大家都经历过的事情来说,学生时代的考试。

比方说你各科成绩都很差,这都是你的问题,我是找我最有可能提升的科目来突破,乘着感觉追击其他科目。

4.2“布道”方式

#H#@52-刘希凡

见面不谈销售,而销售,堪称销售的最高境界。

#R#@14-刀爷

爱迪生的例子就是“有价值的模仿,比无价值的创造要好得多”的无耻逻辑。

#S#@84-Donna

我觉得现在的很多创业者很会“布道”。其实就是忽悠啊,但是让人心服口服。

4.3此类书籍适用人群?

#H#@52-刘希凡

虽然他的PPT满大街有,但是却干货不多,要问具体问题,请付费,按顾问劳动量付费,这是规则。

可能是个人经历不同吧,我觉得这种工具书对个人成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R#@大爷

可能和职业有关系,我觉得这本书确实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不过很多东西需要实践才能体悟。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不同的模式。

各自的方法各有区别,能达到目标才是最终目的,而这个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分析对方分析自己,在中国的环境下完全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套用。

#R#@No.4—Evon

我感觉方法论的东西必须结合实践、思考、再调整的循环过程才能真正为自所用。

#H#@52-刘希凡

声明下我的背景,由于我在用这本书做新员工培训,我认为对菜鸟是有用的。

#R#@14-刀爷

必须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人成功与否与方法论没有关系,只和自己的执行力相关,说白了就是你为了达到目标能够付出多少努力。想看一本书就找到成功的捷径是永远不可能的.踏踏实实的干才是硬道理。

#S#@84-麦肯锡工作法

这本书的人群的确是职场新手和刚进入咨询行业的人。推荐《思考的技术》,觉得也不错。成功也是个主观命题,我们只分享书籍,做观点搬运工。

#H#@52-刘希凡

第三位分享者的分享到此结束,很有意思的是还有不同的意见,这也是享读社的优势。下次请@14-刀爷来详细说说,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才有提升。


Part  Ⅲ#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分享者03#Evon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2张图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1.本书背景

1.1作者:

史蒂芬•柯维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曾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5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成就与卡内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

1.2 七个习惯:

1、积极主动;2、以始为终;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解己;6、统合综效、7、不断更新。

前三个习惯着重在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真正独立之后,你就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就可以开始致力于更为性格导向的“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习惯四、五、六所讲授的团结、合作与沟通。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种与收获的次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

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它是不断改进,螺旋向上的成长过程,帮助我们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水平上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其他几个习惯。

1.3 阅读本书

正如作者所说的,这些原则并不是作者首创的,只是由他发掘并整理出来而已。道理大家都懂,只是重在执行。里面提到的原则其实大家都懂,可是当真的深入探讨,感觉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正确的原则,就是你身上好的品德所浓缩出来的行为原则。因此我认为,高效的习惯是好的品德的体现,它以正确原则为行为标准。所以全书关于高效能习惯的阐述,前提条件都在于你得拥有良好的品德,明辨是非,高度自律,否则无论怎么设定原则、使命宣言都是徒劳的。

这是一部关于方法论的书籍,从时间管理到思维更新,无一不举例、分步,把行动的每一步说得很细,甚至每章后都将需要付诸实践的内容分点列示。要利用好这本书,需要的是执行力和思辨力。

2.本书效能与实践心得

2.1知彼解己

我们身在社会大流中,每天都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冷漠甚至剑拔弩张都不利于双方长远发展,合作互赖才是正道。在探求互赖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足够独立,目标明确,心态富足,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异见,先接受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和价值观的影响,理解对方,再寻找双方能接受的第三条解决道路,具备足够的安全感去做到“知彼解己”,把外在阻力转化为动力,最终实现双赢。

2.2改善关系

这是一个对改善伴侣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都十分有效的行为模式,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练习阶段,但是通过书中指导和不断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由此获益。

2.3习惯的养成

看完书后我马上跟男友实践了一下,感觉对我们之间的沟通有了很大的帮助,但还得不断调整,学习

2.3.1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定义: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这部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关于积极主动的责任感的创新解读:责任感Responsible,可分解为Response-able,即选择回应的能力。

责任感通常会被理解为是一种主动做好分内事的驱动力、意志力,可书中却把它理解为人类的一种主动选择的能力,不论遇到能否被掌控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而且我们可以有这个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感,任凭外在环境、他人、甚至感觉左右自己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所有问题最终都要回归到自身。

(1)爱的感觉与行动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很多人会问另一半,你爱我吗?你爱我的什么?我倒觉得爱并不需要整天挂在嘴边,我们要做的反而是无私地为对方付出,你将会在相互的付出中感受到对方深深的爱。感觉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2) 关注圈与影响圈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把可被掌控的范围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对于“影响圈”以外的关注圈,如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他人弱点、环境问题等等,则要懂得承认:我们的影响圈很小,比关注圈小得多,因此生活上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3)实践心得

习惯一对我最大的冲击和感受让我对“无力感”有了新的理解。如今社会中的人总是觉得生活充满无力感,龙应台曾经说过“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不能谈‘无力感’”,以前的我也总是被一股“无力感”包裹着,每天不断抱怨,对自己对工作对生活都不满意,后来我不断反省,认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多么不负责任。

现在的我,能基本做到无视一切“影响圈”以外的事,股市再怎么跌成狗我也没法改变,安心被套;每天怎么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安心学习。现在每天就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

2.3.2 习惯二:以始为终(个人使命)

以始为终的定义:以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

 “以始为终”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先在头脑中构思,再付诸实施,把制定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样重要,影响圈会日益扩大。

2.3.2.1个人使命宣言

这个真的好重要,类似于每天叫你起床的闹钟,我自己也在按照书中指导撰写和修改自己的使命宣言,大纲如下:

(1)我的使命:用自己的知识对他人有所影响,对社会有所贡献,帮助他人直面自己、直面世界,不断传递正能量,并在这过程中认识世界、享受生活;

(2)为完成这一使命,我会要求自己:有慈悲心、激励他人、不断学习、施加影响(补充每一点的细节);

(3)为了完成人生使命,我将优先考虑以下角色:妻子、女儿/姐妹/姐弟、同事、学生、朋友、路人(在每个角色后面再增加相应的目标)。

这个使命宣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自己生活历练的积累、思想的不断清明而逐渐明晰、深化。

明确了个人使命后,你就能确保自己的“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你日常所做的事以及对突发事情的回应都是符合自己长期目标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圈以外发生的事情不再能影响你的行为和思绪,因为你已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个人终极使命的目标中,高效能生活从而逐步养成。

口头说的可能比较抽象,但是当你真的花点时间静下来明确自己的个人使命,就会发现它对你的生活以及行为会有很多的指引和规范。

2.3.3习惯三要事第一

 就是教我们专注于时间管理,这里涉及两个重点:最重要的事和计划的实施,最重要的事就是习惯二中的使命宣言;计划的实施要求我们学会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以第二类事务(不紧迫但重要的事:预防性措施、建立关系、明确新的发展机会、制定计划和休闲等)为生活中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帕累托原则——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2.3.4最后说说习惯五:知彼解己,就是让我受惠的一节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知彼”的关键是达到倾听的最高层次——移情聆听,以理解为目的,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1)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

 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所以说习惯一、二、三是基础,帮你保持核心不变,即以原则为中心,平和而有力地应对外在的弱点。

(2)实践心得

现在分享一下我受惠的point:看了移情聆听的后,醍醐灌顶,感觉自己以前的沟        通方式都错了,倾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认真听对方的话并适时赞同对方,而是要深入地理解对方,并能做到把他的话用相似的意思重复说一遍,这样他才会觉得你是真的懂他。

Q&A

#H#52-刘希凡

要深入地理解对方,并能做到把他的话用相似的意思重复说一遍,这样他才会觉得你是真的懂他--连技巧都说到。

把他的话用相似的意思重复说一遍。

#R#Varen

是的,倾听就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投入对方的感受里,只不过挺难做到的吧。

#S#No.4—Evon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当你跟对方说出自己困扰或是观点时,对方只是表示理解或赞同,你却总觉得不够,感觉不能跟他继续聊下去了,但是如果对方能尖锐地一针见血地说出跟你想表达的一样的观点时,你却会感觉遇到知音,逼着自己深入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

#R#38-芒果

所以,生活中,无论是说话,待人,处事,有没有走心,不单只很重要,对方也可以feel得到。诚实,理解,感受。

#S#No.4—Evon

是很难做到,因为你要暂时忘记自己的价值观,这个很危险,很容易被影响,所以践行前三个习惯就是让你保持自己核心和价值观不变,让你在社会交流中不至于迷失自己。

#H#52-刘希凡

很多沟通术都没有讲清楚这点今晚的收获真大,今晚到这里有个沟通技术很厉害知己解彼。


Part  Ⅳ#《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 分享者04#@Anlfei.Fei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3张图片
《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

1.本书背景:

1.1作者背景:

       刘润老师2013年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总监一职离开后,从事咨询行业,任海尔集团战略顾问,为福布斯中文网专栏和百度百家栏目专栏写稿,署名文章《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曾经风靡网络。这本书是去年7月份出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很多商业案例都来自于我们息息相关的领域,明年就会成为旧闻。正因为世界变化那么快,所以要快点来看看

        本人从事传统服务行业,尽管一开始对互联网发展的理论知识还在小白阶段,但是互联网正在悄然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马云所说:电子商务绝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

2.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首先让我们感知这个正在生成的未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中国从1978年到1997年间解决商品短缺的问题,再从1998年到2013年从内贸转各外贸,中国成为最大的进出品国,直到2013年,互联网的崛起。在这一年里,像个小孩的余额宝一拳打在了银行老大的腰上;苏宁国美郁闷地成为京东的线下体验店;马云与王健林的豪赌;董明珠与雷军的互掐。都说明了企业竞争升级的路线,从地段、流量到时间。

2.1传统商业面临挑战

       传统商业,地段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就像李嘉诚说房地产交易的成功经验一样:除了地段还是地段。而在PC互联网时代,是流量为王。收集流量、分发流量成为一门大生意,现在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都是从流量起家。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发售流量进入分发时间。根据相关报告,现在平均每人接触媒体的时间是5.8个小时(其中分给电视的时间是60分钟,甚至有人只看个新闻,而像我是都不看电视的;而PC电脑是100分钟,手机是104分钟)。而在手机这104分钟里,每人每天使用微信60分钟,微博2分46秒。至于短信,主动使用者数量骤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各位现在还用短信联系朋友吗?),所以电信运营商沦为管道的趋势日渐明朗。

2.2互联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是不断提高效益,消除距离、让信息更对称。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来说互联网是如何对以往的信息流做减法,从而彻底改造传统行业。(比如旅游业:可以我们以前是的旅游公司去玩,酒店机票价格他们说了算,但是携程和去哪儿网消灭了机票、酒店和景店价格的不对称,让用户一秒钟找到某趟航班的全网最低价,完全透明。再比如我通过一淘比价网搜索最近非常流行的《秘密花园》和与之匹配的辉柏嘉笔,我就知道京东的正品最便宜。)所以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环节都将逐渐被颠覆,或者被边缘化。而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非常实用的商业价值模型——用户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无论任何时代,价值最先被创造出来,然后经过一定的“环节”传递给用户,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创造价值环节是指创造出有功能、有体验、或者有个性的“商品”,比如说海尔,他就靠创造出有价值的商品来盈利的。传递价值环节,有三个要素,分别是信息、资金、物流,比如苏宁、国美、万达就是靠做的就是靠传递价值来赚钱;再回到用户价值,这是回归商业本质,用户就是需要一台洗衣机,解决洗衣服的问题。所以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创造真正的用户价值,才是那个终极目标。所以“颠覆”传统企业的不是互联网,而是其商业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省略中间环节,同样品质商品,价格更低,这也是“互联网化”的企业做产品的逻辑。

2.3 作者对互联网化企业提出的指导性建议,“互联网加减法”。

       互联网加法是:创造价值环节,加入用户的参与,线下企业如何与线上用户互动(比如说小米就是粉丝参与手机功能讨论,甚至参与设计改造,通过论坛和小米用户大会来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入互动,甚至某个功能不好,用户直接批评这个工程师。画外音:其实我们这个读书分享会也是做到了这点,让我们参与创造价值,同时获得价值。)

       互联网减法是:传递价值环节,消灭信息不对称,消除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障碍(比如说京东,此处不再重复介绍)

2.4要做产品还是要做平台?

      那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传统企业就没得做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去做互联网了?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要想清楚你是要做产品还是要做平台?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力。做产品是创造价值,不断创造功能、有体验、或者有个性的“商品”,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利用互联网的效率优势,反而可以传统企业创造价值者的狂欢。而做平台是把用户的数量提升到特高的水平上,不断创造让用户尖叫的“引爆点”,否则用户抛弃我们只是指尖一点,这个从传播到引爆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也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必经之路,比如说免费,为什么淘宝和360杀毒软件要免费,就是要自己花钱把用户买进来,要从传播点到达引爆点。只有过了引爆点,买家和卖家才会相互促进,产生正效应。所以如果要做平台,一定要懂得怎么突破引爆点,怎么用大资本来支撑企业的运营。

2.5 移动浪潮中的传统企业如何生存

      最后借用作者的话总结:传统企业不要轻视,不要恐慌。不要高估互联网今天对你即刻的冲击,也不要低估互联网在未来5-10年对你的颠覆。最终互联网会变成水和电一样的基础资源,服务一切行业。当再也没有人把互联网当回事儿的时侯,这个变革就完成了。看清这个过程,采取适当的行动,会决定我们是转型的炮灰,还是弄潮儿。

Q&A

1. 我们到底做产品,还是做平台?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H#52-刘希凡

刘润通过本书中大量的案例就是想告诉大家: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一切,消除距离,并由此冲击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把选择权真正交回到用户手中。在这样的大变革中,对于传统企业,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我们到底做产品,还是做平台?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一切传统企业转型的问题,最后都是组织的问题。例如滴滴快车UBE,热潮过后貌似我们都要回归做产品(指笔者的银行)。

经过实践发现做产品也很重要有好产品就是摆地摊还是摆互联网的问题。

#R#No.4—Evon

听说失控这本书关于互联网的观点也是很值得思考的。

现在银行的发展方向就是交易结算业务,主要也是靠互联网作为平台来实现。

#R#8~黃毓曼

这是一个浪潮,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效能,但是同时也在很大幅度的烧钱,拼人气。

#H#52-刘希凡

互联网刚开始想自己做平台现在也想清楚不如跟大的电商平台合作分享别人的成果。这些都有一个恐惧--妄图自己全流程做下来--回归自己本行--合作的一个变革过程。现在所谓的大数据也是基于基本判断。例如对一位具有广州户籍的20岁市民凭身份证大体就可以在银行或者投资公司获得1-3万的无抵押贷款这不是大数据是基于历史判断,淘宝订单贷款是保理业务的电子化。

#S#35Anny

所以海尔很有可能与马云合作,1+1大于3的效果。

#R#34-张元之

如何结合自己所在的行业具体应用,能实操,这个最重要。银行如何低成本获得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信用,定制差异化的利率,存款如果利率是既定的,如何更好的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风险定价,降低坏账。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银行的工作环节有深入了解。个人观点。

#R#14-刀爷

原来的传统概念是三流做产品,二流做平台,一流做标准,但是我觉得互联网时代颠覆了这个说法,现在应该是标准最末,平台居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产品。

(互联网的浪潮来势汹汹,把握住资源更显重要,存在惊慌感的传统企业如何运营是并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就可以了,对于互联网+的话题可以有想法者继续分享)

感谢以上的分享,下周见。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4张图片
Next week

#线上享读#每周四晚上20:00-22:00分

#线下享读会#每半个月的周日下午14:00-17:00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angduxueshe

#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_第15张图片
xiangduxueshe

你可能感兴趣的:(#线上享读 Readshare 8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