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必爱你,但必定不会害你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这么一个观点:“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往小的说,是你们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供你们生活;往大的说,是自来水场的工人为你们提供饮用水、发电厂的工人为你们供电、路上的交警为你们维持交通秩序等社会上各行各业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结论:正是因为上述这些不认识的叔叔阿姨们对你们的爱,才带给你们今天的生活,你们将来也要这样回报社会啊。

当时听了觉得:哇,老师讲得好有道理啊,确实是这样,心里暖暖的。

但现在想来,这话说得也太扯了吧,这些叔叔阿姨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跟爱不爱我有什么关系?

虽然人类社会的运转的确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人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动机是因为这样能赚钱、能靠此谋生,而不是出于对社会或其他陌生人的爱。我认为这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转的重要标准:每个人出于利己的动机去行某事,最终集体产生取的结果是利己又利他,同时也避免对他人的有害行为。总之,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就是标题所说的:我未必爱你,但必定不会害你。

当然,社会的良性运转不是自然而成,需要人为的设计和努力。所以,一旦出现类似地沟油这种以利己为动机但造成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业,那说明是社会整体运转还不够完善,只靠打击地沟油制造商是治标不治本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老师教的并不符合事实,但也没什么坏处,听完这话至少心里觉得暖暖的。但没想到多年以后,这句话有了新的升级和变种,演变成了:哪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通常再加一张士兵的配图)。这种观点就十分有害了,而且对双方皆是如此。

一方面,“岁月静好”的人听了,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愧疚,这是一种十分有害身心健康的情绪。

另一方面,“负重前行”的人听了,可能会自豪也可能会不爽,但这却实实在在是一种“捧杀”,在他们为争取自身权益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

进一步展开讲,表面上看,从事“负重前行”这行工作的人的得到了他人的追捧、赞美,似乎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然后呢?回去还要接着原来辛苦的工作,一切都没有任何实质的转变。也许他本来还打算要求涨个工资,或者提出辞职换个行业,但这么一来又觉得开不了口,只能把话咽回去。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明白人,事情是怎么回事都看得到,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已经默默打消进入这个行业的念头。

所以说,这种观点的害处实在是大大的。

在古代,人们的确把不同的职业分成三六九等,有的高贵有的低贱。但我认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至少应该体现出的一个文明进步就是:凡是社会所需要的,一切职业一律平等。当年的温家宝总理不也亲切的握着下水道工人的手说:咱们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

建立在一切职业一律平等的基础上,所需要关心的问题只有两点:1、该职业所从事的工作本身是否合理;2、从事该职业的人是否得到与付出的劳动相应的回报。

以这个思路来分析,社会上很多人们所争论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在看完《拯救大兵瑞恩》和《红海行动》这类电影后,许多人讨论牺牲这么多人救一个人值不值得?

首先,士兵职责包括在危难时刻解救同胞,所以救人是一定要做的。但去救人虽然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但这并不等于牺牲自己,所以这个问题问的是有一定问题的。

(再补充一点:当士兵是有很大的危险,但其他行业就没有了吗?和平年代,在马路上扫大街的清洁工以及高空作业的工人应该比在营房训练的士兵更危险吧,怎么就没有人歌颂赞扬他们呢?)

其次,人质是要救,那采取的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如果方案可行,那应该去救,如果方案不可行或可行度很低,只是因为人质很重要就派士兵去救,这和故意杀人没有区别,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追究指挥官责任。

最后,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质,他们有没有得到应得的奖赏呢?我指的是物质方面的,荣誉又不能当饭吃。如果士兵受伤了,能不能得到完善的治疗?如果残疾了或战死了,他自己和家人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

这些问题才是人们应当考虑的,而不是应不应该以命换命之类的空话、套话。

毕竟在唱赞歌之前,我们还是得先判断一下,死的这些人究竟是英魂还是冤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未必爱你,但必定不会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