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忧”的是天、地、人 于保东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被选入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中。这则故事已经被收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则寓言故事作为七年级阶段的一篇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首先是积累。七年级的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不多,积累的文言词汇、句式、词类的用法等基本的文言知识还很欠缺,对一些文言现象还很陌生,因此,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这些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是这个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的,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丰厚学生的文言底蕴,学生才能在丰厚的文言知识中逐渐咂摸出文言的味道,咂摸出我国古人的智慧,才能逐渐咂摸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如本文词汇的积累就要注意:

1.亡、晓、宿、中、塞、舍等多音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读音和意思。

2.天地崩坠、废寝食、屈伸呼吸、充塞四虚、躇步跐蹈、者、往等词语的意义。

3.还要掌握:①奈……何、奈何、不……耶这两个反问句式。

②……

③……

……

第二是读。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的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展开的故事情节。最好的学习方法当然还是读。没有读就不能进入两个人的感情,就不能深入的进入文本,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的结合自己的理解,进入到文本设置的情景中,通过读反复揣摩一下两个人物的思想和感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是思辨。列子的寓言故事选入教材的有三篇,其一是《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是第二则,第三则是《愚公移山》。《列子》中所选择的寓言故事我个人认为:每一个都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

这则寓言故事的基本内容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的这则故事的现代版,或者叫现代改编版。一般是这样讲的:

从前,有个杞国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就整天吃不下饭,谁不着觉。

有一天,有个人劝他说:“你这个傻瓜,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地塌下去,也轮不到你这样的先下去。”

于是,这个人就再也不吃不下去、睡不着了。

于是这样的版本就传开来了,成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代名词,但人们忘了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要讲道理的,讲什么道理?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原始文本中,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像《穿井得一人》讲的一样以讹传讹,那样就会导致我们的经典故事面目全非,甚至现代意义与原本寓意大相径庭。(这样的现象在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演变中也不少见)

1.《杞人忧天》是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和结构(形式)要服从讲道理的需要,要服从要讲的那个道理的逻辑,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逻辑或者生活逻辑、社会逻辑。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的时候不能从我们当下的生活逻辑和社会逻辑出发,从我们当下的生活逻辑和社会逻辑出发,我们就容易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总以为我们自己比我们的古人更聪明,从自己认为的聪明出发,就会无底线地贬低我们的老祖宗,是反历史的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人的主体建构中的一种负面思潮的反映。

2.《杞人忧天》是《列子》这部书中的一篇。列子其人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朝郑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思想;《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从这个角度讲,《杞人忧天》绝不是我们现代认为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是对“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的哲学思考,是对宇宙的终极追问。

宇宙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地球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我们要到哪里去?

从这个角度讲,列子的追问比霍金早了2000多年。从自然的角度讲,天塌地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不能承受的现象。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样相处?这不正是道家思想已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杞人忧天》“忧”的是天、地、人 于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