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一直强调,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学会建立知识体系就是第一步。
知识构建方法论里头包含读书方法论
读书方法论只能是知识管理方法论在读书维度上的应用,正确但不够完备。
例如,收集——整理——输出。
我根据认知心理学、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些原则,来构建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它共有四个步骤:
知识管理1.0:分类
知识管理2.0:剔除
知识管理3.0:固化
知识管理4.0:融合
知识管理1.0:分类
直接按学科做知识分类的,这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知识体系管理如果仅仅做一下学科分类,是无法实现知识效益最大化的。
也即,知识体系管理的目标,是使知识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大脑工作时,并非按学科去调取知识和技能,而是有一套独特的心智加工过程。
如果知识体系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心智加工过程,显然更有效。
我的分类方法基于心智加工过程。
自主心智
我们通过进化和内隐习得的。比如,对于事物本能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化反应,这是通过进化习得的。包括后天长期训练的技能,已经内隐到自主心智。例如,今天的你骑自行车非常熟练,你骑自行车时做出的动作,全来自自主心智层面的条件反射。
算法心智
就是我们平时口头所说的智力。广义上,我们说一个人智力很高,大体可以说是这个人算法心智很好。但在认知心理学中,狭义上的智力被称作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俗称大G),它有两种分类:
1.流体智力
指在不同领域运用推理的能力。可以通过传统智力测试中的图像分类、数列推理来测量。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流体这个词,可以强调这是一个像水一样流动的过程性智力。
2.晶体智力
指通过学习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晶体一样结晶成一块一块地存储在长期记忆中。所以这是知识性智力。
反省心智
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理性。就像你身后的一个摄影机,从第三者角度观测你的一举一动。
三重心智的A—G不展开细讲(详解请移步理性与聪明的分野: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人类的心智在加工时,就是反省心智、算法心智、自主心智三者在A—G之间的互动,三者分工明确。
信息-知识-技能的流程参考该理论模型,可以如此解释:大脑输入晶体知识,一些能提升流体智力,一些能促进反省心智。经过长期的训练,知识不断被内化至自主心智并形成技能,从而习得流体思维和思维倾向。
根据以上,我做知识管理时加了一个大的一级分类:
知识
技能
思维
知识
此语境下的知识,指的是晶体知识。无论是技能还是思维的习得,前期都得有晶体知识的输入。在该类别下,就可以直接按照学科进行分类。
技能
此处的技能指的是个人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技能。技能习得初期必须输入晶体知识,熟练后便进驻到自主心智。
例如,设计师需要用PS、AI、Sketch设计各类作品。当他还是新手时,他需要学习设计相关的晶体知识才能获得新技能,例如设计软件的用法、色系的搭配方法等。一旦熟练后,新技能便在他的自主心智中形成。
我从事社会化营销行业,在我的技能分类中只包含营销、创业、管理、设计四大学科,那么历史、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就放到“知识”这个大类别下。
所以,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知识”中的相应学科划分到“技能”中,这因人而异。
思维
包含思维技巧与思维倾向,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思维技巧即思考的技法,例如栅格化思维,即将问题的拆解出变量逐个分析,这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法。思维倾向,事实上隶属于反省心智,例如,当一群人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下头脑风暴时,具有备择假设思维倾向的人,会对逻辑框架发起质疑并在其反面思考。
知识管理2.0:剔除
通过1.0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段时间后,你的知识体系框架中将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冗余,这时就需要做一个简化的工作。
剔除,遵循的原理是奥卡姆剃刀原则。
奥卡姆剃刀,即如果对于同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假说,我们应该采取比较简单的那一种。
知识管理3.0:固化
剔除完成后要做什么呢?
公众号笔记侠说,他们要帮助大家固化知识标签。
这让我有所启发,于是将其纳入到我的知识管理体系。
例如,我剔除了其他设计分析法,固化了设计分层法这个知识标签,但凡需要分析设计作品,我都会搬出它来做思维操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1、更高效的单点处理能力。
2、节省大量的认知资源。
在没有对设计知识模块作分类-剔除-固化之前,我分析设计作品都得琢磨半天——这个作品为啥好呢?
对于任何一个设计新手来收,思考这个问题会耗费你大量的认知资源,最后也不能给出有价值的结论。
剔除之后,要做的事就是固化知识标签,并反复使用它去现实中做操练。
知识管理4.0:融合
这是四步中最旷日之久的一步。
什么是融合?
打个比方,你的大脑就是地球,知识是其中的组成物质,那么融合就是万物互联。
那么,如何融合呢?我们需要一根线,这根线就是提问。
新建一个思维导图,开始记录你这个世界的所有疑问,没错,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所有疑问、好奇、困惑。
自由是什么?
世界是否存在大一统理论?
人为什么不自杀?
人为什么会孤单?
如何把握处理普适问题的普适思维?
如何实现公司内部自组织?
为什么男人如此花心?
为什么有些人会骚荡贱?
….
疑问列举好,接下来就要从你的知识体系中提取能回答该疑问的答案。
例如,我回答自己多年来的疑问——孤独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既惧怕社交,又恐惧孤独?
我迭代了三次答案,最后选择了用人类学作答,因为这样的解释更为底层,直逼本质。
又例如,我在回答本文题目“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融合了认知科学的心智加工模型、哲学的奥卡姆剃刀、心理学的工作记忆与学习理论。
以提问的方式来做知识融合,会彻底打破学科的分类,实现知识效益最大化。
小茹自我反思: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文架构
一.知识构建方法论与读书方法论的关系
知识构建方法论里头包含读书方法论
二.构建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四步骤:
(一)知识管理1.0:分类
知识体系管理的目标:是使知识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直接按学科做知识分类的,这是一种懒惰的行为。知识体系管理如果仅仅做一下学科分类,是无法实现知识效益最大化的。
知识管理时加了一个大的一级分类:
知识
技能
思维
(二)知识管理2.0:剔除
通过1.0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段时间后,你的知识体系框架中将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冗余,这时就需要做一个简化的工作。
剔除,遵循的原理是奥卡姆剃刀原则。
奥卡姆剃刀,即如果对于同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假说,我们应该采取比较简单的那一种。
(三)知识管理3.0:固化
固化的好处:
1、更高效的单点处理能力。
2、节省大量的认知资源。
(四)知识管理4.0:融合
以提问的方式来做知识融合,会彻底打破学科的分类,实现知识效益最大化。
目前不懂的点:分类方法基于心智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