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若生 图|网络

精摘:读书不易,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我想,真正热爱理论的人,也许其本身就如悲剧,在其中痛苦着,挣扎着,在苦难中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感受着这种热烈的力的快乐。这种力具有战斗性,同各种定见而战。读书使我想发声,却又甘于沉默,历史让我失掉了勇气。而说真话的人恰恰最需要的正是勇气。

(本文仅限人文社科类,理工科不了解,不做妄意揣测)

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没有人直接问过我这个问题。

他们问的大多是,在成都学习生活怎么样?研究生生活好玩吗?研究生生活是不是和大学生活一样?研究生是不是需要具备很高的水准?读博容易吗?

这些问题,我汇总起来,用一个具有总括性的命题来进行回答: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问了我身边一群研究生朋友,大家最后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和想象中不一样,但也乐在其中。

其中两位好朋友非常贴心地各自给我了一段文字。

首都的一位朋友:

赴京读研已一年余。以前不安于鄂西,总觉得资源太少,可当真正走在北京高校林立的西三环北路上,却并不如鱼得水,反而如行深山大林,需得步步为营。读书不易,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我想,真正热爱理论的人,也许其本身就如悲剧,在其中痛苦着,挣扎着,在苦难中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感受着这种热烈的力的快乐。这种力具有战斗性,同各种定见而战。读书使我想发声,却又甘于沉默,历史让我失掉了勇气。而说真话的人恰恰最需要的正是勇气。

我走在西三环路上,北京变得越来越严肃,情事越来越少了。我见证着当下如雨从天而降,成为历史。这是难得的机会,我不会中断我的思考。

这位朋友爱写诗,写出的句子也有种诗句的顿挫感。九月份写论文那段时间,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教室仔细看书,为论文抓耳挠舌之际,微信收到他的消息,问我在不在,然后问我对阿多诺、霍克海默合编的《启蒙辩证法》中,关于启蒙的理解。

随后,我们通了电话,我在教室外的走廊,他在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我们边走边讨论,后来一起厘清了思路,得出了相同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不是为了求同得出的,是我们各自读书之后的思维的碰撞。

那一刻,我内心的欣喜无以言表,那种交流之后的心领神会让人激动。因为,这个时代读快书的人太多了,像我们这样慢慢读书,甚至是啃书,然后默默交流可能在很多“成功者”眼里所不齿,但我总觉得读书,以开心为首要。

这是关于读研的一点小乐趣,可以作为读研生活的参考之一。

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_第1张图片

另一位好朋友在遥远的哈尔滨,她说:

在北国以北的哈尔滨,我伴着百年前报纸腐朽的味道,在故纸堆里找“黄金”的时候,才突然明白,读研的意义也许就是逼迫一个人静下来读一些“无用之书”。我实在想不出来那一堆堆老报纸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用,但若非硕士论文,这一生,我都不会真正踏入民国世界,也不会多这一层生命体验。

或许是女生,更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去了遥远的北方,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收获。我在西南,她在东北,我们算是所有朋友里隔的最远的了,但是我们对彼此的关心一点没少。

她过生日的时候,我给她发了52块钱的红包,红包不大,但是是我当初仅存积蓄的一半。我们的生日仅差一天,又成为了朋友,何其有幸!七夕节那天,我给她发了一个小小的红包,祝福她。没过两天,她给我寄了两箱水果,一箱桃子,一箱梨。感动不已。

另一些好朋友也在读研,我们会经常交流最近的读书情况,也会分享关于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所以你看,该来的总会来,躲不掉。当初的我是因为不想过早进入职场,现在同样躲不过实习时早起加班的命运。

若让我用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的读研感受,大概就是圆梦了吧,毕竟钟情川大,并为它努力了一年多,途径坎坷与辛苦,只有自己能体味。读研过程中的得与失,都是当下的选择,不后悔,不彷徨。

说了一些跟读研无关的事情,但其实也相关。

首先,我们都保持了读书的状态。从他们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对读书的热爱与执着,我也一样。当然,这种状态不仅仅是因为喜爱,也因为学业的要求。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喜欢或不喜欢,简单或艰深,有趣或无聊的各类书籍。我们要学会去搜集资料,学会论文写作的规范。

这一点,和大学有很大的区别。说句实话,现在回头看大学时代写的那些所谓的课程论文,感觉就像读后感,语言稚嫩,思维肤浅,格式也不准确。

当初,我考研是为了避免年纪太小就进入社会,扛不住压力。同时也是因为我喜欢的行业实习生招聘,都几乎是研究生学历。所以,我选择了继续求学。然后我发现,读研压力大,我喜欢的行业也不排斥本科生。我的一位朋友在我喜欢的行业里,做的风生水起。

但庆幸的是,关于读书这一点,我的选择始终没有错。

其次,真正锻炼了思维的能力。论文的写作,训练了规范化的思维,但最重要的是,锻炼了理性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思考就可以带来的,而是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

对我启发最直接的,是今年九月份导师开的一场讲座,他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出发,热情洋溢地讲了一个半小时,关于人的概念,人的生存,人的意义,以及当前背景下人的异化。他并没有引用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说法,也没有用卢卡奇、赫勒、鲍德里亚等人的理论,而是从马克思的思想出发,分享交流他阅读思考的感受。

这种分享不同于大面积科普式的知识堆砌,而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洞察的结果。这也恰恰的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的一个能力。

读书、作报告是课堂常态。研究生阶段上课的常态基本上,就是一个学期读一本书,或者频繁的课堂报告。需要自己选课题,找文献,做研究,然后根据自己阅读理解的内容,做成书面报告在课堂上展示,并写成书面论文。也是在研一的第一学期,我读完了人生中第一本全英文书籍,而且还是纯理论性的。

可以说,研究生生活还是很轻松的,完成了课堂读书任务之余,时间比较充裕。导师也会不定时交给一些任务。最常见的就是修改文章,参加读书会,或者学术会议。偶尔会布置论文写作的任务。研一一年,导师布置写了两篇,其中一篇导师帮忙,已经发表,另一篇还在修改中。本周末有个学术会议,我的论文被提交,需要和师兄师姐们一起交流,虽然觉得自己写的很差劲内心忐忑,但这种氛围我却非常喜欢。

关于毕业论文,同样是需要读书和思考。而且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匿名送到校外,接受专家的外审,一旦被其中一个否掉,除非另一位给出90+的分数,否则便要延期毕业。博士外审是3个专家。当然,在此之前,会有学校的教授组成评审团对论文进行答辩,提出修改意见。

这些基本上是我自己学习感受的部分。

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_第2张图片

关于生活部分,清闲和压力并存

因为清闲的时间是与未来的规划联系在一起的。想读博,那就争分夺秒抓紧时间读书,早日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早日着手论文的写作,然后尽快准备博士考试。或者想直接攻博,同样需要努力读书,发论文,才能赢得核心的竞争力。研究生各类奖项的评定,都是与论文发表挂钩的。所以读书、思考和写作是必须的。

当然,如果不想继续求学,那就想一想即将带来的压力,例如情感,例如工作。想谈恋爱,就积极交友,认识更多的人,也积累下人脉。想找工作,就尽快选择实习。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都在实习,我也在实习了。

工作的压力和校园的悠闲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最近每天从公司回宿舍就想早点洗漱睡觉,无心顾及学校的事。好在,这个只是暂时的。但好歹提前感受了工作的氛围,切身的实际体验对于帮助抉择始终有帮助。

说实话,川大的食堂很好吃,学校周围的食物也很美味,便捷的交通和差别不大的气候,也让我很快适应了这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太冷了。去年国庆回母校,宜昌的温度接近35、36,而成都已经20度左右了。最近每天平均15度的气温,让我格外疲懒,读书写作都迟缓了。

不过,这里有火锅,也很开心啊。

平时不忙或者周末的时候,我和朋友骑着车,在成都的街头溜达。以川大为中心,我们先后骑车去了杜甫草堂、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湿地公园等。哪怕只是在川大校园里四处漫步,也好不惬意。

又到了银杏叶泛黄的季节,街头巷尾入目的金黄,使得这个季节格外的诗意。街头飘香的火锅味,又让我感到了满满的烟火气。

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_第3张图片

如果说,去年此时我感到的是不适,此刻我感到的是不舍。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这么美的城市,努力生活过,就很满足了。

若以后能留下,那便再好不过了。


关于读研的经过,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一位学妹读完,在人来人往的图书馆泪流满面。也有许多人读完,唏嘘不已,跟我聊了很多。我们总是在某个时刻从别人的经历里读出了自己,但我更希望的是你的经历也可以被别人读,被别人膜拜。

戳文:你值得为荣誉热血而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