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中花树》

随手翻的一本评点五百年来东南儒林的书,作者是宁波史研所的赵柏田,未见经传,但自古高手在基层,写的还挺好。是历史评传,倒不如说是小说。因不是史家笔法,而像小说家言。这是一本明清文人传略的辑合本,涉及人物有王阳明、袁中道、张岱、张苍水、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汪辉祖。在单位图书室翻了目录,见内有明季大牛王阳明,便借了来翻。

      书中多为浙东人物。序言里说:“从这二百年人物、事件的衍生中,读者会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思想的传承,他们相互间的认同、质疑、批驳,他们如何用毕生的热情乃至牺牲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来建立、维护这一精神传统的生长”。一则,书中所涉仅为明清浙东的精英翘楚,尚不能反映“这二百年”间一个文化全貌;二则,所谓代代传承的“精神传统”为何,书中语焉未详,着力处多是人物生平事迹,品格风貌略显不足。但赵先生的叙事功力是让人极赞的,文笔相当之好,书写的很好读。

      偶现在评判书籍优劣之最大标准,便是好读与否,盖年齿日长,生计烦心,失去了深究细索的耐性,阅读以娱情耳,消遣耳。求知之事,不做此想许多年。 赵先生看来与我一样,因过于关切仰慕王阳明而欲图深入其内里,沿其心路以复现其命途。书中以第一人称叙写王圣人,着力最多,然而略为遗憾地发现,这最卖力(估计也的确是赵先生费时最多,最殚精极虑书写)的一篇正是本书最短的一篇。其余如张苍水、黄宗羲、全祖望诸章,貌似平铺直叙,倒皆在其上,尤其张苍水黄宗羲章,夹叙夹议,文质兼好,堪称精品文字。叙写人物,退开一步。窃以为对历史人物的叙写和评述,抱第三人称的全景描述倒是好的,用第一人称去复现反多有拘束,尤其像王阳明这样极为恢宏博大的心气,更是难以测度把捉,纵然勉力演义,却让人有画虎不类之感,失之单薄。

     书名即取自王阳明章。文以王的《瘗旅文》切入,倒笼的全文困顿有余,通达不足。全文翻下来显得王圣人意态萧索,绝少圣人风度,可惜!赵先生在序言与正文中多次提及尤瑟纳尔,显见《岩中花树》受尤的那本《一个罗马皇帝的临终遗言》影响很多。横向比较之下,哈德良皇帝那种睥睨尘世之态,所行纵横捭阖,所知见微知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振奋处让人做邈远之想,低回处让人有唏嘘之叹,着实写足了一个时代的开阔气象,既写足罗马的光荣和伟大,也揭示了它的衰败和颓废迹象。这个《岩中花树》相形要逊些。文字上是很好的,但任意发挥了一点,感觉上对王阳明的心理演绎过于恣纵了一点,离尤瑟纳尔那种从心所欲而行不逾矩的大手笔尚有差距。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芒四射的人物,知行合一,几乎能体现儒士“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事功和学问无人能及,貌似可着墨处多不可胜数,但也许正是因为其高远博大常人难以企及,反倒无从叙说,维可存想而已。他的生活比一切戏剧更有戏剧性,如何演义他?其思想穷究天人之际,如何复述他?序言里有一句话倒引用的很好,是惠特曼的,“只要适当说出事实,一切罗曼史立刻黯然失色”。对于王阳明,也许平铺直叙真就足够足够了。

    这本书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张苍水一章,真的把张写成了一个象征。和王阳明那章的倾情演绎不同,张一章冷峻反思,虽然篇幅短小,却能因小见大,明确道出了明代政治中一切泛道德化的弊端。题目也取的好,《道德剧》。“于是,张被选中了,来做这样的一个道德完人。而他自比文天祥的自我道德期许,也使得他演起这出戏来入境入情,得心应手”------说的是张,但影射的是整体社会的一个风向:历朝历代以德治天下,以道德代替法治,以孝道、节义、忠烈教化子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充斥的多是品藻高尚,或自以为高尚的文人学士,而不是各类技术型官僚。一个资质平庸毫无建树的官员只要是个公认的道德楷模,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传统的精髓和传统的毒素,都尽在这里边了。-------这一章的笔调和意思都足以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的任何一章比肩。

   看过赵柏田先生的《岩中花树》,是以为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岩中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