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在做英语学习的APP,所以研究了一些学习理论,这个帖子相较之下是最有切身体会的。只是阅读速度太慢了,花了两天时间把漏屋的十万字帖子才看完,但内容精华基本就整理这些了。
之前我读书英语比较好,自己的体会就是一个是初一前学了音标,虽然没学自然拼读,但是自己领悟了一下字母发音规律和音节decoding,单词和发音就搞定了。初中老师强调背,背得多,写作和语法也就还不错。所以我自己一直强调读和背。但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学英语素来轻松,考托福那会提高口语就那么痛苦呢?一个句子在脑海中转了半天中文意思也想不起来英文怎么说。看了漏屋这篇入门了一下Stephen Krashen的理论,觉得醍醐灌顶。
整篇文章看下来,建立英文思维最重要一个就是要大量循序渐进地听,而且要把听和图片、动作、情境种种含义本身建立有效且快速的反射,而建立反射最好的方法一个就是有人边说边给你示范,或者自己指着物品和图片给自己反复说英文,第二就是自己找能猜出意思的材料自己猜。听的声音库存储够多了,说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依据他的理论,我自己总结的适用方法是这样的——先一段时间抛开写作和阅读,专门练听。
- 听播客ESL Podcast,漏屋和恶魔奶爸都有推荐,里面会先放一段对话,然后主播会详细解释每句话的单词和文化。对我而言可能要找话题比较类似的,并且反复听,才会形成反射(听觉型应该比较适合播客,恶魔奶爸还有推荐过English Pod,也是同类型)。
- 去字幕反复看老友记,因为老友记我已经看过一遍,所以对情节熟悉,我能够猜测含义。如果节奏跟得上的话,我会对里面有趣的对话做跟读,因为这样的对白记忆会更深刻(我比较偏视觉型学习者,所以这种会更适合我)。
- 听读过的书的有声版(因为脑海中已经有情节和场景),或者看专业公开课,但是我不感兴趣政治,所以案例中Lucky Z 听VOA的方法可能我会觉得有点无聊。
- 对一些认识但是反应不过来听力的词总结起来,然后遇到的时候就大声说给自己听
- 找一些自己很喜欢的英文歌来唱,甚至像我这样比较二的选手,也不介意去找粉红小猪妹这样发音标准清晰情节温馨的儿童动画来模仿一下歌曲和对白
之前有看过某文章说可以在复述新概念课文时替换人物和事件,内化成自己的表达,我试过,但是情境刺激全靠想象,对我而言不是很有效果,不知道对别人而言效果如何。
以下是笔记——
理论
1. 最重要理论基础
最重要理论基础一: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成人学语言是一种知识记忆和解释,小孩子学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靠对事物图像、情境的直接反应,建议思维闪象(mental image flash),更加直接,无需过渡。不像成人经过了翻译和回忆解释的过程。
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二:脑海中的语言思维是更多的是一种声音。使用流利语言,需要建立语言思维,这样就需要我们要在脑海中存储足够多可理解的该语言声音。
2. 克氏理论
对比成年人学习语言的方式和小孩子学习语言的方式,发现小孩子学语言的方式更省力而高效。克氏理论就是在研究儿童语言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 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语言是无意识获得的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语法结构是按照一定预测顺序获得
- The Monitor Hypothesis:在日常口头交谈中,人们来不及斟酌自己的语法,但是在正式发言和写作时,能斟酌语法提高语言准确性。
- The Input Hypothesis: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 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且他在接收输入时注意力集中于意义而非形式上时,语言才能被获得acquire。其中,有Silent period,学习者在说话之前,都会有相当长的沉默期,听懂的量达到一定度时才会说话。这种沉默期是必要的,说的能力提升比听要晚,且说的能力提升是自然到来的。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性格、情感状态(少焦虑和多放松)都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 Comprehensible Output:输出过程师学生积极尝试表达,并从对方的反馈中自发总结规则,最终形成稳固的体系。
最理想的儿童语言环境
重复情境指向:父母会反复指着一样东西对孩子说话。比如指着猫说cat,反复说几次小孩就明白了。一边跟小孩互动,一遍说话,比如Let's go to bed。
难度调整适当:父母会了解宝宝哪些听懂了可以直接说,哪些听不懂需要慢点说,或者不断换种更简单的句子说
充分的耐心和鼓励
(我觉得还有一个及时反馈修正。如果宝宝说错了,父母每次都会用正确的方式重复他的话,“啊,你是说……”,这样他的口语输出就得到了不断的反馈修正效果)
以上这些原则在外国人来中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外国人得到了中国人非常热心的情境中语言教学指点,中国人去外国却往往由于语言不够交流且对方没有这么热情而无法实现交流。
3.先听说,不读写
视觉型学习者占了很大部分,当人们先读写后听说时,往往会将听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反映为文字形态,从而阻碍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思维的建立。先听说,不读写,可以让我们直接将语言和其含义本身、而不是其文字形态挂钩。
(这一论点应该还是基于前面的理论基础二,因为语言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声音,不会读写先听说容易,而不会听说先读写却很难)
4. 拿来主义
国外的语言环境也好,国内的学习素材也好,不符合学习规律的话都很难让你水平得到提高。要有拿来主义精神。
四个学习阶段
1. 初级
推崇视觉辅助工具,看图识音,全身肢体反应(total phisics response)(后面还提到可以指向实物来教学)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图片和肢体动作,表示很简单的词或者词组,如apple,boy,girl,touch your nose, stand up,等让学生掌握,建立词汇和含义的直接联系。
不能用中文,不着急说,不看拼写,不怕听错,让学生充分通过猜来学含义。
这个阶段词汇大约在1000.
2.提高期
学习简单、慢速的句子,后期开始简单地说
了解简单的语法结构,比如you are beautiful 和你很漂亮之间多一个are,比如he 和 she is 和 are这样的差别,但是不要深入。
推荐方法:
- 续列法(Series Method)——外教做一系列简单动作,同时一边用包含10%-20%新词汇的语言描述这些动作。比如完成一个拿钥匙开锁关门的连续动作,然后用重复的词描述这些动作。
- 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 用续列法单人介绍即将发生的对话,然后用教具表演对话。不允许记笔记,但是允许开录音重复听。语言难句要让学习者明白80%-90%的意思。
(我觉得他一直在强调可猜测性要高,要能够让学习者看动作看图片就能猜地明白。)
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尝试模仿和重复听到的句子了。也可以尝试在听了之后再来阅读听力原文。
期望的产品
这里作者提到了用简单连续的图片故事+录音+无字幕来替代真人教学,原理基本和上面一致。
还提到了摩门教为了传教,神速地掌握语言交流,然而却故意不识字的故事,佐证上面的原理。
这个阶段词汇量大约在2000-4000
关于单词
作者提到英文中频率最高的5000个单词,出现频率总和占了97%,前10000个单词占了98.5%,150000个单词占了99.5%。对于频率不高的后面这部分单词,作者认为应该通过词根去迅速记忆。
关于自然拼读
25%的美国孩子有阅读障碍(Dyslexia)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派叫phonics主张学习字母拼读,一派叫whole language主张将单词整体学习。前者很多孩子单词字母多于4个就拼读不出来了,后者根本无法记忆那么多个单词的读音。中国人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学习过拼音,知道将辅音元音绑一块拼。(自然拼读的确好处多,学会拼读和decoding音节之后就能成块记忆和阅读单词,不认识的词也能很快拼出来声音不影响脑海中的阅读速度)
提高期大约6个月。
3.增长期
这个阶段增大听力语言难度。开始针对性说英文,并通过阅读辅助听。
听力的问题有:
- 脑海中的词汇声音库是否够,声音是否能及时辨别
- 对单词组合成的句子是否能够解析,原来的阶段都是直接视觉解析,现在需要其他方式了
- 不同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是否理解
- 头脑中是否能丢掉母语翻译
策略有:
- 从上到下的听力处理(Top-down Processing)——先对整段内容做大致了解,然后再听,这样就不会迷失,而且可以猜测不熟悉的听力部分
- 自上而下的听力处理(Bottom-up Processing)——从音到词到词组到句子,从部分解析到整体。练习细节识别。
听英文广播是否好?
——难度要能够听懂至少一半以上,否则无效;对话题和内容要比较了解,能够预测后文及不理解的部分;最好话题能够以不同形式找不同材料重复让自己猜懂;没懂的部分不要急,先放下,换种方式听到时说不定就理解了。
看原版电影是否好?
——尽量找能看动作猜到语言意思的电影,不要找纯对白的;可以先阅读英文剧本大致了解情节,不要纠结阅读困难的地方;不要看英文字幕,更加不要中文字幕;要重复看。(后面提到的方法比较详细,大意就是要听读,尽量不要看着字幕跟读,Kinesthetic运动型学习者跟着表演)
纠正语法错误的方法
比如针对he, she。看到男人说he, 看到女人说she,一段时间反复练习就会强化这种思维和声音的联系。
Narrow input
在一个题材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不要在不同题材之间切换,会降低效率。
背诵是否好?
如果一定要背,那么要做到:充分联系声音、联系画面、联系故事情节,多听录音,大声背诵。
低效的方式是在背诵时回想句子的文字顺序和段落顺序,这样灵活运用能力会比较差。
背诵效果好的同学比较少的。
任务型教学
鼓励学习者通过完成借书、问路等各种任务来灵活运用语言。
成功者分析
Julia案例
通过喜欢唱英文歌和看无字幕电影达到很强的交流能力。
Brenda案例
在国外时为了听懂老师的课,被迫在一两年突飞猛进。
一堂课录音回去反复听,听不懂就辅助课本猜意思。
对单词认识但听力反应不过来的问题,自己见着一个周围的东西就念叨英文。
和口语词汇简单且不嫌弃自己口语差的韩国同学一组,提升最快。
学习DBA课程时,由于自己都不知道中文怎么说,就慢慢学会了用英文思考。
Lucky Z案例
小时候学Follow me,后来高中对政府逆反,强烈好奇美国人说啥的心理下去听VOA慢速,听不懂的词猜测拼写查字典。听了半年换快速,听了一年,快速逼迫自己不能再脑海中翻译,这时开始跟着说。每周听英文歌。
大学对专业不感兴趣,于是开始看大量英文小说,但词汇查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听了俞敏洪的课单词量突破15000。
在这样的基础下英语非常地道流利,而且出国后进步更神速。
Jonatthan现象
肌无力患者全身不能动不能说,但是母亲一直对着他说话讲故事教他读书,27岁有了电脑辅助打字后,他一气呵成写了一部很感人的小说。说明有了足够的输入,即使没有练习过输出也可以自然而然形成输出的能力。
增长期大约一年以上
4. 高级期
漏屋说第二外语永远无法达到母语一般非常高的水平,不大可能自由写诗歌小说、达到母语的深度性幽默性技巧性艺术性。这时的提高超越语言本身,而是涉及到文化因素了。
这个阶段可以背诵,因为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
听说
推荐素材Frasier,这部片主角说话附庸风雅,所以难度很高。
写
背诵优秀文章和演讲,练习写作斟酌语句对这个阶段的输出提升最有帮助
阅读
深度阅读是这个阶段最有效的提高手段,应该加强文化相关的阅读内容。推荐Dan Brown的小说。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