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杂谈(2)

理性杂谈(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下收集了这段时间的鸡汤,有没有营养,大家不妨品尝一下。


理性杂谈(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17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在他的《思维的版图》ー书中说:“北美人一进幼儿园就开始了阐述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训练(这是我的机器人,他很好玩,因为……)。辩论的传统与法律和科学方面的修辞风格是一致的。科学论文的修辞的构成有:对要阐述的观点的概述、对相关基本理论的描述、具体的假设,对所采用的方法和论证的陈述,对所采用方法的证据的说明,对该证据为什么可以支持这个假设的论证,对可能的抗辩进行驳斥,再回头参照基本原理,对该论文所涉及的领域进行评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修辞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逐渐形成的。在成为研究生时,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中信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P46 )

这种训练可培养学生的逻辑的同一性,规则的明确性的理性思维,而逻辑的同一性,规则的明确性是一个国家的制度、法治、科学、理性精神等内在实力的体现。

作为顶尖的学者,尼斯贝特揭示了中西文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中西教育的根本差异。“辩论的传统与法律和科学的修辞风格是相一致的”!没有逻辑基础和辩论行为,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中庸”,完全是两回事。中国式的“中庸”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或者是表面的、外在的“和谐”。

在一个太多随机应变,太多潜规则的社会,老实人往往很难适应,吃亏不少。社会环境往往会逼他从ー个老实人变成为一个投机者,一个深谙厚黑学之人。若你不想自已的儿女成为这样的人,学学孟母,换ー个环境比如移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没有经济能力换ー个环境,或者你的儿女的智商不足以令外国优秀的大学免费招生进去,那就让你的儿女考进国内的“双ー流”大学,而且要让你的儿女的思维能力超越其他同学,工作后超越其他同事,以专业作为立身之本。

从功利的角度,了解和学习一些西方文化特别是其精粹的逻辑理性思维亦即批判性思维部分,对要出国读书适应外国人的思维和文化,或者对在国内拚博要以独特的思维超越其他同学、其他同事的孩子而言,是很有必要而且相当有效的。。

学习他人长处,是为了充实、壮大自己,做ー个明智的人!


理性杂谈(2)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18日 “放下”

香港哲学奇才李天命先生所写的一本书中讲到一则很有趣,寓意很深的故事:有一大一小的和尚走到一条小河旁,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大和尚就主动抱她过去,到岸后把女子放下.小和尚就责备他:和尚不近女色,你不应抱她过河.大和尚对他说,我已经把她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放不下?

遇到烦恼,碰到难题不能解的时侯,把这烦恼、这问题放下,想想其它,你就会释怀,你就会豁然开朗,你就会走入另一个新天地.

比如一直以来争吵不断的到底鸡生蛋或蛋生鸡的问题,不妨跳出这种思维方式,从另一角度看这个问题,那就是:鸡也好,蛋也好,都是由一种称为“纯粹存在”的东西赋予鸡或蛋生命的,这种“纯粹存在”,你可以称“它”是“上帝或天或自然”,只有“它”才知道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那你就放下这个“谁生谁”的问题,把鸡和蛋看作是二位一体,不分先后,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进而怀着敬畏,换ー种思维思考一下“上帝或天或自然”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鸡和蛋的目的是什么? 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目的明确了,就根据环境情况研究适合的配方和饲养方法,养好鸡,生好蛋,再生好鸡.为自己的利益也为他人的健康。

做ᅳ个会放下的人!


理性杂谈(2)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19日 “可以说的我不会说,我会说的不全说!”

在ー个社交媒体平台里或者社交圈里,总是希望大家积极地发言,互动讨论甚至辩论问题,这才意义更大,而不仅只是转帖或者沉默不语。通过发言、讨论、辩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是自我意识活跃的表征,而自我意识的活跃,可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家长要想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就要鼓励儿女多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家庭教育一项重要内容。不要烦自己的孩子是“话痨”,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苏联的维果斯基就认为,即使是幼孩,他有时候的喃喃自语也是有意义的,他是在通过喃喃自语,来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也有经验,我们的小孩曾经在某段时间,话多得“滔滔不绝,犹如长江之水”。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小孩的话“滔滔不绝,犹如长江之水”与大人的广州人所称的“口水多过茶”,表面上似乎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却有所不同。小孩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人生经验、社会经验都不足,判断力也不足,他想通过“滔滔不绝,犹如长江之水”的语言表达来学习、发展。而大人的知识、人生、社会经验丰富,判断力也较高,可以运用脑子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说出自己的经过理性过滤的意见和观点,而不是鹦鹉学舌地说一些政治正确而意义不大的行话、套话,而且还振振有词!这就是“口水多过茶!”

中国的“官话文化、套话文化、行话文化“,是阻碍中国人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一些社会风气诸如虚伪、奉承等形成的重要原因。官话、套话、行话越是说的熟练、说得多,就越是“口水多过茶!”

不知哪ー个名人说过这么样的话:可以说的我不会说,我会说的不全说!这“可以说”的大概就是官话、套话、行话,这“我会说”的,就是经过自己脑里理性过滤的吧。

做ー个“我会说”的人!


理性杂谈(2)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0日 “爱因斯坦式的聪明人”!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有区别吗?是一个非凡的大脑让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他通过学习使大脑发生了变化?尽管诸多研究结果说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常人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其超出数值,并没有超出多么明显,都在合理范围之内​​​​

有些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的某一种的感觉灵敏度天生异于常人,容易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例如视觉空间灵敏的,成为数学家或画家;听觉灵敏的,成为音乐家。可是思维能力有没有天生灵敏的?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了经验、概念系统、好奇心、热情、意志力、思维方法等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经验的丰富、概念的清晰和系统性、好奇心的开启和注意力的集中和观察力的细致、热情的保持、意志力的恒定、思维方法的正确,这些因素的综合发展,可以让你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所谓聪明,不外乎就是聪敏明理,对事物敏感,并且通过思考发现和明白其中的道理。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人​​​​

不要因为你的孩子不是天才而羡慕或膜拜那些极少数极少数的天才,许许多多聪明的人或是具有智慧的人,都是在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而科学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主要是靠这许许多多的并非天才的聪明人的贡献,而不是主要靠几个天才。

因此,启发、培养、训练你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聪明人!


理性杂谈(2)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1日


理性杂谈(2)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良心、良知、良行”

良心:一种情感上的源于本能的同情心、爱心、感恩之心。

良知:以善为目标理念,并且在善的目标理念的引导下,以情感上的源于本能的同情心、爱心、感恩之心为基础,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由人这个主体为自身而建构起来的道德、伦理、行为的理性法则和实践准则。

良行:根据自身建构起的理性法则和实践准则,在现实活动中践行之。

作为ー个普通人,受种种内在欲望的驱使以及种种外在的条件限制,要完全释放良心,建立良知,实践良行,相当相当困难!

唯有自勉!在变化不定的世界和环境中,起码做ー个不违背自己良心的人!

彭宪老师写了ー首【俳句】(2):东风闲来住,芳思交加谁与度,惟有春知处。                                                                                                                   

这两天天气阴沉,我尝试着来和ー下彭宪老师的【俳句】(2):本应春光图,奈何风雨何以度,惟有心安处。


理性杂谈(2)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2日 “公平、公正”

中国大陆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快速释放,物质财富整体上得以迅速增长。这种财富增长被标上了“神话”的符号,使我们产生了财富增长可以高速无限增长的“幻象”,并极度刺激起人们的感官感觉,提升了人们对“物质”的感受能力,并因此高度地发展了人们对“物质”的思维能力,却削弱了人们对“非物质”的东西的思维能力,从而削弱了人的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整体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削弱了人的主体的整体的思维性。

人们对“物质”的感受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物质”的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财富” 的感受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财富”的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上。金钱、豪宅、名车、奢侈品,甚至美女、二奶等这些“财富符号”,我们常常听到看到,并且通过广告、电影电视、新闻媒体等进行广度和深度的传播,这些“财富符号”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充斥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似乎这个世界上,除了“财富”之外,别无他物!

人如果以“财富”作为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人与人之间交往以“财富”利益关系作为前提条件,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疏离,而且这种思维如果伴随着社会竞争环境的出现,会使疏离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这几十年来,中国随着“财富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加剧变化,人与人疏离现象从弱到强,愈演愈烈。它具体体现在:在政治上,当官的与群众间的疏离;在社会上,精英与平民间的疏离;在经济上,富人与中产、穷人间的疏离。而且这种疏离,不仅体现在群体与群体之间,而且也体现在群体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

在这个“财富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人加速疏离的过程中,“财富”成为了权威,“但求结果不问过程”成为了潜规则的习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为了定义“成功”的社会偏见,“只管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了个人行为的准则。

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对这句话中“枷锁”一词,我的理解是:在一个追求“物欲”的社会中,“财富”就是这副枷锁,人被“财富”这副枷锁所“囚禁”,人的身体自由、行为自由、思维自由无不受到“财富”所困。

富人为“还要更多的财富”所困,官员和精英和中产为“财富不够多”所困,平民和穷人为“财富太少”所困。对“财富”的追逐行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那么,在社会竞争和物质主义环境下,如何解决人与人疏离这个问题。其一,要打破“财富”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亦即“精神”层次的追求,这是对富人、官员、精英而言的要求,富人要有“济天下”的行为,官员要有“为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服务”的意识,精英要有“平民情结”,要想到平民的利益。其二,要适当引入合作和制衡机制,让中产、平民、穷人可以分到更多的“蛋糕”。

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得益于广大中下层平民百姓(包括中产、平民、穷人)的勤劳和善良的红利,而不是别的,改革开放为发展打开了大门,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平民百姓的勤劳,理应要得到合理的回报,平民百姓的善良,理应要得到好报。

如果平民百姓的勤劳,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平民百姓的善良,能得到好报。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状况必然地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王健林老先生说先定下赚取ー亿元的小目标,乖乖!还是希望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生活得更惬意些吧!


理性杂谈(2)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3日 “我思故我在!”

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双重世界中。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人可以通过说话(内部的和外部的)这种声音符号和文字这种文字符号(统称语言符号)对事物和事物的意义进行思维和表达。

人通过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来说,不仅可以对当下五官可以感觉到的范围之内的“在场”的事物以及事物的意义,也可以对当下五官没有感觉到的范围之外的“不在场”事物以及事物的意义,进行思维和表达。

在空间上来说,不仅可以对具有广延的事物(物质的)以及事物的意义,也可以对没有广延的事物(非物质的)以及事物的意义,进行思维和表达。

对“物质”或“非物质”的事物,不论它是“在场”的还是“不在场”的,我们通过语言符号对它进行思维和意义表达,这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活动过程,亦即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

在对这些“物质”或“非物质”的事物进行思维和意义表达的精神活动过程中,我们每一瞬间却又都处在物质世界之中。因此说,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双重世界中。人不可能生活在没有物质的“真空”(“真空”被认为是空荡荡,没有空气的空间,但其中也充满粒子)世界中,人也不可能生存着却不对任何的“非物质”或“物质”的事物进行思维和意义表达(聋哑人、盲人、甚至精神障碍病者,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维或意义表达)。

人即使是在梦里,也是有一大堆意象符号在活动,也潜意识地在进行着思维,并且在梦里出现的意象符号,亦表达了某种真实的意义,正如中国人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弗洛依德所认为的“梦是愿望的满足”。

我们常会引用“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有些人却误解了它,仅从字面理解为“我思,我存在;我不思,我不存在”,因此把它说成是唯心的东西,对此加以批判。对此句名言,我的理解是,在这个世界上,人具有可以思维一切的主体性,人的这种主体性通过对“在场”或“不在场” 、“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事物,进行思维和意义表达来体现,如果ー个人对事物不进行思维和意义表达的话,则他就丧失了人的主体性。

我思故我在!


理性杂谈(2)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4日 “美食”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前段时间巳播放完毕,虽然没有前两季那么火爆,但仍引起不少观众的关注。

中国人的普遍思维特征是形象思维,这种思维特征使到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性,以及很强的实践能力,中国几千年来,虽然在系统性的理论科学上比较落后,但在实用性技术(特别是在有关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技术)上却不落后。

《舌尖上的中国》所演绎的中国人在吃上面所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人不仅勤劳,而且聪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将对自然的观察形成的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吸收其精华为人类所用,无论是对食物的种植、捕捞、烹制,中国人都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极为实用的技术。

此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丝绸编织业、陶瓷制造业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古代中国GDP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大都是濒临消失的一些传统美食或者是一些特色美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和诱人,如果你是在夜深时观看视频,十有八九你的肚子都会在咕咕叫。这些传统美食和特色美食,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品尝,大都只能望着画面去想象,以解口欲。

不过不要紧,我们不妨让生活更有情趣些,节假日休息时找时间走街串巷,找寻ー些民间美食大饱口福,来ー次感官味觉的强烈刺激!


理性杂谈(2)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5日 “理性—自由之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那段不朽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ー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力服服贴贴,还是将人关进笼子里,让人服服贴贴,这是一个问题!”

这两天在看邓晓芒教授译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看到了以下这段话:“如果政府愿意关心学者的事情,那么促进这种唯一能使理性的工作立足于坚实基础上的批判的自由,就是政府对科学和人类的贤明的关怀,这让支持可笑的学派专制要得体得多,这些学派当他们的蛛网被破坏时就大叫公共的危害,但公众对这些蛛网却毫不在意,所以也从来不会感到自己有什么损失。”——(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

康德所说的理性是源于人自身的自发性的自我意识,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知性)和实践理性(道德律)。纯粹理性是将人的五官感知觉到的现象的质料,通过知性的逻辑机能进行分析、综合,自我建构成知识。实践理性超越知识领域进入道德领域,由人根据普遍的道德法则,例“不能撒谎”,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在现实活动中根据行为准则自觉执行,自律之。而实践理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人的意志自由,意志自由下的合符理性的自由选择。

就让我们做ー个康德在《什么是启蒙》ー文中呼吁的:“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么样的人吧!


理性杂谈(2)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6日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前些年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钱老先生在七十多岁时说出这段颇为激动的话,肯定有其原因,我想不外乎有两点。

其一,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话语权被一些鼓吹“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所掌握,在这些人强有力的影响下,上层社会形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中下层社会形成了“简单的利己主义”风气。一切以“利”为依归,以“金钱”为标准,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纯粹的物质主义,在此岸没有理想,对彼岸没有信仰。

其二,为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担忧,在一个只有物质而没有灵魂的国度,也许在和平时期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也就是当下人们常说的,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如果在非和平时期和经济衰退时期,上层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中下层的“简单的利己主义”者能承担得起冲击吗?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永久的和平和永远的经济高速增长都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认为,两岁前的婴儿都是处于“自我中心化”期,好象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中心一样。可是两岁以后,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他人他物的存在,从而开始了“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难道我们高智商的大学生,其心理仍然停留在“婴儿期”水平?我们的大学教育,甚至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是不是需要一场大的变革?让我们的教育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次!让我们的学生脱离婴儿的“自我中心化”,唤醒以及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                                                       

作为ー个普通人,这似乎又与我无关,因为你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起码你要对现实有ー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你或者你的儿女可以选择不做ー个随浊流的人!


理性杂谈(2)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7日 ““活动要以儿童为本”

人们常说“活动要以儿童为本”,如何理解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从感性层面来理解,儿童具有感知觉能力,具有感知觉的敏感性和接受性。通过活动实践,可以刺激和调动幼儿的感知觉器官,丰富幼儿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经验,提高他们的感知觉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对象的关注,可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刺激起已有的与活动对象有关的经验记忆,而且加深了从活动过程中新得到的经验的记忆。因此,开展活动实践,通过活动中的领悟、体验、回忆、记忆等的心理过程,幼儿对活动对象,在感性上可以得到有效的把握。

其二,从知性层面来理解,儿童具有基本的概念认知能力。通过活动中的领悟、体验、回忆、记忆等的心理过程,幼儿在感性上,对活动对象进行把握的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将与活动对象有关的过去的经验、当下的体验、未来的猜想联结起来,进行想象力的回忆和创造,并将杂多的经验进行概括,形成一个基本的活动对象的概念。基本概念的形成,既是一种人的知性的自发性,也是一种人对知识自我构建的能力。

如果你的小孩还是处在三岁至七岁学龄前阶段的话,不妨在各种活动中,从感性经验和知性思维两个方面,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


理性杂谈(2)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8日 “你爱国吗?”

这本应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却常常因为某些事件的发生而成为激烈争论、争执、争辩、争吵的问题,甚至为此问题相互人身攻击、谩骂,最典型莫过于给对方扣上“卖国贼”和“爱国贼”的帽子,其非理性程度不逊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

我爱这个国家优美的小溪、壮美的大山,我爱这个国家所发生的美好的事物,我爱这个国家相识或不相识的值得我去爱的非集合概念的具体的个人,这是我的“爱国观”!

如果我们都自觉地自我澄清ー下“爱国”的概念,那些将“卖国贼”帽子扣给论战对方的“爱国贼”们,将“爱国”的概念的内涵合情合理地具体ー些,将外延缩小ー些,防止“爱国”扩大化;那些将“爱国贼”帽子扣给论战对方的“卖国贼”们,将“爱国”的概念的内涵逻辑性、原则性地抽象ー点,将外延扩展ー点,防止“爱国”虚无化。这样是不是会更理性些?

如果你同意我的“爱国观”,或者你也有类似的观念,则无论是理智上、情感上、行为上,你很容易将之延申至整个世界,这就是价值的普世性、普适性!

做ー个理性的爱国者!

我爱这个国家,爱我的祖国(实体),但不等于说我爱在这个“实体”上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属性)。正如父母会无条件地爱其儿女(实体),但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和赞赏在儿女身上发生的一切,这样反而会不利儿女的成长。去爱你值得去爱的东西,去批评你应该去批评的东西。


理性杂谈(2)_第2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2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29日 “做ー个既“养身”又“养心”的人!”

周国平教授在《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演讲中说:认识世界是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要生存,为了生存我们要认识世界……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人不但要生存,还要生存的有意义。从追求意义出发认识世界,这是人特有的属性……而如果我们超越了欲望的层面(第一层面),从一个寻求人生的意义(第二层面)出发去认识世界有三种方式: 哲学、艺术、宗教。哲学是用理性认识世界,艺术是从情感出发来认识世界,宗教是靠意志认识世界的。

我理解,周教授所说的第一层面所要认识的是外在的物质和自然的世界,第二层面所要认识的是内在的精神和自由的世界。此外,周教授还主张用“直觉”的方法,亦即凭内心观照的方法,用哲学的智慧直觉、艺术的情感直觉、宗教的意志直觉,从第二层面去观照世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

我在想,个人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素质或素养?向外用“眼”看,看清这个世界,亦即物质和自然的世界,是一种途径;另一种途径是向内看,用“心”观照自己的本真世界,亦即精神和自由的世界。

从健康角度看,前者可谓是“养身术”,后者可谓是“养心法”!

如何可以“养身”?学习知识!人本身的、社会的、自然的知识!如何去“养心”?周国平老师说得对,用哲学的智慧直觉(理性的)、艺术的情感直觉(感性的)、宗教的意志直觉(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去观照自己的内心,逐渐显出自己的本真面目!

做ー个既“养身”又“养心”的人!

知识教育更多依靠逻辑理性思维,情感教育更多依靠艺术审美,行为教育更多依靠于理性思考和宗教信仰,这是西方普遍认可的教育观。而中国的教育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内在化的教育,走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偏重于外在化的路。在知识教育上依赖于感觉记忆,在情感教育上依赖于亲情的维系,在行为教育上依赖了道德说教。

中国特色的教育,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強逻辑理性思维弱特质,中国传统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而形成的家庭核心价值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等密切相关。而西方人受古希腊的逻辑论理、自由辩论和民主体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影响深刻,在教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理性杂谈(2)_第2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性杂谈(2)_第2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30日 “智识分子”

叔本华在谈到精神生活对人生所产生的意义时说:

“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他的头脑只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世上的杰作,只有他们才能透彻理解并深切感受到这些杰作的伟大之处;也只有对他来说,那些曾经伟大的人和事才真切地存在过,也只有他才感受到了他们的吸引。

根据每个人思想能力程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可以无限发展没有止境——小到收集昆虫标本,观察鸟类,研究矿石、硬币之类,大至创作诗歌或哲学作品,收获思想的最高成就。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聊,还可以使我们免遭无聊的坏影响。“

(以上摘自2018年3月26日《千字文华》 )

叔本华认为:"生命,整个儿地根本地就是痛苦,它是和痛苦分不开的"。如何摆脱痛苦?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360百科)

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不少名人,其中有爱因斯坦,有王国维,对王国维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刻。

我们常振振有词地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通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感觉到金钱还是有能的,而且似乎是9999地有能!

中国人唯物意识太强烈,而唯物的象征金钱和财富的巨量积累,中国人许多都是靠权力关系和无序(厚黑)竞争取得的。因此,在中国要想出人头地,过上幸福的物质生活,似乎关系学和厚黑学是不可缺少的。而我们常看到、听到的,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那些谈理想、谈道德、谈高尚的“鸡汤文”,反而有点象是“迷魂汤”。

中国传统文化中,其“显”的一面,是以“易经”、“论语”等为代表的经典的关系学。其“隐”的一面,是各种潜规则和厚黑行为的盛行。

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其在现实伦理关系和伦理行为中实用的、功利的ー面。可以更容易地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可以在官场、商场、名利场、人际交往中,更加如鱼得水,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吃得开,更加容易成功。在新华书店看到的“成功学”的书,大都讲的是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而我们看到家长转发的帖子和公众号文章,也大都是延续和解读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

要不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在此岸对精神生活主要是精神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彼岸的信仰,那是个人的选择。

要想大多数人有ー种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是不切实际的,唯有可能的是,希望在知识分子中有ー部分会成为这样ー种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的智识分子。就象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学者邓晓芒教授,自进入知识界,他就下决心致力于在中国传播逻辑理性,进行理性启蒙,彰显自由的精神。他通过向学生授课、出席各种讲座活动、发表论文和文章、直接从德文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等方式,播下了自由和理性的种子。他的工作对学术界和知识界的影响深刻和深远,他所传播的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影响并改变了ー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尽管理性启蒙之路漫漫长兮,但邓教授所做的给了我们希望!

致力于做ー个智识分子!


理性杂谈(2)_第2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月31日 “深度学习”

以下是和在海外工作的教育学博士沙立先生在《家庭文化教育群》就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问题进行对话互动的内容。

沙博士:简单而机械式的重复只是学习知识、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认知内容不复杂的习惯性动作)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只适合表面学习(对某些事实性知识的简单记忆),是有用的,不能完全否定。不过,对于需要复杂的、高级认知活动的学习(如,科学研究、文学欣赏与创造、对人与社会问题认识和解决)仅仅依靠简单的、机械式的重复,就不够了。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深层次的信息处理的高级认知活动就非常关键了(分析、综合、联系、理解、应用)。这些高级认知活动(相对于简单的、机械式重复记忆)的最后结果之一,是各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者的长期记忆区里高度有序和恰当关联的保留,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有效、准确地呈现出来。

老李:中国缺的就是沙博士所说的深层次学习,亦即内在逻辑思维的培养。

沙博士:简单重复的记忆,做为学习方法之一,在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中并没有完全被否定,只是被认为是粗浅的表面学习(superficial learning)。其功能没有完全被否认,它通向高级认知的第一步。

老李:是的,表面学习有其功能和作用,特别适合在技术的应用上,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在基建、微信技术等技术应用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表面(浅层)学习是经验积累、丰富、成熟的过程,是深层学习的基础。深层学习是逻辑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中国的教育由于浅层学习的丰富、成熟,其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其实就是隔了一层纸,就看有没有人有意识地去捅破它。

沙博士: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本来就是如此!有粗浅的、简单的、表面的的学习,也有深层次的、复杂的、高级的信息处理。这些过程在任何一个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真实全面的认识它们的存在,掌握其规律,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加以应用。 以上只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能否解释和应用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待国内的实证研究。中国也许有自己特色的结论。

老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好象也有些中学在开展“深度学习”(注:深度学习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低层特征进行组合、分析、综合,而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的学习方法)的实验和实践。

沙博士:还有,一个具体的学习过程(比如,学习牛顿定律)既包含简单记忆的部分(重复书写第二定律的数学公式),又包含着深层次学习的部分(如,对公式中各个物理概念(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就是说,这两类学习或信息处理的方法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学习任务之中。

老李:赞同!如果再上升至科学假设的哲学层面,则对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知识习惯的形成,很有帮助。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探索最终原因的信仰者。

在此谢谢沙博士从一个更广的视角给我带来的启发,也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性杂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