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当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幕晚会在一片赞誉声中谢幕后,我们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加冕”仪式。杭州G20,这一策划周密的媒介事件也终于走向高潮——一次局部性的文化胜利。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为杭州G20背书。它们通过反复强调杭州的历史、文化、商业繁荣,在大众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底蕴深厚、活力无限的新兴城市图景。
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中国梦”,G20无疑是其一系列通过仪式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杭州即是“中国梦”的再现。
但通过对过去一周G20网络舆情的观察,笔者发现官方话语不遗余力的造势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传播效果(当然,这里的预期或许只是笔者的预期)。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人对G20的关注度整体较为低迷;其二是官方对网民的自发庆祝进行人为干预,导致G20盛况在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失语。
舆情观察
(数据均截至9月5日17:00)
在以G20为主旋律的过去的一周,中国人关心什么?
通过搜索行为需求图谱我们看到,网民对G20的关注点极为分散。其中热度较高的关注点有G20峰会时间、G20假期、G20交通管制、G20天气、G20安保、G20对快递的影响等几种。通过对“G20”、“杭州G20”、“杭州G20峰会”三个关键词的需求图谱进行比对,笔者发现“时间”是出现频率及搜索热度最高的检索词,其次“快递”、“交通”、“放假”、“天气”的出现频率和搜索热度也很高。
由此可见,在过去的一周,公众对于杭州G20的关注似乎并不在会议本身,而是它对杭州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些与官方宣传意图相悖的负向舆情构成了网民对G20关注的焦点。
而在“杭州G20峰会”这一关键词的搜索人群画像中,浙江网民占据半壁江山。华
东地区对G20的关注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考虑到浙江人民对G20的关注又多集中于“交通”“快递”“放假”这些和会议主体并无多大关联的问题,我们多
少可以认定,民众对杭州G20的关注度偏低,传播效果在全国范围来看十分有限。
微博搜索“杭州G20”,得到706104条结果,但这其中却鲜有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在微博热搜榜上,“G20”以364169的热度排名47,而“朴槿惠”则以2481954的热度排名第4。
在微博官方提供的大数据工具“微舆情”中以“杭州G20”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过去7天,共得到50479条结果。其中有1%的结果被微舆情定义为敏感信息。
有趣的是,在这1%的敏感信息中,笔者发现这样一条结果。
于是好奇心旺盛的笔者赶紧去微博试了试。果然,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微博已关闭了G20相关内容的评论功能,普通用户无法在这些微博下方参与评论,转发的内容也无法看到。只有几个蓝V不时为这些微博挽尊。
在微博之外,各大论坛在G20的话题上也纷纷失声。在天涯上搜索与“G20”相关的帖子,大部分已被“扎口”(关闭回复)。
文化胜利
无论是何种舆论管制,其目标都是为了防止舆论背离主流话语的传播意图。
伊莱休·卡茨认为,媒介事件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整合,为大众提供安慰和调和。而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发展都颇为沉缓的时期,民众对媒介事件的接受比较冷淡。如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在我国舆论场中成为众矢之的,风评几乎跌至历史冰点,即便借助负面舆情的传播仍有着还算可观的关注度,但它对奥运会、对主办国的长远伤害却是无以复加。
当然,用里约奥运会来推论杭州G20的情况并不妥当。在民族主义和精英主义两种话语割据舆论场的当代中国,任何事件的舆情走向都难以预料,它受到太多意外因素的影响。如笔者之前曾经分析过的“快播案”法庭直播事件,其看似民主、精英、多元的外壳,却因为意外因素的出现,在两个舆论阵营中都没有获得认可。舆情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已经成为我国舆论场的特征之一。任何媒介事件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传播,都不能忽视这种难以调和的公共领域的内在矛盾。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杭州G20这一媒介事件的传播意图所在:
其一,构建和宣传杭州和中国的国内国际形象;
其二,使G20成为中国和中国梦的通过仪式的一部分;
其三,转移大众注意力,调和社会矛盾,提升民族自信;
其四,推广中国文化,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一些未列出的意图,因与本文讨论主旨无关,暂不详述)
实现第一及第二点意图,只需要主流媒体在大众视野中不断强调杭州和中国崛起的事实即可,大众的参与虽能锦上添花,但也有被精英攻击以致舆论场失调的风险。这时,舆论管制具有一定的正向效果。
实现第三点意图,虽然让大众参与到对杭州G20的讨论和传播中是实现该意图的重要途径,但两种话语的冲突,或许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一方是追捧大国崛起,以国家为傲;一方是批评政府劳民伤财,不顾民生。这种结果几乎必然将在如今的中国舆论场中出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舆论管制势在必行。
至于第四点意图,增强文化认同,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温和的调和社会矛盾的方式。在民族主义者看来,文化是大国崛起的支点,文化兴盛是政治、经济繁荣的印证。
对精英而言,文化是他们最重要的身份和底线,文化为他们提供了公共领域的生存空间。两种话语的支持者对文化的认同一致,因此也就不会在有关文化的问题上产生冲突。当然,这里的文化特指经受过时间考验并已融入民族记忆的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的争议是另一个问题。G20晚会所肩负得即是推广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任务。
事实上,杭州G20舆情动向的高潮,就发生在G20晚会上演期间和上演之后。它在朋友圈这一没有舆论管制的渠道中的传播最为直观。
在这场晚会中,传统文化以神话一般的姿态呈现,而杭州成为承载这一神话的“天堂”。人们对G20晚会的赞叹,固然一方面是因为晚会本身的完成度很高,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天然认同感,也使得这场晚会能够迅速积累正面舆情。
然而,官方的舆论管制使得G20晚会在第一次曝光后便迅速在舆论场中降温,没有形成次生舆情。人们对G20晚会的传播,也就只能止步于短暂的庆祝时刻。
尽管在舆情观察中,我们发现杭州G20的传播效果欠佳,舆论管制虽然维持了舆论场的和谐却遏制了次生舆情的传播。但G20晚会的成功,至少使媒介事件的传播者完成了增强受众文化认同的既定目标,这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