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他们每一个人都与徐志摩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于是特别想比较一下那三个女人的一生,来谈谈爱情这件小事。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夫妻,却被浪漫现代的徐志摩嫌弃,在怀着他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徐志摩就追求林徽因而不得。后与已有家室的陆小曼萌生情愫,逼着张幼仪离婚之后与陆小曼结婚。然而,徐志摩在去看林徽因演讲会的飞机上坠机遇难。
1、江浙沪三小姐,均出身名门富甲之后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孔家弄(黄浦),其父陆定虽然社会地位不及林徽因的父亲,但比经济实力却有过之无不及,来往都是军政界的要员,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结交的都是国家级的大人物。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后移居上海嘉定,其父张润之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其父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是远近闻名的海宁硖石首富。徐志摩能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乍一看,所有人都出身名门,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了意料之外且情理之中的结局。
2、每个女人有每个女人的性格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萧乾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她才华横溢,聪慧犀利,魅力非凡,再加上一双清澈的眸子和清秀的脸庞,或许遇见她的任何男人都经不住会喜欢上她吧。
陆小曼是北京响当当的名媛,与林徽因相比多了一些物欲和奢华的色彩,家境的优厚优越和独女的娇生惯养,养成了陆小曼的奢靡习惯。家中Party不断,很多社会名流在回忆录上都曾提到自己和谁谁认识都是在陆小曼的宴会上。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也从没有停止过宴乐,徐志摩在他的《眉轩琐语》曾对陆小曼颇有怨言:“我想在冬至时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去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徐志摩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是从没有正眼看过张幼仪。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徐志摩在她怀孕时逼她离婚,那是在德国,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她大概是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受到伤害;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中国史上《民法》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心爱的二儿子死在他乡,一切都跌至谷底。但她此刻已幡然醒悟,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唯有自己,能撑过那些苦难经历的唯有坚强。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3、每个女人对于徐志摩的爱也是不同的
人往往喜欢那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诱惑,喜欢火热的感情,喜欢不顾一切的付出,所以那个看似集浪漫、才华、热诚、痴心和执著于一身的徐志摩就变得炙手可热。才子爱佳人是真情没错,但同时爱很多人那就是滥情了。
徐志摩之于林徽因,就像血脉喷张的年轻人初见时会互相爱慕,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激情便会褪去。然后,聪慧和理智又会回到林徽因的脑海中,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了。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梁思成在新婚之夜曾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梁思成问出此话,反映出他也认为徐志摩魅力甚大,但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多么聪明的答复。以小人之心度佳人之腹,当时徐志摩已婚育有一子,而且老婆还怀着第二个孩子,另一边梁思成又是梁启超之子,才华不输徐志摩之下,论学识、论婚史、论家世、论品行,聪明如林徽因,她的选择一目了然。由此可见,与其说林徽因爱徐志摩,不如说她更爱自己。
徐志摩之于陆小曼,就像两个为了爱可以不计后果的年轻人,为了追逐浪漫的爱情,双双离婚再成眷侣。他们是现代自由爱情的追求者,似乎觉得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但他们所喜欢的彼此,何尝不是林徽因所描述的“用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彼此。当婚姻落细落小到油盐酱醋茶,当徐志摩父家切断他的经济来源,而陆小曼还要维持高额的消费水准时,徐志摩只能四处兼职做教授,每月赚的一千多大洋(当时可以在北京买半栋大宅子)总是被挥霍一空。1931年3月,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灰心显而易见:“我守了几年,竟然守不着一单个的机会,你没有一天不是engaged,我们从没有privacy过。到最近,我已然部分麻木,也不向往那种世俗幸福。”我觉得徐志摩为了这段婚姻还是努力过的,但他们爱上的并不是真实的对方,与其说陆小曼爱徐志摩,不如说她爱上的是徐志摩营造的浪漫生活。
徐志摩之于张幼仪,就像一个在努力靠近,一个在努力逃离的年轻人,没有女人能拒绝徐志摩的魅力,因为林徽因、陆小曼都被深深吸引,性格淳厚的张幼仪怎么可能逃得了爱情的诱惑。张幼仪回忆当时去德国追随徐志摩时的态度,“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但是传统的礼教理念依旧让她在离婚以后替徐志摩照顾父母孩子,在徐志摩死后替他收尸。晚年张幼仪,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说,张幼仪是这三人中唯一真正懂得付出爱的人,却也是惟一一个没有得到爱的人。
4、每个女人都得到了命定的结果
大家都喜欢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性格决定了她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选择又带领着她们,从最初的青春走到截然不同的迟暮。
林徽因一生活了51岁,临终时身边有丈夫梁思成,还有一位为了他终身不娶的金岳霖。我不相信很多网友对林徽因的评价,说她很会吊男人,永远给予希望却从不给结果。我宁愿认为她懂得分寸,能分善恶,她有足够的才情来撑起持久的魅力,也有足够的能力过好自己的一生。男人对她的爱早已超越容颜背景,上升到一种欣赏和敬佩,而这种爱,才是经久不息的。她成为了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国家的功名录上,而不是花柳小巷的风流野史中。
陆小曼一生活了62岁,徐志摩在的时候,小曼三心二意,与其争吵不断,浮华天地。徐志摩去世以后,反倒在小曼的世界里无限放大,占满了小曼的一整颗心。可是陆小曼还是与按摩师翁瑞午同居二十余年,自陈“并无爱情,只有感情,”后半生的她,容颜残损、缠绵烟榻、多愁多病,《小曼日记》自己也惋惜过:“可叹我从小就是心高气傲,想享受别的女人不容易享受得到的一切,而结果反成了一个一切不如人的人。”
张幼仪一生活了88岁,在与徐志摩离婚三十余年后,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大儿子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读此信时,我已潸然泪下,儿子最了解母亲的不易,也最感恩母亲的伟大。她是三人之中活得最长的一个,早年的打击反而成就了她坚毅的性格,无惧大风大浪,岁月历久弥香。
回过头看看,林徽因活出了聪慧风骨,陆小曼活出了波澜壮阔,张幼仪活出了淳厚端庄,一如三人最初的性格。其实很想去问问金岳霖,林徽因的什么让他如此迷恋?也很想假设徐志摩不死,看看最后他能和陆小曼过成什么样的生活?更想祝福张幼仪,如果最初嫁得一位知她护她、才德俱佳的良人,一生的付出与收获将会大不相同吧!
千帆过尽,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懂得自己爱自己,是女人幸福的本源,如果尚未学会,请选择品德良善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