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各种习俗

腊月二十三之祭灶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祭灶,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旧时,家家灶间都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 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 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腊月二十三之扫尘

从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到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三之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 瓜"。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 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 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之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五之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 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 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腊月二十五之照田蚕(江南习俗)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五之千灯节(蒙古、达斡尔族习俗)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九之小除夕

腊月二十九,也就是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二十九之过赶年(土家族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 出征抗倭,由于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2.土家族先民贫困, 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3.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4.土家先辈抗击外来侵 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

-----------------------------------

除夕概述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 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 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 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之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后来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神荼、郁垒二兄弟专管鬼,有他们守 住门户,恶鬼们不敢入门。唐代以后,有画秦琼、尉迟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门神左右户各一张。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贴在 整间大门上,高四尺,宽二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贴小街门上,高二尺,宽一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门神都是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手执槊 钺。

除夕之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的一种。春联有两个来源:1.人们把桃木人挂在门旁避邪,后 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写门神名字。2.古人在立春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春联普及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有一年朱元璋 准备过年,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服孝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 年黄纸,第四年才恢复用红纸。

除夕之贴福字

“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根据“福字”的大小,该贴在什么地方一定要记住。“倒 福”斗方,要座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但一家只能贴一个。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贴一个,须座东面西。门福必须是正福,曾经看到过把倒福贴在大门外。 另外还有抬头福,旺财福等都要各归其类。

除夕之贴年画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有《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 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 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除夕之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 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象征红红火火;"鱼" 和"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宜春酒"、"屠苏酒" 等。

除夕之放鞭炮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响声,故称爆 竹。《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 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

正月初一概述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 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 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 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之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正月初一之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 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拜年的形式有四种1.走亲戚2.给同事、朋友拜年3.感谢性的拜访4.串门式的拜访。傍晚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拜晚年

正月初一之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 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 俗。

正月初一之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玄中记》里说当第一道阳光照到天鸡身上,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剪的鸡象征着天鸡。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友邦上贡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 到来,可是贡使不常来,人们就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 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正月初一之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 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 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节的各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