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克拉玛依市于1958年建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总面积7733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1955年,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一座崭新的石油城市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其辉煌的创业成就被朱德副主席誉为“一个动人的神话”,其美丽的名字也随着一曲《克拉玛依之歌》传遍大江南北。
天气气候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克拉玛依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燥少雨,春秋两季多风,冬季温差大。
2014年,我曾遇到过十级大风,所有学校放假,郊区的公交车停运。我走在路上风吹的眼睛都睁不开,直愣愣刮的我向后退,大风所到之处无一幸免,不少碗口大粗的树被刮倒,部分质量不好的房屋铁皮被掀掉,家里一层厚厚的土,所有床单被罩全部撤换,屋内彻底清扫。
克拉玛依常年阳光普照,就算在寒冬也总是能看见日出,但是天气干燥少雨,夏季炎热,紫外线强,所以总能看见路上行人带着口罩和手套,防止晒伤。
旅游景点
新疆的美景数不胜数,克拉玛依也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地方。
魔鬼城(乌尔禾区)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远眺风城,就是戈壁上并列矗立的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巨大石柱,仿佛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非常的壮观雄伟。
魔鬼城在国外貌似比较出名,我曾去过一次,发现外国友人还是很多的,可见宣传力度有多大。
但是说实话魔鬼城真的没啥意思。说白了就是一些石头土堆长的奇形怪状,并没有其他特别之处。跟着旅游车转一圈,听着导游的讲解,这个这个像什么什么动物,你顺着她指的方向去看,咦,还真有点像,然后再看另一个。典型的我说像啥就是啥,一路游下来很难没有被忽悠的感觉,这明显跟外面图片展的照片不符啊,你说对了,照片拍的多好啊都是获过奖的,眼见为实啊亲。
黑油山(克拉玛依区)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东北部,距市中心两公里多,是油田重要油苗露头的地方,因原油长年外溢结成一群沥青丘,最大的一个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油质为珍贵低凝油。
这个可谓是克拉玛依的一大特色了。票价40元,本地人(当地户口)免费。
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石油基地,黑油山有着重要的历史性和教育意义。然而只是几个油坑和后建的雕塑,就收取40元钱,确实有点不值,这样有意义的地方,免费开放才更能体现出它原有的价值。
九龙潭(克拉玛依区)
九龙潭是克拉玛依河的源头所在,地处克拉玛依河穿城风景带之首—东郊瀑布景区内。该景区主要由高约8米的人工瀑布、瀑布下的巨潭和周围大面积的绿化林带草坪构成。
相比魔鬼城和黑油山的天然性,九龙潭就是十足的后天打造景区。
克拉玛依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缺水问题,特意从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引水,经福海县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到达克拉玛依(653工程)。到达克拉玛依后,从东郊九龙潭开始,穿过市区,市区部分称为克拉玛依河,8.5公里,最后流入西郊水库。
九龙潭真正的作用是解决了克拉玛依用水的民生问题,其次才是旅游意义。
九龙潭名字源于它自身特点,九条龙吐水而形成的瀑布,仿古的建筑造型,确实独具匠心,加上浓郁的民族特色,九龙潭真真是克拉玛依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饮食文化
新疆有许多特色美食,比如羊肉串、大盘鸡、囊坑肉、抓饭、烤包子、拉条子(拌面)等。
以上说的美食有一个共同特点:清真。
清真食品,即符合伊斯兰Halal食品标准的食品。在中国,清真食品通常是指按照中国穆斯林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产品。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能有大肉即猪肉。为了尊重民族习惯,克拉玛依市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食堂都是清真的,全部由少数民族的厨师组成。
与传统食堂清汤寡水不同,清真的最大特点是油多肉多。不管什么食材做出来的菜都像从油里面泡出来的,红红的汤汁浸满了一半的菜;而且肉放的是真多的啊,跟不要钱似的;大厨还偏爱胡萝卜和西红柿,基本每道菜都有它们的身影;汤里放芹菜您吃过吗?土豆丝炒肉呢?
其实清真的师傅不会做我们平时吃的家常菜。对于自己的传统美食大盘鸡、抓饭、拉条子他们做的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常年吃猪肉的人总吃这个受不了啊,菜品单一不说还油腻不堪。
克拉玛依人对于凉皮子的偏爱堪比四川人喜欢火锅,哪哪都能看见各式的凉皮店,不管什么季节,凉皮店火爆依旧。
羊肉串可谓是夏季不可缺少的美味,克拉玛人基本家家都会做。天暖花开,买上新鲜的羊腿肉,切成相宜的大小,打上一个鸡蛋,搅拌均匀后肥瘦相间的串好,拿到楼下在自家的小炉子上烤。吃着正宗的羊肉串,再搭配新疆的“夺命大乌苏”(啤酒),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聊天,再来一阵小风吹着,那可真是赛神仙啊。
城市建设
克拉玛依的口号是:打造世界石油城。
克拉玛依区近几年新建了科技馆、游泳馆、图书馆等建筑,而且各项设别设施在全疆都是领先的。
但是克拉玛依区的道路建设却差强人意,路面不够宽。现在买车的人多了,有的家庭人手一辆,对于30万人口的小城市,路上的车看着比人都多,高峰期也时有堵车。
克拉玛依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每年8-10月份都会举办艺术节、水节、音乐节、美食节等活动,但是春节却比较冷清,没有所谓“年味”。
人文情怀
那么为什么克拉玛依没有“年味”呢?这与人口组成有关。
克拉玛依可大致分为两类:外来务工人员、本地人。
外来务工人员: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四川(克拉玛依四川饭店多)、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居多。春节期间大部分外地人都会选择回家过年,所以克拉玛依人口一下子就少了很多,也快成了“空城”了。
本地人:
严格意义来讲,克拉玛依是没有所谓的本地人的。
因为自60年前石油发现以来才有的这个城市、才有的本地人,所以最初“本地人”最初也是来自四面八方,为建设油城而来。没有长久的文化底蕴的传承,也就没有春节的习俗,没有年味了。
有人可能会怀疑,这不对吧?新疆少数民族可是有好多民俗啊。你说对了,可是人家不过春节啊亲,他们的春节是古尔邦节,所以新疆的人民群众每年要比其他地方多放那么几天假—肉孜节、古尔邦节。
我对于本地人的印象,一个字:傲
先说老一辈的油田职工。他们自认为是克拉玛依的创始人,为建设世界油城远离家乡扎根西北,在戈壁滩风吹日晒经历了无数苦难,付出了一生心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城市的繁荣。他们无疑是这个城市的最大奉献者—功臣,所以他们骨子里看不上外地人,为啥?我们辛辛苦苦打的江山,你们现在坐享其成,你一个盲流子月工资3、4千快赶上我的退休工资了,这不公平。所谓的排外现象尤为严重。
而他们的子女—“油二代”更为严重。了解油田职工就知道他们待遇怎么样了,吃喝不愁,每月工资固定,过年过节还发福利,什么购物卡,奖金之类的(这几年没有了),而且退休工资还不少,所以他们子女也是衣食无忧的长大,毕业以后依靠父母力量进入新疆石油,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未来。
在我来到这个城市之初就听到了很多关于克拉玛依子女的传闻。当然都是不好的,起初我总觉得危言耸听、言过其实,后来接触了一些本地人之后,还真是让我“大开眼见”。
瞧不起外地人自然不用说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待感情的随意和放纵。我认识一个男生,换女朋友速度比我换衣服都勤,脚踏好几条船那都是普遍现象。走在街上总能遇见几个熟人,里面没准就有前女友、前女友的现男友、现女友的前男友的女朋友,反正东扯西拉,总能“沾亲带故”,我曾戏言在克拉玛依都不敢干什么坏事,搞不好全都知道了,可怎么混啊。
石油职工工作性质大家都知道,需要出野外。一般是干一个星期休一个星期,而且还有冬休(带薪的)。那么休息这期间干嘛呀,不能天天宅家吧?
一个油田职工休假的日常:每天睡到自然醒,吃点东西,玩个游戏,呀,到晚饭了时间,打电话召集一些兄弟朋友,相约个地点吃饭呗。为了寻求美食,他们还建了qq、微信群,哪哪又新开了一个饭店,听说不错,那就去试试,反正一年365天,总有吃饭地。吃完饭也不能马上回去啊,夜生活才刚开始,于是ktv,酒吧,慢摇吧去呗,一晃半夜2、3点了,回家睡觉吧,明天睡醒继续嗨。
假期基本都是这么过,生活真潇洒啊。
而且全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也是克拉玛依(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离婚的原因不难猜。夫妻两人都是油田职工,收入相当。现在的小年轻的一言不合闹离婚的也不在少数,况且各自都很“骄傲”,潜台词—我挣得又不比你少,干嘛受你的气,没孩子的痛快的离了婚,恢复单身,各自快活。
男的如果出野外,女的独守空房那就危险了,出轨的几率增大了。有人可能会说这也没有长期分居,个把月的咋就能出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话说去外地打工的人,也没听说离婚率上涨啊。不过在克拉玛依就是这个现象,我身边不少出野外的小伙子都想调回来上正常班,没啥特别原因,就是怕自己媳妇跟人跑了。
还有两人结婚以后各玩各的,互不打扰;或者为了拿到经济适用房而假结婚的......结婚的理由那么多,反正不是因为爱情。
当然我所说只是一部分人,克拉玛依还是有一些三讲五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教育医疗
无论教育还是医疗,克拉玛依的硬件措施都很不错。
相比内地的学校每班五、六十人,克拉玛依的人数控制在每班40人左右,学校的建筑、教育器材等都很前卫,然而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匮乏的,教育质量与内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疆户口的高考生考入内地有特殊照顾,可降低分数录取;考入本地大学的分数更是低的吓人,新疆大学(211)的重本分数线与内地211高校的分数低了近100分。
医疗设施很不错,但是由于医疗工作者的缺乏,治病救人的水平也就差强人意了。
科普小贴士
1.回族原则上只能与回族通婚,不能与哈族、维族等通婚。哈族、维族等可相互通婚。
2.信奉伊斯兰的少数民族不会去汉族家里吃饭,如果到外面吃饭也一定是清真的,新疆的肯德基都是清真的。
3.清真寺女子不能入内,汉族如果要与信奉伊斯兰的少数民族通婚,恐怕还要“洗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