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书单

1.《荒野之境》

2018年3月书单_第1张图片
荒野之境

《古道》系列的另一本,写的还是这位“行走系”学者的“往外走,其实也是往内心去”的感悟。

看作者在山毛榉林、在盐沼、在海岬、在陷道里听风看雨露宿跋涉,列举各种英伦三岛上闻所未闻的地名,有种把地图zoom in,再zoom  in,直到能看清晨起高歌的鸟颤动的羽毛尖的感觉。“在我们尚未出现在他人梦中时,风景就已经在这里了。它看着我们抵达。”

峡湾里潜望镜一样露出头的海豹;夜晚穿越沼地,野鹿群的眼白反射灯光闪耀如宝球;自开阔空间归来,作者觉得仿佛“眼底有光”。但他并不是那种无条件宣扬荒野生活之美好的狂热环保主义者,而是很清楚地认识到,在荒野行走只是生活的间歇。“我自己的地图在不断扩充,不是向着一个完工的状态——这是永远也不可能完工的——而是向着一个协调的状态扩充。我不需要它有多么精确,只需记录下我经过的某些地方的某些事物,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了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土地勘测员一般画一张地图,上面记录的是他自己失落的原野和草原,这样,我们用曾倾注过生命的图画覆盖了整个宇宙。这些图画不必精确,但他们要符合我们心中风景的形状。’”

2.《赤色博物馆》

2018年3月书单_第2张图片
赤色博物馆

看了民翻,挺有意思的五个短篇。

虽然说雪女一样的美人精英派馆长这种人设不能更脸谱化了,从微小细节倒推事件原貌这种其实挺套路的方法,竟然使用得不错。尽管都是前半截讲故事,后半截反转的路数,反转的点找得还是蛮好。最后一个故事的谜底让我想起了老早以前那个测试题:一个女子在她家人的葬礼上遇到喜欢的人,回家就杀了她姐姐,为啥?

3.《紫木槿》

2018年3月书单_第3张图片
紫木槿

“我”完美达到父亲要求的时候,他会允许“我”轻啜他滚烫的茶水。那一度使“我”欢喜,被烫疼的舌头是父爱的印记。成为完美的女儿,“我”不能考除了第一之外的其他名次,要完全按照父亲的日程表安排一天的时间,当最虔诚最纯净的天主教徒,拒绝异教徒的一切,包括祖父在内。忤逆父爱的后果是严重的。母亲房间里传来敲打声之后,她会带着一只青紫的眼睛默默擦拭陶瓷小人;一张祖父的遗像让“我”内脏出血、肋骨骨折;扎扎的小指在年幼的一次“训诫”后,从此弯成了门槛的形状。

这个用尼日利亚少女略带天真的口吻叙述的故事,是暴力和梦幻的残忍对比,几乎不用称作暗喻,因为大环境和家庭之间的类比,已经呼之欲出了。少女的温驯带着血腥味,但这又不是那种绝望的呐喊的斗争故事,反而神奇地显得格外清新。

4.《○○○○○○○○殺人事件》

2018年3月书单_第4张图片
○○○○○○○○殺人事件

emmmmm怎么说呢,这个脑洞,还是一如既往的清奇啊,虽然没有《彩虹牙刷》的时候那么无底洞……

还是若无其事地把工口情节和推理搅合在一起,还是那么如天外飞仙一般的解释。“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早就不够形容这种感受了,非要说的话,大概是堪比陀螺那种“小时候看到怪兽和美女没有好结局的片子,于是立志要让自己梦想成真,最后真的梦想成真了”一般的任性和痛快吧……

故事上来说,跟《彩虹》比起来,前期显得平淡了点——其实整体都不算太有波澜,亮点(非常亮……)基本只在于对诡计本身的解读。

热裤+大腿袜+高跟鞋的这个搭配,也太宅男幻想了……

有一技之长,夺么重要。

5.《心事如山》

2018年3月书单_第5张图片
心事如山

在还剩三分之一处弃了书,翻译里的低级错误一箩筐,尼采、卢梭、比利牛斯山这种常识性名词都可以出错(并且没被校对出来),让人很难相信非factual部分的文字能如实表达原意,也就很难沉下心来看下去。而且平心而论,翻译准确度不提,这一本的译者的文字功底明显不及同系列的《古道》和《荒野之境》。

书的主旨一如副标题,“恋山史”。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被高山吸引的古往今来的人们,一面清楚地知晓下一秒钟可能就葬身冰崖雪沟,一面控制不住地继续朝上攀爬。冰川默默保存下一部分倔强的尸体。

总之,还是因为“山在那儿”吧。

6.《着魔》

2018年3月书单_第6张图片
着魔

一个哥特风的故事:农庄小姐和网球陪练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一面抵制又一面像是被什么命运之手推动着一样越走越近;破败、庞大又封闭的古堡里,疯癫的老公爵等待着一个“信号”,好让他从旧日的罪孽里解脱。

前半部分对于心理状态的描写和氛围的渲染都很精彩——把一条“抖动的毛巾”作为“闹鬼”的意象还挺不寻常的。然后突然就引入了各种三流小说的元素并大团圆收尾了,看得我很是不知道该以什么表情面对。

7.《紫颜色》

2018年3月书单_第7张图片
紫颜色

在反应种族问题这一大前提下,这一本更会让你注意到的,是女性所面对的问题。一个弱势群体可以再向下一级划分,划出这一群体里的地位高低三六九等。他们当然不会是铁板一块,在其他群体里女性要面对的苦难,换到这一群体里只多不少。

着不是那种黑奴群像小说,反倒是女主人公自语式的书信集——大部分时间她是写给“亲爱的上帝”,直到她感到上帝的虚无聋瞎,于是她转而对着失散半生、不知生死的妹妹说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部成长小说了。我有时候甚至有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的日记那样的错觉——当然,只限于变聪明的那一半。

8.《歌之版图》

2018年3月书单_第8张图片
歌之版图

这个书名、这个主题,我非常希望这是本我喜欢的书来着,然而它不是。大概是整体风格太“嬉皮”了,让我每隔五分钟就走神一次?

主观喜好不提,书的内容是有意思的(只是不是我个人标准的“有意思”)。所谓“歌之版图”,是澳洲土著一种神奇的土地所有权宣告方式:每个土著都有自己的歌谣,进而拥有歌谣流传过的那片土地。作者明显是个“灵魂不安分”的类型,于是这本书并非以人类学科普那种略为严谨的描述方式,而是跟着作者和他的皮面笔记本,以及一个第二代俄裔澳洲向导的脚步,很随性地在散局各地的土著人之间跑来跑去。跑到让你忘记这本书的主旨原本是什么……

9.《替身》

2018年3月书单_第9张图片
替身

这个故事比匠仔身世那一部看起来要顺眼些,不过比起来,论推理成分,还是早年那“心无旁骛”的四人组更像样些。

两起凶案,被遗弃的边见小兔和疗养中高千匠仔各领一个,再逐渐向中心聚拢,直到四人组重聚。案子之一的动机属于那种“万万想不到”的逻辑,而且竟意外地遂了被害人的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暴,是不健康的。(大雾)

10. The Luminaries

2018年3月书单_第10张图片
The Luminaries

中译《明》(豆瓣说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译者的作品),又是本在我的audible里积灰了快五年,终于听完的书。值得二刷。鉴于作者一上来就把十几个人物“chua”地一股脑摆在读者面前,听有声书是个好主意——口音有时候要比人名好辨认。

这本书的结构挺神奇:章节的长度是递减的,每章的页数恰好是下一章的两倍(至少我记得当年新书宣传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这种设计的缺点大概就是让故事显得不是很好“上手”,开头最长的两三章充满了新角色、新叙述角度和新的谜题,但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乐趣之一,几乎有种推理小说的风味。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澳洲淘金热高峰期,淘金的冒险和浪漫色彩,引来旧世界的各色人等。新世界是可以隐藏过去从零开始的地方,犯罪的成本也不同于另一个半球的人类社会。每章的引言都是一句星相学描述,整个故事也带有很浓厚的宿命论元素:12个故事的参与者,4000磅以各种形态存在过、被不同知情或不知情所有者经手的黄金,受害者和被害人的暧昧边界……

总之,是本听完最后一句,让我立刻想从头再看一次的书。

11.《拾骨》

2018年3月书单_第11张图片
拾骨

密西西比的一户单亲黑人家庭,一家子未成年子女里,“我”是唯一的女孩。亲妈死于产后大出血,亲爹酒喝得有点多。“我”怀孕了,距离五级飓风卡特丽娜到来还要12天。

故事从少女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出来,有种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感:被放养一样的日常生活,汗水混着灰尘、生锈的铁钉划破黑的发亮的皮肤,斗狗场上被咬得露了骨头的后腿……

飓风到来的戏剧感很强,前十章基本就是能量逐渐积攒的过程,直到飓风撕破屋墙、洪水降下,怀孕的也秘密终于曝光。接下来就是飓风过境之后的满目疮痍。然而并没有什么“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廉价安慰。这个群体的生活似乎没有“重新开始”这种选项,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应对下去而已。

12. Feminism is for Everybody

2018年3月书单_第12张图片
Feminism is for Everybody

中译《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

油管上一位阅读类po主开了个女权主义主题的reading club,这本是入门书单之一。整体看下来也的确写得比较浅显易懂,有点像小册子,的确是本入门读物。

书里比较概括地介绍了女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和作者个人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基本上的语言风格是偏教科书式的,所以算不上是多“有趣”的读物。作为非裔女权主义理论家,作者在书里提出的“被白人男权至上主流社会偏爱的改良女权主义者”、女权运动中的种族问题、有远见的女权主义理论家们与大众的脱节、家庭暴力和女权运动的关系、女同性恋者在女权运动中扮演的角色身等等问题,都是可以进一步展开阅读的主题。

13.《一缕秀发》

2018年3月书单_第13张图片
一缕秀发

“我躺在鸭绒被上。入睡之前,伸出一只手,摸摸前臀肉,接着又摸要烧烤的肉。睡着了,手还放在嫩嫩的里脊肉上。我做了个梦:吃了一头小猪。”

“年轻的时候,伊鲁特先生是耍杂技的。……有一回,伊鲁特先生被塞进炮筒,射出来达到曲线的顶端,他张开双手,头慢慢下落。他看到,早已偏离弹跳床了。炮架上的响声,比平时强烈多了。但伊鲁特先生照样面带微笑,对着大家,挥洒纸玫瑰花,抛去飞吻。结果他跌到篱笆后面的一堆柴火上。一年以后,伊鲁特先生才康复,可他再也不愿意抛洒飞吻和玫瑰了,像一张不再流通的纸币,退出了杂技生涯。”

一本有点难以形容的书。走马灯一样的场景转换,就像“大伯”随时随地可以从口袋中掏出的陈年逸事。“我”那头标志性的、沉甸甸的、被交口称赞的铜金长发像童话插图本里莴苣公主那头不符合物理常识的发丝,从一个窗口飘到另一个窗口,把啤酒厂居民们道听途说来的故事都编进辫子里。

14.《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

2018年3月书单_第14张图片
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

雪莉杰克逊这个故事里的妹妹,有点让人想到森茉莉《甜蜜的房间》的女主角,不过森茉莉的那位更多是任性,“城堡”里的妹妹的行为,是种天性。

《城堡》已经超出了惊悚小说的范畴,几乎从头开始,到底谁是真凶这种问题,仿佛连这个故事插曲都算不上。灭门案的三个“幸存者”,选择把自己封闭在大宅子的安全范围内,养花种菜酿果酱。大门外的村庄,是个恶意的世界。

姐姐将她一切无法言表的激情投射到细碎的家务杂事中;只有半数时间头脑清醒的叔叔沉迷于回顾凶案当晚的一切细节——谁坐在哪儿吃了多少糖,诸如此类;有女巫般灵性的妹妹是唯一出门采购的人,小镇居民的恶意铺面而来——“你们从来不请我们上门喝茶”、“吃她的糖你就死翘翘”——她在脑海中设想他们的死亡,尸体像死鸽子一样掉落一地。

一定是因为那个钉在树上的笔记本掉了下来,她的三字咒语也没能把那个“变化”挡在门外。寻宝人登堂入室,幽灵进了家门。

她的飞马没能把大家带去月球避难。幸好,女巫总有其他的法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3月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