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摘自“反欺诈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日前,一篇“广州女博士被假冒的公检法人员卷入一个荒谬的骗局,连续汇款85万”的新闻再次惊爆了大众。这位女博士却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科研上”,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里,对新闻八卦没兴趣,连朋友圈都是关闭的,甚至连徐玉玉案都没听说过。在该起电信诈骗案被曝光后,有些人认为这位女博士太单纯、缺乏生活常识等,连女博士也承认自己太天真、书呆子。窃以为,该案的发生,并非因为女博士太天真,而是电信诈骗太可恶。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电信诈骗泛滥成灾,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花样繁多的电信诈骗,由于骗子掌握了大量个人信息,内容详实精准,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令人防不胜防。比如与传统“面对面”型诈骗不同,利用任意显号软件、VOIP电话等技术实施远程、非接触型诈骗犯罪屡见不鲜。甚至有的犯罪团伙分工明确,使得电信诈骗形成了“一条龙服务”,骗子们在诈骗产业链中各司其职:客服、售后、财务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甚至公检法……抛给你一个各类角色的“豪华套餐”,诈骗路数一气呵成,欺骗性和蒙蔽性极大增强。
电信诈骗为什么这么猖獗呢?
首先,电信诈骗所用的手段是利用电话、网络以及其他通信手段,其犯罪成本十分低廉,同时收益巨大。行为人实施电信诈骗,仅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用自己的手机开通相关网络业务,向不特定的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其作案的直接成本以及相关支出相当低廉。再加上行为人所设计的骗局迷惑性较大,使得警惕性不高的受害人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此外,由于行为人不与受害人直接接触,使得案件的侦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正是因为如此,才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其次,普通的民众对于电信诈骗的防范性不高。由于电信诈骗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人所实施的,行为人往往在一个骗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就使得受害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分辨事情的真伪,导致上当受骗。此外,部分受害人抱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心理,面对行为人设下的骗局,产生了贪婪的思想,陷入骗局之中。同时,诈骗分子也会编造亲人、朋友遇害遇险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害人由于关心其亲友的安全,而丧失了本应有的警惕心,从而导致被骗。
常见金融电信诈骗手段
1、炒外汇类诈骗:冒充境外金融机构代理商,通过注册聊天软件,盗用美女头像,发展恋爱关系的方式发展下线,以炒外汇的方式进行诈骗,受害者损失惨重。事实上,除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公布的36家银行外,其他任何第三方都是诈骗平台。
2、微商代运营类诈骗:诈骗分子盗用网络图片,冒充“白富美”,以交友为由,借机推荐微信商城,谎称可以帮助受害人开设网店,收入可观,骗取受害人加盟费及套餐费。或者依托淘宝平台,谎称帮助受害人开设淘宝店,骗取受害人网店设计费、维护费等。
3、荐股诈骗:以交友为由,给受害人推荐无任何资质的“股票分析师”,“分析师”给受害人发送股票分析软件,之后以软件升级才能赚钱为由骗取受害人钱财。
4、办理大额度信用卡类诈骗:通过贴吧、论坛、QQ、微信和散发名片、张贴小广告等形式发布办理高额度信用卡信息,骗取受害人缴纳高额手续。向受害人邮寄伪造的信用卡,然后以激活、认证等借口骗取受害人向骗子账户转账。
5、利用QQ(微信)针对公司财务会计等特定人群诈骗:骗子通过搜索公司财务会计的QQ(微信)号后,建立QQ(微信)群,骗子在群里伪装成老板、经理,询问公司账目资金情况,以签合同、交易等借口向会计下发转账指令,诱骗财务会计使用公司账户向骗子转账
6、收藏艺术品、保健品类诈骗:此类诈骗手法主要针对老年群体,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手里有闲钱,向老年人推销虚假艺术品,谎称艺术品在将来升值后可以随时帮助受害人卖掉艺术品,利润较大,骗取受害人财物。或谎称某保健品有神奇功效,可延年益寿,并在购买后会有国家补贴等,骗取受害人购买虚假保健品。
无论骗术如何翻新,“冒充身份”是大多数电信诈骗中重要的一环。犯罪分子常常会使用改号软件、冒充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拨打电话实施诈骗,因此在无法确定真伪的情况下,选择挂断后再主动拨打相关单位对外公布的电话进行核实才是“上策”和“良策”。在碰到自称司法机关来电时,要谨记“两不会”:司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当事人提供存款账户密码等信息,也不会通过电话要求群众将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应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政策
1、应当加大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电信诈骗往往是犯罪嫌疑人获得了被害人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个人信息,然后在诈骗的过程中准确向被害人报出其个人信息,被害人对此深信不疑。然后一步步陷入犯罪嫌疑人所设计的骗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电信部门应当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个人信息,不得私自向单位和个人提供公民的个人信息。同时应当加强网络的监管,网络账号的注册往往需要公民提供个人信息,网络运营者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注意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得随意向他人提供。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电信诈骗犯罪。
2、加强公民的防范教育。电信诈骗的受害人是由于警惕性不高,进而导致被骗。因此,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尤为重要。如前所述,被害人有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抑或出于对亲友的关心,进而导致被骗,因此公安司法部门应当在社区、街道、行政村等地方组织公民进行学习,增强公民防范电信诈骗意识。同时,也要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公民对电信诈骗犯罪的认知,强化公民对电信诈骗的直观感受,提高防骗意识和防范能力。
3、加强公安司法部门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当前的电信诈骗和网络银行有着紧密的联系,电信诈骗往往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进而获得被害人财产。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异常转账的情况,应当及时了解,并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与银行的合作更要扩展到案件的侦破阶段,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电信诈骗侦破难度大的问题。
4、完善相关立法活动。鉴于当前我国刑事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电信诈骗已经不能完全遏制,所以在时机成熟的时刻可以考虑修改相关的法律,如果有必要,可以增设单独的电信诈骗罪对其进行规制,将其作为诈骗罪的特殊法条在刑法中予以体现。
事实上,防范网络电信诈骗,一方面是要普及网络电信诈骗知识、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骗意识;另一方面是要提升科研机构、安全企业的安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通付盾一直走在前列。针对欺诈行为,基于海量合规数据,利用通付盾独有的时空码、设备指纹等专利技术以及区块链、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等多项核心安全技术,建立全面精准的规则引擎,即使在用户账密被泄露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避免被不法分子盗取账号、盗卡盗刷等恶意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
通付盾于2011年成立,在大数据、智能反欺诈领域已深耕细作多年,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等安全技术的研发上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作为一家专业的金融科技安全公司,通付盾将会利用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有效帮助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政企等解决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问题,为金融业务打造整套实名认证安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