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这十年间

“做自己”这十年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没有什么Be Myself,只会有Make Myself,Create Myself。


周末和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聊天,话题直奔着“做自己”去了。

她说她不想像大部分人一样,过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的生活,她渴望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我问她,

那你喜欢做什么?你喜欢的人具体是什么样?

她想了想回答我,

嗯,我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多,比如旅行啦,摄影啦,练瑜伽啦……至于说到我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嘛,还真没有标准,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人生嘛,想太多太累,而且也未必做得到,走一步看一步也蛮好的。
反正,我就是不想和大家都一样,一模一样的人生就是浪费,我要做自己,我一定要与众不同,

以“做自己”为目标而奋斗固然好,但仅仅追求与众不同,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回想我开始有意识“做自己”,到现在的2018年,大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1、意识觉醒

第一次有了“做自己”的念头,缘于在一段爱情里的迷失。

为了迎合对方的喜好,为了一段关系得以延续,我藏起了自己的锋芒,甚至压抑了很多的情绪。

他喜欢呼朋唤伴热闹非凡,我喜欢三三两两的轻快;他喜欢凡事争个对错结论,我更愿各自保留立场而不争辩;他喜欢用反问句回应我的提问,而我喜欢有问必答,坦诚直接。

在没有经历这些矛盾之前,我着实不清晰自己的个性,或者说所谓的“底线”。

在无数次的内心冲撞之后,我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做不到在一段关系里,成为另外一个人。

明明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却非要假装成一朵香水百合,这是件多么讽刺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要做自己。


2、我究竟是怎样的人

为了了解我自己,弄清楚什么类型的人适合我,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我也曾做过很多测试,比如MBTI、9型人格、性格颜色,还有星座……

“做自己”这十年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段探索期持续了很多很多年,期间我换了三次工作,学了两个全新的课程,去了很多地方旅行,结识了一批新朋友,和另外一些人自此走散……

在和更多的人,事,物发生或碰撞、或连结之后,我发现,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测试,其实并不是在测量自己,而是给自己贴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标签

比如,我性格内向,我不适合做销售,所以我有理由拒绝有挑战的工作;我个性随性,不能忍受条条框框,所以我有理由不按常理出牌;我是**座,生来性情直爽,所以我说话直接,你们别见怪……

诸如此类的情形,每一天,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是贴标签所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让我们的固化合理化。

了解自己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索自我边界都过程,目的不是为了竖起愈发坚固的城墙保护自己,而是为了不断打破边界,扩大疆域。


3、我想做怎样的自己

奇葩说曾有一个论题《你终于活成了令自己讨厌的样子》,双方提出的论点和论据,都颇发人深思。

而在经过那么些年的自我探索之后,我想,假如你想活成一个真正的成熟的成年人,或许,成为曾经令自己讨厌的样子,并不是坏事。

我曾经讨厌自来熟的人,他们遇到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可以自在得侃侃而谈,把气氛调和得特别融洽。

——我觉得他们太爱表现。

我曾经讨厌目的性特别强的人,和达成目标无关的事情,永远不会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我觉得他们没有温度。

我曾经讨厌凡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凡事都要有计划表,一板一眼。

——我觉得他们过于刻板。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心理学的书上看到一段话,

你之所以会特别讨厌某个类型的人,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你做不到,二是因为和你过于相像。

于是我合上书,开始剖析自己,尽管就主观来说,我非常不愿意承认,我之所以会讨厌那些人,是因为我做不到,但经由那次的自我解读,我第一次清醒得意识到——我必须要学着去接纳现实,否则我永远是个孩子,以自己的标准判定所谓的好坏,对于坏,惯性得甩一句“我讨厌你”。

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好坏对错,只有价值的高低之分。

“好人坏人”,渐渐淡出了我的世界,“各色各样的人”,出现在了我的新世界里。

“做自己”这十年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旦当你想长大成人,你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转变,有时是颠覆性的。

质疑,否定,寻找答案,找到答案,实践验证,再质疑,否定……一轮接一轮。

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你见证自己的成长,你亲手把自己从一个孩子,引导成为一个成年人。

对每个人来说,有两个你并存,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孩子,而你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决定了你到底是什么。

没有借口可言,任何一种选择,行为模式,即便说上千万次是为了各种理由,到最后只要你做了,那样的呈现便是你的本身。你不能委屈叫喊是别人误会了你,重要的是你决定呈现怎样的自己,并且你已经那样做了。

早些年,我被定义为“情绪化的人”,遇见讨厌的人就是扑克脸,遇见喜欢的人就是满面春风;前一分钟还聊得甚欢,下一分钟就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闷闷不乐。我的情绪全都写在脸上。

尽管我事后会向朋友或者自己解释,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应当这样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表现。

告诉自己千万遍,我其实是想那样做的,但千万遍,你还是这样做了。


这几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我逐步感受到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自我教育。

你会告诉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解法,具体的选择要看当时的情境;等他再稍大一些,要引导他如何更快的融入新环境,如何适应这个加速迭代的时代。

在和孩子一来一去的回应中,你甚至会发现,你说出口的,和自己实际做的,极可能是南辕北辙。这种时候,你最需要做的是约束自己,调教自己,让自己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之后才有资本谈做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你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接纳自己,然后再不断得超越自己。唯有这样,你才能长成你希望的样子。


我很喜爱的一个职业规划师,曾经写到这样一件事:

当我在北京第一次看到银河,才知道:真的是有银河,有Milky Way的。但平时因为城市灯光太亮,我们看不到。
灯光是我们发明的,城市也是我们发明的,但是,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让我们就失去了对于更宏大的坐标的标识。就像目标是我们自己定的,“做自己”的形态也是我们自己定的,但是这些“灯光”障碍了你把你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人生维度和坐标里去想,到底什么是做自己?

伍尔芙有一句话: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而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不断得自我升级,把自己养成一个,对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人生有绝对掌控意识的真正的成年人,而不仅仅是肉体年龄上在长大和老去的巨婴。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这十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