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写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的题目,我没有读过此书,但是对于该书的书名却印象深刻,大概懂一点她以此命名的含义。
今天在读老师们的随笔时,脑海中突然蹦出了这个词,我觉得它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老师们此次随笔的内容,也很能代表我在读完此次随笔之后想要表达的东西。于是我也以《看见》为题,来完成本学期的第一次随笔总结。
一、何为“看见”,为何要“看见”?
佛教文化中有个说法叫“无明”,即不明了——对生命不明了,对大千世界不明了,对宇宙万法不明了。有一个通俗的比喻能说明什么是“无明”:如同人待在一间黑屋子里,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便有了一种不安全感,慢慢地就会害怕、烦躁,长期这样,最后甚至于会发狂。无论是不安全感,还是害怕、烦躁的情绪,亦或发狂,都是身心不和谐的状态及表现,而其根源就是黑。佛教文化中的这个“无明”,讲的就是我们和世界相处时痛苦的根源。
其实,我认为人最大的无明是不明了自己——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理、自己的优点、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无知、自己的狭隘、自己的本性、自己的面目,我们都不明了!当我们不明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痛苦产生,有时候这种痛苦是因为别人引起的,但根源还是在于我们不明了自己。不明了自己就很难去明了他人,自然更难明了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明了呢?还是拿刚才那个黑屋子的例子来讲:呆在黑屋子中的我们,如果愿意静下心来去观察这个屋子,我们就会渐渐地适应它的黑,当我们适应了黑屋子的黑之后,慢慢地,就会看到屋子的某个角落或者某扇门窗,这时候不安全感就没那么强烈了;如果此时再点燃一根蜡烛,那么我们会看得更清楚,这时候,烦躁也会因此而减少;若有一盏灯能够将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得通亮,我们甚至于会看到房子里那些美丽的装饰物,黑屋子将不再是黑屋子,而是一个温馨美丽的小窝;即便此时屋内有我们不喜欢的家具或者饰物存在,我们也不会恐惧或者烦躁,因为我们已经接纳了它的存在。渐渐的,我们甚至于会爱上这个屋子,并和它和谐相处。在这种和谐中待下去,也许我们还能透过窗户看见外面的美丽风景。
这个黑屋子就是我们的心,所谓的“无明”,就是说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心。所以,归根到底,我们能否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和谐相处,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静下来“看见”自己的心?
这里的“看见”,用心理学上的表述来说,可能会更通俗,那就是感受和觉察。但是“看见”二字更强调“主动”之意———主动地去感受自己,主动地去觉察自己,主动地去体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自己。我们可以称这种主动为“内观”!如果一个人常常这样内观,便能“看见”自己,而常常“看见”自己,将会让我们离无明的世界越来越远,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通透,与他人、与世界的相处自然会更加和谐,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相处会越来越和谐。
二、我们正在“看见”。
很高兴,这次的随笔我看到了很多老师都在做“看见”自己这件事。
小马老师写了几年来学武术的心路历程及艰辛,他看见了自己对武术的热爱及由此而来的自信心。
孙新利老师由一节跳绳课看见了自己思考问题的不周全及教学工作的不足,而我则由此看见了他的成长。
魏立红老师回忆了过去在44中学的岁月,感慨青春易逝,感慨物是人非,由此他看见了生命的流逝,也看见了内心升腾而起的希望,他说:“等到胜利的那天,就尽情地任回忆翻飞,任泪花四溅。”而透过这篇随笔,我则看见了魏老师安静的外表下一颗易感且丰富的心,还有他的教育情怀。
苗承佳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她虽然看见的不是自己,但是她难能可贵地从课堂上看见了学生的需求。
薛晶晶老师通过写开学第一周的所见所思,看见了时光的流逝,更是同时看见了那个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的自己和被过去的成功所包围的自己,她告诉自己:整理行囊,再次上路!
席莉老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看见了自己身上某些不利于自己成长的情绪、性格,然后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要学会和孤独相处,做最好的自己。她正在思考如何通过与自己更好地相处来促进教学,我愿为一个青年教师的内观意识点个大大的赞!
王洛倩副校长通过游三亚的“大洞天”,看见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也看见了真正的自由——行尽之处,别有洞天,最大的自由在于开阔的胸襟。极富哲理!
张玉娟老师通过思考新学期打算,看见了自己对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更高的期许。而我也看见了她的自我成长意识,为张玉娟老师点赞。希望能克服困难,凭借意志,让计划一步步落实。温馨提示:先完成,再完美!
王玉芳老师通过写《流浪地球》观后感,看见了自己对一些问题和道理的理解正在深入,这是一种成长,也是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何卫弟老师由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看到了内心深处的自我期许——做一个睿智的女人。
刘礼芳老师通过怀念过往、感恩遇见,看见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我也由此看见了他那些积极、善良、美好的情愫。
吕欣芳老师通过再读《草房子》,看见了自己的哀伤情绪,由此又看见了人情味、人性的可贵与美好。
张艳丽老师通过总结多年来的葫芦丝教学,看见了自己的成长,也看见了音乐对自我修炼的价值。
徐思青老师通过思考“如何上让学生喜爱的音乐课”,看见了自己的常态课堂缺少精心准备、有些随意与低效的现状,而我则看见了一位正在思考成长的青年教师。
李潇燃老师以孩子似的笔触写了游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的体验,并从中看见了美术教学与大自然和生活的链接点,为她的专业敏感点赞!
李齐琪老师通过记录开学第一天的忐忑与兴奋,看见了自己的教育情怀,我也由此看见了她的职业敏感及一个年轻教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
杨晶晶老师写了一年来书法教学的点滴心得,从传统的书法教学谈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书法教学,并对未来的书法教学进行了思考。她看见的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及书法学科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所在。
白芳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她从学校的共读活动中看见了自己对女儿朗读要求、学习习惯的疏忽,于是下决心以后要做一个以身作则的母亲,引导孩子有效朗读。她不但在女儿朗读课文时提要求,还给女儿示范读课文,同时把自己上学期的优秀随笔拿来朗读给女儿听。
龚玉萍老师通过回忆自己与儿子之间的点点滴滴,看见了一个有爱的儿子,更是看见了幸福的自己。读着她的这篇《母与子》,我被深深地打动,也由此而无比地羡慕她。从中,我也看见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诸多遗憾与不足。
三、人生,就是不断地“看见”。
以上这些老师的随笔(鉴于我这次总结的主题是“看见自己”,所以个别与这个主题无关的随笔我就不在此作点评了。请相关老师见谅!),篇篇都散发着正能量,如三月正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春天一样,令人愉悦,而且有一种生长的味道在里面。我想,如果大家长期这样内观下去,而且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成长得越来越好!因为,每个人都愿意去完善自己。
“自知者明”!看见别人很容易,看见自己却很难(所以我们常常会去评他人长短,论他人是非,却忘了自己的问题)。人生,正是一段不断“看见”自己的旅程。当我们真正看见自己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会真正开始。亲爱的老师们,就让我们多去看看自己吧,看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还有自己的痛苦与幸福、长处与短处……一次看见,就是点燃一支蜡烛;一次看见,就是打开一盏明灯,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光明越来越近,会离自己越来越近,会离生命中那个美丽的春天越来越近。
后记:
一、从写作的角度谈此次随笔
历练了一学期,大家的随笔质量确实提高了不少,看完本学期第一篇随笔,为老师们欣慰,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地克服时间困难去做这件事,相信终有一天大家也能欣慰地看到自己在这件事当中的收获。
但是从教育叙事或者教育论文的角度来讲,部分老师的随笔在格式及结构上依然有很多不足,比如———
1.主题不够突出和鲜明,内容过于零散;
2.段落的安排不够严密,缺少精致;
3.开头结尾不够精彩;
4.贯穿全文的线索不够清晰;
5.用词、选字及造句上缺乏推敲意识,导致别字、不通顺的句子、不准确的表达很多;
6.有个别的抄袭现象。
一次随笔就是一次练习,希望老师们能够在今后的练习当中,慢慢地去关注和觉察以上这些问题,以期改善。因为进步是一点一点来的,我们可以不着急,但是我们一定要追求。
二、特别推荐
顾生锐老师的游记《广州味道》虽然没有被点评,但是我特别想把它推荐给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这篇游记拟题新颖,结构合理紧凑,从野生动物园、花展、饮食三方面写出了广州的味道,堪称游记习作的典范。建议中高年级语文老师拿来给学生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