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一)

明确的开始,应该是三年前的第一次。那时,A正值大一时期,相比同龄人些许幼稚的他,哦不,是非常幼稚的他早已忘了当年入学前信誓旦旦的承诺。俗话说,本性难移嘛,基因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弱弱的自制力,母上大人给予这类基因一个犀利的描述——“懒”。“这个人除了懒,没别的毛病。。。”

“难道懒不是毛病?”对于这个基因,给予者却给出了这样的反驳。A的脑海中浮现出最近在美剧中学到的一个新词——“sarcasm”。

说起来遗传这个问题,A自是心知肚明,他基本上继承了老爹百分之八十的基因。小的时候A每次一家人出去碰到熟人都会听到:“这孩子和爸真像。”然而和母上大人单独出去常常就——“这是你孩子?”,内心又一股“sarcasm”气油然而生。

那么问题来了。“懒”这个基因确实也毫无保留的被继承下来,以至于目前还有一天就期末考试的A还在悠哉,悠哉。。。其实不能怪他嘛,别忘了,虽然生理年龄已达成年,但是心理年龄还不知道是不是处于青春期时期呢,据最了解他的老娘来说,至少要幼稚两年。

这绝对是经历过大学的人才有体会的事。一个学期三四门课,没有期中考试,只有期末的一锤子,考完了的成绩就是板上钉钉,补考和重修是要在成绩单上加标注的哦。对于刚入大一的A来说,还沉浸在高中的学习方式里,却不知没有了老师们的“严刑逼供”,就不可能有“严刑逼供”出来的成绩。

“求过求过求过求过!!!”刚刚从工数考场里出来的这位A同学默默的祈祷。嗯。。。他没做完题。

显然,这个考试的状态是不可能得到与入学成绩一样的水平的啊。但是,当时的A仅仅只是心里那么一想。熟不知,在残酷的期末考试后,面对着惨淡的成绩,随之而来的还有母上大人的愤怒与失望。

被骂了。。。更令A惊奇的是,自己竟然也脱口而出一句不合适的话。

只是奇怪,真的只是觉得奇怪,自己的分数是不太理想,但是为何要如此生气?明明嘴上说自己不在意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句句吐出来的却都是:看看你那个室友入学成绩比你低那么多,这次就在你后面一名。。。

“啊…”为什么呢…

一瞬间,18岁的A一股神秘的力量从脑海一闪而过,像蠢蠢欲动的新芽,同时心头一紧: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受骂?如果我死了的话是不是就不用在此刻受挫,甚至以后再也不用经历任何磨难了?听起来诱惑力好大啊。。。

虽然这仅仅是一瞬间的想法,但是还是把第一次有这种感受的成年小朋友吓了一跳。可能是自己长大了吧。想的也越来越多了。

(二)

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活态度可以分为两种。积极热血的人和——A这样的人。说起来,A从小时候就在一个几乎没有正能量的家庭里长大,基因的作用又一次的显现了出来。母上大人对于任何事情的保守看法,让这位孩子也在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会首先为自己找好退路。虽然这一特点在他老爹身上完全不存在,但他却命运般的全权接收了另一方的遗传。

“看了母上大人的态度后,这个年肯定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啦。哎,为什么偏偏是期末考试之后过年嘞,自由玩耍的理由就让它随风逝去吧。”

可想而知,压抑的气氛笼罩着这个家庭,就好像为A心里的那股神秘之芽不断的加营养剂,致使其张牙舞爪的迅速的增长,一个假期的消逝,力量的触须慢慢的包围了整个心脏。渐渐地,内心的想法已不是当初的迷茫,问号一个个的都被拉长为肯定的叹号,同时,新的问号还在不断的填满大脑。

副作用却好明显的,头疼。

母上大人很早就有头疼的毛病,儿时的A还不知为何妈妈总是说自己太阳穴血管鼓起来还要爸爸帮她给头部放血,好可怕的。

现在更可怕的恐怕是自己了。

头是前所未有的胀疼,就好像脑细胞不足与处理信息而大脑里想的事情要溢出来一样。自己为何而存在,如果消失了自己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啊,他们会因为现在骂我而后悔,或是因为失去心爱的孩子而心痛,还是会像在听说别家孩子suicide那样吐槽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呢?应该不会是最后一种吧。

原来头疼是因为想的太多啊。A突然感受到了原来的自己头脑是多么的简单,但简单就没有烦恼,还是原来好,只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想着想着,情绪却又进入了更加沉闷的状态。哎,真的回不去了。

第一次,头疼,不是抑郁,只是我长大了,想法与观念在逐渐变化,希望不是在崩坏,A默默的祈祷。

(三)

A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现在特别火的互联网、人工智能都是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加上现在这些方面相对都比较缺人才,所以表面看起来,A的就业不成问题的。

他在选专业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但高工资背后肯定是需要过硬的技术,专业课的难度可想而知。其实A在大二之后明白了考前“一周一本书”的套路后,智商还是足够获得不错的成绩的,毕竟有智商足以保送的母上大人助攻,A得到了“较高智商”这一属性,有好也有坏。没有好用的脑子,怎么可能想到那么多“哲学性”问题。“sarcasm”,又一次,无奈一笑。

成绩的dramatically上升让这位幼稚的成年人以及整个家庭都洋溢着“我对人生充满希望”的气氛。

但是,事情绝对不是一次成绩好就能解决的,需要好几次。大一那可怜的成绩让A即使是以100米冲刺的速度追赶仍然还是徘徊于保研排名之外,至少在第二次发生之前是如此状况。

“不行啊,要赶紧学啊,有那么好的老师资源!”母上大人一看到自家孩子在看ipad时就情不自禁的开启“语重心长教导”模式。有趣的point其实在这里,这位中年女性每一次开始唠叨时都是温柔无奈的语气,然后逐渐的语速加快,情绪变坏,最终到达愤怒的极点。这一过程起初还伴有A同学的助攻,但也只是无力的反驳而已,只会将训话延长。在无数次的反复后,仿佛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一般,A在面对母上大人时,再也没有无用的插话,却好像只是看一场起承转合的表演。

说吧,尽情的说吧,早点结束我就可以早点解脱。

(四)

A选择现在的大学是有原因的。为了能有一个所谓的更好的发展前途,母上大人为孩子寻找各种资源,当然也想到了很多“后路”。

当初在报考之前A真的是拼了命的想去魔都,去见识一下大城市的生活。然而改变就是一通电话的事。

“幼稚的孩子都没什么想法。”这是A经常听到母上大人对自己的评价。每次A被问到自己想去哪里的时候,说出来的答案能含有至少50%的犹豫。没有想法这件事是事实,而且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只是“周围的人都在做”,“父母让我这么做”,而自己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所以过程都不尽如人意。

在A还处于被家长们“想成神童”的时期,母上大人也是逼着他学了各种课外课程,钢琴、美术、舞蹈。。。加上A并不笨的脑袋,其实这些东西都没有学不会的。然而“懒”这个基因让他在学会一些技能之后就会萌生无聊的感觉,继而就变得散漫,变成了极具“sarcasm”意味的“样样通,样样松”。

虽都说缘分这个东西可遇而不可求,熟不知母上大人偶然看到了原来的老乡在现在城市一所不错的大学相当的有名,于是兴奋又小心的打了电话,A就被这个“优越的条件”顺理成章的诱惑了。

魔都体验目标——失败。

接受优越条件的后果是什么?虽说大学的老师不像初高中那样时刻盯着学生,但是成绩这件事却是显而易见且无法避免的,家长认识老师,会有密切的交流,可想而知,“面子”这个妖物是时候凸显出他的作用了。刚入大学第一个学期就得到如此惨淡的成绩,A的人生也是够惨淡的,人都求了,自己这方却没有像当初预计的精彩表现,母上大人与面子无缘了,只剩下了无数的气愤与抱怨,对小A。

都说连锁反应很可怕。因为一个学期的失败,受尽母上大人压迫的小A确实想逃离这个噩梦,于是开始了成绩飙升之路。但是人都是贪婪的,看到了自己孩子成绩优秀了,这位母亲又开始想其他更多的要求。因为认识的教授有很多课题都在全国很有名,于是A就被鼓励去和教授在教研室学习。毫无想法又不知所云的小A自然也是答应了。起初兴致勃勃的学习各种未知的知识,什么OpenCV啊,机器学习啊,虽然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学习了新东西还是有些小兴奋。然而没有目的的学习终究不会有好的成果,几周之后,兴趣索然全无,每天去到那里,强迫看几个小时电脑,在最早的时间逃出那个教室。挨骂是肯定会有的,母上大人发现孩子又不认真学习后,开启了“语重心长的大喊”模式,A默默的等着这场show的结束,脑中的问号一个个又浮现出来。

如果我的成绩一直低下去是不是就不会有现在的事情发生了?为什么老天要一次又一次的送给我各种磨难?他是故意让我这样的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只有我死了这些讨厌的事情才会都消失?

是的。挫折是不断的,一直跟随到生命尽头,至少小A同学目前为止的人生是这样的。

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家庭温暖,备受关怀的孩子。

初中因为与自己家里住址不在一个区,就不能享受中考指标到校的分数优惠,不得不比同分数同学降一个学校级别,在最后关头才以高于分数线一分的成绩考入了还算不错的重点高中。高中母上大人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想用艺术特长生来“投机取巧”,然而最终却只是耽误了时间,拉低了A的成绩却没有得到录取资格,在高考前两个月A奋力直追才恢复到原来的成绩水平,于是出现了那一通电话。

(五)

大二暑假,出于对母上大人面子的考虑,A不情愿的在放假时间去学校学习。每天出门前却要听到“你看看别的同学都天天在学校学习,你怎么就不争点气”

“真恶心,跟别人有什么关系,你要是觉得别人好你怎么不去给别人当妈。一大早的就说这些话不影响你心情还影响我心情呢”

可见小A同学每天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学校,在没有阳光只有冷空气的屋子里呆七个小时,还不知道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心情渐渐的沉重,对人生的疑问再一次渐上心头。

第二次,头疼,直接suicide吧。

但是A并没有,因为他有了舍不得的东西——音乐。

这是一个能让A减压而且有寄托的东西,A逐渐的发现,似乎这就是自己的梦想吧。在别人面前弹出最棒的曲子,与那些喜爱且懂得欣赏的同好者们一起交流,会很幸福的。

然而梦想的丰满终究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自己的梦想对于A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做音乐的人,没有背景,没有钱,哪里来的资本做音乐?还是继续学习编程吧,那样能挣钱。

其实从大二下学期开始,A就为自己这个不可实现的梦想默默努力着,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琴房练琴,一边听着专业课,一边看着作曲书,但因为放不下家里人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以后的钱途,只能冷漠对待梦想,热情对待现实。

到这里,至少A认为自己还是有一个正常的人生观的,像大多数普通人那样,上大学,读研究生,然后找个工作过一辈子。他并没有为他的梦想想到过多的未来,到这里,那只是一个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