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乔布斯》摘录(14~17章,完结)

第十四章 皮克斯的避风港

  1. “我们把大楼称为‘史蒂夫的电影’,”卡特穆尔说,“这是他乐意做的事。”拉塞特补充道:“建造大楼所花的时间和预算与一部电影差不多,他就是导演。我们很喜欢这幢大楼。”

  2. 史蒂夫不是电影导演,也从未尝试过。卡特穆尔在几年前就让史蒂夫承诺永远不加入为每部电影出谋划策的皮克斯“智囊团”,早早就杜绝了史蒂夫插手当导演的可能性。但卡特穆尔和拉塞特把史蒂夫视为鉴赏者。

    “史蒂夫去世后,我们失去了一位冷眼旁观的鉴赏者,”卡特穆尔说,“无论哪部电影,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两次找不到思路的情况,这时我就会给史蒂夫打电话,对他说‘史蒂夫,我们遇到问题了’。我只会说这么多,永远不要向史蒂夫解释具体问题在哪里或他应该怎么想。”史蒂夫会开车来到爱莫利维尔来,坐到放映室里观看已经拍好的部分。看完后,他会对导演和整个智囊团谈自己的看法。“史蒂夫的观点其实整个智囊团都已经表达过了,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智囊团成员在讲故事方面的才华都是一流的,”卡特穆尔继续说道:“但史蒂夫的出现会带给我们灵感,虽然观点与智囊团成员差不多,但表达清晰有力、一针见血。他说话时措辞比较谨慎,几乎每次的开场白都是‘我不是制片人,你们不用听我的’,然后他才开始阐释具体问题。‘一针见血’就是史蒂夫最大的价值,他从不会指示团队要怎么做,他只会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

    “有时,”卡特穆尔说,“如果问题比较大的话,他会和导演一起去散步。史蒂夫聪慧过人、意志坚定,在如何启发别人方面同样毫不逊色。……他从不会说‘你怎么搞砸了’,而是会分析‘下一步要做什么’,他相信过去已经过去,但要从过往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3. 一对一辅导是史蒂夫慢慢才学会的方法。……他不断学习,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切实做出改变。

  4. “史蒂夫是我们的头号粉丝,每次我们内部试映影片,他都会要一份拷贝,”拉塞特回忆道,“我从认识的人那里得知,他会邀请所有邻居去他家看,每一个邻居都会去!他喜欢向别人展示影片,就跟孩子一样。”

  5. 将皮克斯卖给迪士尼是一大胜利。……将史蒂夫在这场谈判中的表现与之前NeXT与IBM谈判时的表现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史蒂夫这些年的变化有多大。

第十五章 整机

  1. 2004年秋天史蒂夫做了手术,之后的4年是他最多产的一段时期,皮克斯只不过是冰上一角。
  2. 世人看到的是一位高瞻远瞩、手握重权的领袖。这些年对苹果公司来说充满了波折,但史蒂夫却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一一应对挑战。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他就曾担任领袖一职,但现在他终于在灵秀之位上得心应手,确信自己有能力带领几万名苹果员工达成他所设立的目标。这些年在他的领导下,苹果公司更换了微处理器,确保公司在个人电脑产业继续立于不败之地;高管团队完成了重大调整;公司继续提升产品开发的效率,用蒂姆·库克的话来说,就是让产品开发如同“跑步机”般用不停歇
  3. 这些年里他所做的每件事几乎都是正确的,也能够从中看出他的变化究竟有多大,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充满创意的商业奇才。史蒂夫喜欢这句话:“我就是我。”这句话他最后7年生命的真实写照。
  4. 苹果向消费者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与技术的交互将变得简单而有魔力(这是史蒂夫最喜欢用的形容词),不会像以前那样互相割裂、无比复杂,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5. 史蒂夫始终相信一条市场营销的准则:消费者与品牌发生的每一次交互都可能为品牌加分或减分,无论消费者是买家、用户、实体店顾客,还是无意中看到一张海报的路人或看到电视广告的观众。所谓的“苹果体验”是卓越营销与先进技术的融合,这种前所未有的融合让消费者愿意成为回头客。
  6. 史蒂夫一直坚信自己有能力找到所有行业的软肋或空白点,然后引导公司去解决问题、填补空白点,如今他的能力终于能够支撑起他的野心。他总能找到邻近行业的软肋(就如同他总能快速确定他人的弱点),如今随着iTunes的成功,他深知苹果有能力闯入另一个行业,改变原本的商业模式,让苹果和消费者都能从新的商业模式中获益。
  7. 这些年,史蒂夫有位专注。他将无关紧要的事都排除在外,只做自己在意的事。分界线很清楚:家庭很重要,少数几位朋友很重要,工作很重要,其他都无关紧要。
  8. 每个产品都免不了有缺陷,这就意味着下一代产品不是可以更好,而是必须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史蒂夫将产品的迭代更新视为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这代产品的欠缺之处就是下一代产品的努力方向。史蒂夫的目光总是看向前方,一个产品的完成预示着下一个项目的启动。
  9. 只要有足够多的选择,消费者的确能够分辨哪种产品质量更好、更有价值。
  10. “我觉得人们尚未充分意识到苹果所取得成就的伟大之处,”安德森说,“麦金塔、iPhone和iPad其实是把Unix超级计算机装进了一个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外壳里,这才是苹果的成就,却没有人讨论,因为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了设计上。”他身体前倾,继续说道,“你口袋里的iPhone事实上就是20年前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的克雷XMP超级计算机,iPhone的操作系统、运算处理速度、数据存储容量都与XMP不相上下,但售价却只要600美元。这就是史蒂夫的突破,这才是iPhone的本质。”

第十六章 盲点、怨恨与咄咄逼人

  1. 如果说成长意味着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着控制自己的弱点,那么史蒂夫成功地做到了第一点,第二点却不尽如人意。终其一生,他始终被视野盲点、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冲动的个性所困扰。这些特点让史蒂夫被扣上了“混蛋”的恶名,或是“二元”的评价,“二元”意味着史蒂夫一半是混蛋,一半是天才,终其一生都是如此。

  2. 鲁宾斯坦与史蒂夫共事了16年,鲁宾的离职展现了史蒂夫的典型行事风格。一旦高管成员的努力与付出无法达到他的要求,一旦他们对苹果的发展不再如昔日那般重要,一旦他们离开公司,史蒂夫就对他们失去了兴趣。他更关心的是客户的潜在购买力,而非那些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的老兵。

  3. 一方面,当朋友或同事需要帮助时,特别是需要医疗资源时,史蒂夫愿意鼎力相助;但另一方面,如果在他看来,某个同事的个人事务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或让他们没有办法集中精力为苹果卖命时,他又会变得异常冷酷无情。

  4. 史蒂夫已经将苹果变成了工具,主要功能时将他闹钟的产品构想变成现实,而非保守地防范他的一时冲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苹果已有的防范措施无法阻止问题的出现。

  5. “其实书名应该叫做‘别轻易模仿’比较好,”盖茨半开玩笑地说道,“很多像模仿史蒂夫的人只学会了他混蛋的一面,却学不会他作为天才的那一面。”史蒂夫采用的管理方式弱点也很明显,“缺乏控制和制衡机制”。

  6. 比起“安拉的花园”里那个喜怒无常的年轻人,史蒂夫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某些缺点并没有消失。正当他的改变对工作的开展助益良多时,一场疾病却让事态变得更为复杂。

    描写英雄人物的传记本不应该有这一章节。在史蒂夫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渐入佳境,一般在电影的最后,所有误会都会解开,感情即将得到升华。但史蒂夫的生命毕竟不是电影,他的生命既鼓舞人心,却也充满了人性的矛盾。

第十七章 “告诉他们 我就是个混蛋”

  1. “人们并不了解他的这一面,”库克说,“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传记并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史蒂夫的性格,只是在重复一些陈词滥调,只反映出他性格的很小一部分。看了那本书后,你会觉得史蒂夫就是个贪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但这不是事实。我永远都不想和书中描绘的那个人共事,生命太短,不值得浪费。”谈到这一点,其实史蒂夫很多好友的想法和库克一样,在对不同人的很多次采访中,他们都提到目前的出版物并没有真实反映出真实的史蒂夫,完全解释不了为什么他们愿意与史蒂夫共事如此之久。这些苹果前员工还有另一个共识:未史蒂夫工作的这些年时他们生命中工作业绩最为突出的几年。

    他相信小团队比大团队效率更高,能完成更多的工作,他也相信选择对的人比随便找个人将就要好一百倍。这些都是事实,有些人却把他的激情误认为傲慢。当然,他肯定不是圣人,我并没有这么说,我们都不是圣人,但说他不是好人肯定是不对的,并没有真正理解他。

    “他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做出改变,很多功绩卓越的大人物并不具备这一特质,与史蒂夫一样位高权重的人一般不愿意像他那样调整战略。除了核心价值观,他不会对其他任何事情固执己见,他愿意作出改变,而且改变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这绝对是一种天赋。他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走完一条学习曲线,而且学习的领域非常广泛。”

  2.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看,iPad在史蒂夫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比不上iPhone,但从某种程度上说,iPad实现了史蒂夫长久以来的目标:让技术称为消费者进入信息世界的窗口,让技术变得简单而又强大,使消费者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

  3. 在苹果,史蒂夫还是尽可能让员工把自己当成健康的人对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忍着病痛依然在努力工作,”埃迪·库埃回忆道,“开会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他在吃吗啡,他很痛苦,但他依然积极参会。”

  4. “史蒂夫非常在意事情的缘由,”库克说,“为什么要做出某个决定。年轻的时候,他只是做完一件事,但后来他会花更多的时间跟我和其他同事解释,为什么他是这样想的,为什么他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他要从这个角度看待事物。”

  5. 史蒂夫相信苹果是世界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最富有创造力的公司,他希望尽一切可能让苹果保持这样的状态。“他希望员工发自内心地日热爱苹果,”库克说,“不仅仅是为苹果工作,而是真正热爱,真正理解苹果的内涵和价值观。他不会把价值观贴在墙上,或是做成海报,但他希望员工能够铭记于心,能够为一个宏大的目标而奋斗。”

  6. “大部分领袖并非生来就如此伟大,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练与成长。史蒂夫正是这样的,他的故事并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成长的故事”

  7. “要排除所有障碍、看清已经存在的现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史蒂夫具有更惊人的天赋:他能看到尚不存在,但应该或必须存在的事物。他的大脑从不会被现实所束缚;相反,他能看到现实所缺乏的内容,然后着手改变现实。他的想法完全出自其直觉以及内心的自由,因此,他总能看到不同的可能性。”

    “史蒂夫的眼睛不会放过任何微笑的事物,他总会去探寻每件事物的外形、品质和背后的意义。他仔细观察,然后以追求完美的态度进行创造。”

  8. “史蒂夫变了,”坎贝尔说,“没错,他向来富有魅力、充满激情、聪慧过人,但我看到他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些技术领袖认为,如果消费者不会使用某些设备,那是因为消费者太笨了,但在史蒂夫看来,这些领袖过于傲慢,他说,‘如果消费者不会使用那些设备,是因为我们太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乔布斯》摘录(14~17章,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