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品阶段运营的关注点

一、 探索期产品

特征

上线时间不长,产品还在打磨,需求尚待验证,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基本可以忽略,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典型代表

2011~2012年间的知乎、2010年的新浪微博,包括绝大多数上线时间在8个月以内的产品。

运营要点

挑用户。尽力通过各种方式把可能会对你的产品带来伤害的用户(比如那种典型的走到哪儿骂到哪儿的“喷子”型用户),或是你暂不具备能力服务好的用户(典型的如知乎在早期只关注创业、互联网相关话题),在早期拒之门外。

尽可能通过邀请、BD等各种手段找到一部分“活跃”、在小圈子内“有影响力”的名人领袖型用户成为你的早期种子用户,然后通过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愿意自发为你背书,传播你的产品。他们的信任和背书,对于一款早期产品的价值是巨大的。且,对于这样的用户,如果你能服务好一个,很容易就能影响到一群人。

对你的种子用户一定要给予各种额外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用户与在别的地方做一个用户的感受是显著不一样的。这个逻辑其实也很浅显:既然我们已经说了早期产品的体验可能会很烂、很不确定,自然需要运营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给用户一个愿意留下来的理由。

通常,如果你发现你的产品用户认可度和种子用户活跃度已经很高,用户的增长速度开始显著加速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渡过了探索期。

案例:知乎/新浪 在这一时期的做法

选择了较为封闭、有限制条件的运营方式。早期都采用了“邀请码”的机制,以邀请码来控制用户绝对数量的增长。而知乎更是一直在长达2年的时间内都保持着邀请码注册的机制。因为邀请码的存在,它们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早期产品氛围的纯度及可控性。

通过运营邀请了一群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大V”加入进来使用产品,如知乎上的李开复、雷军,微博上的黄健翔、郑渊洁等,这群大V既成为了早期产品的忠实用户,又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持续在给产品带来新的关注。

对于早期种子用户都给予了各种“无与伦比”的关怀。如知乎的@张亮(就是创新工场那哥们儿)、@张亮Leo(是的,就是我的好基友,写了《从零开始做运营》的那个胖子)、微博上的郑渊洁等,都在知乎和微博发展早期借由自己的积极活跃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关注,放大了自身价值。此外,很多早期知乎和微博的核心用户们与知乎、微博官方间的关系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很紧密的状态,他们认识众多的知乎、微博官方员工,甚至迄今仍然会经常受邀到知乎办公室做客,参加各种知乎组织的活动等。

二、快速增长期产品

特征

需求已得到验证,初步拥有了一定市场份额,市场上同类竞争对手大量出现,需要依靠快速增长迅速占领市场,冲出重围。

典型代表

2016年上半年的映客、2014年的滴滴出行、2013年的陌陌。

运营要点

关于推广,各种渠道的铺设,从应用商店推广到效果类广告(如广点通等),往往从这一阶段开始上量。

围绕着产品的各种事件、话题往往在这一阶段层出不穷。

如映客现在动辄两三周就会有明星名人直播;陌陌2012年下半年开始给自己贴上的那个“约炮神器”的标签并围绕着这一标签延伸出来的各种话题和传播;滴滴出行在2014年开始积极联合各大品牌策划跨界营销、事件营销等(如韩红的红包广告)。

通过大规模的补贴等行为迅速拉动用户增长速度,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如滴滴出行在2014年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的红包。

面向用户的运营,开始由粗放转为逐渐精细。

例如,2014年的滴滴出行,开始根据地区、时间段等的不同面向不同用户实施不同的补贴策略;映客上的主播们,到了2016年上半年这个阶段,已经开始被分类进行维护和管理了。

三、成熟稳定期产品

特征

市场接近饱和,产品本身已经占据了很稳固的一块市场份额,增长空间已经很小。

典型代表

2016年的微信、百度地图、美柚、大姨吗等。

运营要点

进入一个全面的精细运营期——针对不同的产品模块,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应该会有专门的运营人员去负责,给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和信息。

同时,这一阶段的运营工作,总体上会以品牌形象的树立、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变现三大方向为导向。

因而运营端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大量品牌传播活动与事件、大量面向特定用户且周期相对固定的活动、各种潜在的商业变现方式尝试及围绕着增加收入的运营

案例

这个阶段的微信,你会开始看到更多的朋友圈广告,你会看到微信开始大量接入更多的服务。

这个阶段的大众点评,你会更加频繁地在手机端收到大量Push,定期收到各种优惠券和官方活动信息。

这个阶段的美柚和大姨吗,你会看到它们的积分体系、活动等开始在产品内部变得越来越强,也会发现它们已经纷纷开始尝试通过电商来开启自己的变现。

四、衰退期产品

特征

替代产品出现,用户开始批量流失,转移到替代产品。

典型代表

2016年的豆瓣、天涯社区、猫扑等。

运营要点

老用户的维系和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减缓老用户流失的速度,同时持续探索新的产品方向,争取能在潜在替代产品发展起来之前,自己先能做出一款良好的替代产品。

假如一款产品真的来到了这个阶段,正常而言起死回生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案例

豆瓣从2014年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焦虑,在不断尝试发布着各种新产品,但其庞大的产品线也一直显得很纠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同产品阶段运营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