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父亲打电话说他准备来我们家。
早上,我很早就起床。去市场买了父亲最喜欢吃的羊肉,准备给他做羊肉饸饹吃。
父亲今年60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
他人特别勤快,一辈子就闲不下来,又很独立,是一个不爱拖累子女的人。虽然年纪很大了,还在停车场给人看车,活不是特别重伙食也不错。
只是晚上要上夜班,他一点都不在乎这些,觉得可以自食其力挺好的。每天乐呵呵的样子。有空还会去离他上班不远的地方打打乒乓球、偶儿还会写写毛笔字。
父亲一辈子几经磨难,但依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情,永远积极向上,乐观豁达。
一
父亲兄弟姊妹多,虽然在家排行老二,但因大伯很早就考学去了外地工作。他就像老大一样,在家里照顾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父亲的老家在关中平原,在他十几岁的时,家里要盖房子。因为没有钱,为了节约。要去很远的渭河以北丘陵地带去买木料(那时候是用木头盖房子)。
他就带着两个弟弟,太阳下山时从家出发,背上干粮,每次在后半夜赶到目的地(为了省住宿费),随便找个地方躺一躺,天明时早早买好木料,用架子车拉着,赶天摸黑回到家。
有一次回来的途中天刚下过雨,路特别湿滑,很难走,他们下坡时,因为车子太重,越走越快,就像谁在后面赶着似的。他们无法掌控车头,霎那间车子就要从他们身上轧过去,情急之下,他把车头往路边一转,车上的木料刚好被路边的树木挡住了,车子停了下来。
事后父亲也是惊恐万分,可看到两个叔叔都被吓得蹲在地上大哭时,那一瞬间父亲明白自己不能怂,此时自己就是主心骨,如果自己害怕了,那弟弟们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从地上拉起了两个弟弟,在他们身上的拍了拍,继续赶路。
父亲说这事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想起来脊背心都冒汗,要不是当初那瞬间的本能反应,车子也许真的会从他身上碾过,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就是那时候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坚韧的品格。
当年,因为奶奶家是中农。
那时候的社会成分,对个人的许多事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父亲要在当地找个姑娘结婚是很不容易的,后来经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千里之外的母亲,父亲和母亲有幸的结为了夫妻。
母亲不但勤快,而且心灵手巧。平日除了干农活和家务活外,还是一个好裁缝。在农闲间隙,常常要给一家老小做棉衣,单衣。她不但做得快,而且手法细腻,针脚平整。
那时衣服的样式,只要她见过,就会照着样子做出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会用布头给我拼凑出花书包,棉马褂。每当我背上精巧漂亮的小书包,穿上鲜艳合体的棉马褂,会引起周围许多小朋友的羡慕。
周围的街坊邻居会时常来我们家,要求母亲给她们做衣服或教她们裁剪衣裤,大家都羡慕爸爸找了一个好媳妇。
可是谁知好景不长,母亲在生下弟弟以后得了皮肤癌,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父亲身上。
父亲陪母亲住院做手术,放疗、化疗。
回到家后,父亲除了要干完家里繁重的农活外,一有空余时间就会做木匠活,给别人做一些门窗和家具,以换取更多的收入贴补家用和给母亲看病。
父亲干活精细,认真,价钱公道,每次打完家具的边角余料都会如数还给人家。每年的寒冬腊月,结婚的人多,找父亲做家具的人也多。
有时遇到别人赶着结婚,做家具的时间特别仓促,父亲常常会在深夜昏暗的电灯下赶活,一干就是大半夜。一会儿用铅笔和三角尺画线条,一会儿用锯子锯木头,一会用刨子推光木板。
常常在寒冬,天上飘飞着鹅毛般的雪花,父亲为了赶活会在院子里撑开一个塑料布,四个角绑在树上。在院子里搭起了临时的帐篷。
父亲在下面专注的做着木活,他两腿前后分开,两臂伸直弯着腰,一下一下的推着刨子,地上洒落的刨花越来越多,一圈一圈的环绕着,周围的雪越来越厚,夜越来越深。至今这幅图面在我脑海中记忆犹新。
即使在寒冬,他常常也会干得头上冒汗,他从不叫苦喊累,就像头老黄牛一样默默地为这个家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二
父亲平日喜欢听小说,在我们小的时候,还非常注重教育。
在我的印象中,刚上一年级时,每天下课后都会疯狂的跑进家中,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赶回家中,和父亲一起听刘兰芳播讲的小说《岳飞传》。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岳母刺字”,知道了卖国求荣的秦桧,这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部小说。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常常会一边干木活,一边给我出一些思考题,让我来做。那时候的我,还不会列太复杂的算式,但常常会说出正确答案。
也许是因为平日的训练,每次考试的附加题,我都会轻松的算对,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
记得那时候父亲也给我买过辅导书,语文是《每日一句》,暗红色的书皮,封面的图画都已经忘了。数学是《每日一题》,是深绿色的,封面画的是一个歪着脑袋的小男孩,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在80年代的农村,有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人很少,父亲的做法已经算很前卫了。
那时母亲早已生病,家庭生活十分拮据。父亲每次外出都会从家带上干粮,饿了啃上几口,渴了找人讨点凉水喝。从来舍不得在外面花五分或一角钱买碗热汤热面吃。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但每年的开学,他会早早的准备好学费,开学时交给我们去报名。并给我们准备好开学用的本子,铅笔等。
父亲还是常常会给我买书。现在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给我买的那套《365夜》,该书分上下两册,当时的价格是3元6角5分。在新年的时候,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了我。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非常奢侈了。
父亲也常常会去旧书摊给自己买一些书,记得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少年科技大学的孩子们》,记得书的内容是讲关于那些少年是怎么上了科技大学的?是一本关于怎样教育孩子的书。
三
父亲也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苦难,他常常都是开朗的,我很少见他生气,发火。
即使在母亲病重的那几年,我知道家里欠了很多外债。但父亲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表示过家里缺钱。
他有事没事,总喜欢哼几句秦腔。在干完农活的回家路上,在深夜飘雪的灯下他会一边干着木活,一边唱着秦腔。
秦腔对他就像年轻人唱的流行歌,充满了欢乐,带来了喜悦。
那时母亲虽然久病在床,但我们从来没有感觉这个家是冰冷的,气氛是沉闷的。
这个家留给我们的印象,只有父爱的厚重,母爱的柔情,还有家的欢乐和温馨。
我很享受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如今父亲已经上了年纪,他的身体看上去依然很健康,精神矍铄,真的希望父亲永远长寿健康!
蓝蓝天青青茶:喜欢饮一杯淡淡的清茶,读几本无用的书。闲时蘸一点点墨汁,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温暖身边的人,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