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北京户外笔记:第五章 那些牛逼的古代驴友

周日一觉睡到中午十二点,头还是有点昏昏沉沉,看来昨晚的酒精还没完全褪去。下午不想出去,于是我窝在家里开始百度各种和户外驴友相关的资讯。

据正式记载,户外活动的历史,最早可追述到18世纪的欧洲。当时法国有位科学家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登上阿尔卑斯山顶峰(在法国境内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第一高峰)。他在1760年5月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镇子贴出告示:“凡能登上或提供登上勃朗峰之巅线路者,将以重金奖赏。”直到26年后的1786年6月,夏木尼镇一位名叫巴卡罗的医生揭下了告示,他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与当地山区水晶石采掘工人巴尔玛结伴,在8月6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

看到这些记载,我不禁嗤之以鼻。中国古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中国古代的超级“驴友”是数不胜数,更是早之又早。如果上学时候语文和历史课能及格,那么提起这些超级驴友响当当的名号,大家一定都知道。

最早的,那就得非孔子莫属了。孔老夫子生活的时代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18世纪欧洲的某科学家,您能比么?孔夫子是公元前啊公元前!公元前497年,也就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和当时鲁国领导意见很不合,非常郁闷,所以离开了鲁国。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对后代影响深远,孔子所编的《论语》更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大家应该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都不陌生。现代社会,甚至衍生出了以儒学为主的一个学派——国学,上至北大国学班,下至中小学专门的国学班,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孔子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了宋国、陈国、蔡国、楚国、齐国、卫国、曹国、郑国、杞国等。说到这点,我真是特别的佩服他老人家!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跋山涉水周游列国,显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他的征程,是怀着大抱负啊!一句话形容孔子的户外经历:堪称是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之旅。

第二位要说的是张骞,他应该是最早的跨国驴友了。张骞也是位老先辈了,他生活的年代大是约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14年(同样还是个公元前)。张骞是陕西人,在当时是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命令他出使大月氏,两边说好了一起来夹攻匈奴。张骞一路长途跋涉越过葱岭,亲自去到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一直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大汉朝,在外共十三年。这十三年可真是苦,途中还被匈奴扣留了差不多十一年。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所有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现在的亚洲中、西部地区。这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亚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中国甘肃、新疆到今天的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作为“跨国驴友”的鼻祖,张骞不仅给我们带回了核桃、葡萄、石榴等当地土特产,以及大宛的汗血马等,而且,他超强的“自救”能力堪称“驴友”楷模,几次被抓都没向皇帝喊救援,而是成功逃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风餐露宿算啥?不管什么时候,人,才是最可怕的!能“自救”才是真本事啊!

第三位,估计从六岁娃娃到80岁的老人家,应该都耳熟能详!那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玄奘法师,曾远赴印度取经。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公元629年(还是比老外那个早太多了!),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抵达天竺国。他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公元645年他终于回到长安,长途跋涉十余万里。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见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和习俗。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当“驴友”的出家人,但是影响最大的一个。这不仅是因为他佛学造诣深厚,还因为他受到了吴承恩的青睐,一本《西游记》让他名垂千古。但也有遗憾,被本来辅佐他去西天取经的大徒弟孙悟空抢走了不少风头,“孙行者”一路上降妖除怪,使猴子的位师傅成了最笨的“驴友”。

最后要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正牌驴友徐霞客。徐霞客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小时候便十分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因为觉得明朝政治黑暗,不愿当官,所以专心从事旅行,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相当于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普陀山,西到腾冲,南到南宁,北至蓟县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当时哪有攀岩专用的绳索和快挂啊,于是他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的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

平时,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比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据说,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后来,后人根据他的每天的记录笔记,整理成了颇具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当一天“驴友”并不难,难的是当一辈子“驴友”。作为一位职业“驴友”,徐霞客不畏艰难、风餐露宿,被“驴友”尊称为“游圣”名副其实。不过我的感觉,徐霞客对户外考察已经近乎痴狂!或许就是那句《霸王别姬》中哥哥的台词:不疯魔不成活。那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无论对戏还是对事物具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古往今来的各行各业的大师、巨人等等能成就一番大作为者,不乏疯魔之辈,或许,唯有此等痴迷投入才能终成大器,完成大业。

其他的像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司马迁、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的诗仙李白、七次下西洋的郑成功等等等等,古时候的驴友名人数不胜数!想起这些古人,我不禁感叹万千:这要是现在,他们走这么长时间,走出这么远去,得花多少钱!?要么就是有皇帝这门亲戚给撑腰,要么自己当官有政府资助,要么就是以前就干买卖当老板,要么像就是古代的旅游成本太低!

翻看着这些古代牛逼的先辈们的资料,就一个词形容他们:牛逼!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不去外面闯一闯,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80岁老奶奶都能做的事,我们要青春干嘛?我心中已经澎湃起伏,恨不得明天就开始野起来!澎湃的下一秒,我想到一件事,顿时蔫了:明天为毛是星期一!

上一章:

【连载】北京户外笔记:第四章-姐们有个哥们

返回本书目录:

北京户外笔记【目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北京户外笔记:第五章 那些牛逼的古代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