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岭之珠
每个作家的作品带着深深的个人烙印,记述的也许是自己的经历,譬如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等等;也许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譬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大都是发生在高密东北乡。
我们从文字中去认识作者,了解作者,从形象到性格,最后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
油画,因其逼真、细腻或粗犷的表现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内心感受,大家对很多油画作品都耳熟能详,如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惊叹世人,梵高的《向日葵》绚烂热烈,米勒的《拾穗者》内容朴实,但深刻体现了人与土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是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
画家,以色彩、线条为语言,在画布上交织着光与影的旋律,用画笔将自己的形象展现出来,更直观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自画像,有些画家也出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伟大的作品吧。
1 德拉克罗瓦 ---《自由引导人民》
这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的7月革命(光荣的三天)而创作的,作于1830年,现藏于卢浮宫,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
画中间的那位姑娘(原型是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高举着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红白蓝三色旗,以自由女神的形象,在烟雾弥漫的硝烟中,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
整幅作品一眼看去,气势磅礴、蕴藏张力,好像能调动你的热血也一起去参加战斗。画面左侧的挥舞着双枪少年原型是小英雄阿莱尔,他在把三色旗插在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
我们的画家就是画中右侧那位头戴黑礼帽,身穿黑色燕尾服手中紧握钢枪的青年。画家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虽然没能为国家作战,但至少可以为国家作画。”
2014年,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时,法国外交部长曾主动表示可将这幅画送往中国展览,结果遭到卢浮宫专家们的强烈抵制,认为这幅名作目前状况“过于脆弱”,不宜挪动。颇感遗憾。
2 普基廖夫 --- 《不相称的婚姻》
这是俄国画家V·V·普基廖夫作于1868年的作品,描绘的是一青春少女被迫与一位风烛残年的将军结合的事件。从新娘脸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悦,她低着头、无奈地接受着事实,新郎看上去能做新娘的爷爷,神态傲慢,斜视着眼前的一切,而后排观礼的人大都面貌丑陋。
画家是后排那位双臂交叉的年轻人,面色沉静、目光锐利地审视着这一切。如果说新娘是他的未婚妻,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愤懑、悲伤又深深地无奈。这对画家来说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打击,他只能用画笔来揭示这卑劣的交易。
3 维瑞·勒布伦夫人(原名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画家和她女儿的肖像》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瑞的女儿,后来嫁给古画收藏家、同时也是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成为路易十六时期法国最杰出的女作家,这是她最出色的代表作。画中的女画家端庄秀丽,温婉大方,女儿天真可爱,母女相拥在一起,显得十分动人。
4 梵高---《自画像》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印象派画家,画了大约27幅自画像,这是非常著名的一幅。在介绍梵高作品的绘画课上老师们经常展示过这幅作品,他为了示爱,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梵高一生穷困潦倒,三段感情又无疾而终,年仅37岁便因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
生前只卖出一幅作品《红色的葡萄园》,去世之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作品拍卖价格曾占据艺术品拍卖的前5位。作为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
5 拉斐尔---《自画像》
拉斐尔·桑西,意大利著名画家,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画像是拉斐尔23岁时所作,画中的俊秀的他似忧郁、似恬静的注视着画外的我们,目光平和可又透出坚定。
拉斐尔年仅37岁时就因意外发烧离世,他在短短的时光里给我们留下的300多幅优秀作品,其中《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因被指定安放在西斯廷教堂内而得名。
画家用特殊的语言展现着世界之美,吸引着你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