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高级研究员黄汉城
灯下黑,似乎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个躲不开的定律。
著名的“环京贫困带”大家都知道,这点就不用多介绍了。
就连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其实也存在着一条环沪虹吸带:六个卫星城中,海门启东人口被吸走,老龄化问题严重;平湖嘉善经济被吸走,沦为富庶浙江的平庸之地。这是99%的人没有意识到事情。
身处中国顶尖都市圈,既是一个城市的幸运,也可能是让一个城市衰落的陷阱。
在中部,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在西部,大成都一枝独秀,四周则几乎平淡……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尤其是在今天这个高铁时代,航空大都市时代,资源流动越发自由,中小城市就越容易被掏空。
所以,如果有一个地方紧挨着中国的超级城市,不仅没有被吞噬,反而成为一个经济制高点。那么,它一定是“反科学”的,“违反”自然规律的。
中国有这样的城市吗?
有,长三角就诞生了一个本领几近逆天的家伙,它在大魔都的眼皮底下,硬生生将自己建成了百强县之首,中国第一大县级市。
它叫昆山。
为什么看似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昆山却能做到呢?
秘诀,就在于它打出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最出乎意料的一张牌。
从地级市的层面去看,上海周边确实出现了很多强市,苏锡常、杭宁通,带领了周边的兄弟一起腾飞致富。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县级市层面去看的话,其实上海也是一个大黑洞,虹吸了环沪一带。
海门、启东是人口被虹吸走。海门户籍人口99.59万,小于常住人口90.47万,启东户籍人口111.04万人,小于常住人口95.00万,均处于人口净流出。里头有很多是给魔都打工去了。由于人口流入不足,两个地方深陷老龄化泥沼,成为中国最老城市之一。
平湖和嘉善是经济被虹吸走了,好项目都跑到上海去了。两者的人均GDP分别为10.02万元和10.01万元,只比浙江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1500元左右。背靠上海这棵大树却没有茁壮成长。
所以总的来看,只有昆山以及太仓没有被上海吞噬掉。
如果我们把上海16个区,以及六个卫星城看做“大上海市”的话,昆山3832亿元的GDP,仅次于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浦东新区,秒杀上海其他任何一个区。
放在全国来讲,这个体量也能排在第60名左右,吊打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
2018年,昆山实现人均GDP23.03万人民币,在中国内地所有城市当中排名第三,比深圳、广州和上海不要高出太多。
2018年,昆山的常住人口达到166万,是其他环沪卫星城的一两倍。
其实改革开放的时候,环沪六个卫星城都是农业县,条件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但是40年后的今天,唯独昆山冲了出来。
它不仅没有被上海市中心给吞噬掉,还反过来,吸纳了非常多的人口和资源,成为整个大上海市的制高点。
而且,环沪一带当中,昆山几乎是完美地跟上海同频共振。有人就形容说,“昆山行政上是江苏的,经济上是上海的”。
为什么昆山能够抵挡住上海的虹吸效应呢?
说起来,还是昆山很聪明。它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打出了“台资”牌。
这张牌,让昆山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得以进入中央战略,从而获取了等同于重大城市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大量外商来到上海寻求机会。昆山作为上海后花园,及时抓住时机撬动台资,一跃成为“小台北”。
数据显示,今天昆山聚集了10万台湾同胞,是全中国台商人数最集中的地区;台资企业总投资超过全国九分之一,是全中国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方。
在昆山连续15年稳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历史进程中,台资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贡献了昆山40%的GDP,50%的工业总产值,60%的利用外资,7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
我们知道,中国也有一个很受外资青睐的城市,叫做东莞。东莞是珠三角的代表,昆山是长三角的代表。不过在台资方面,昆山明显比东莞要高出一个档次。
从数量上来看,截止2018年底昆山拥有台资企业5033家,东莞是3700家,昆山要多出一千多家。台商在昆山的投资总额为603亿美元,东莞只有212亿美元。
从质量上来看,东莞的台企多集中在纺织、五金、塑料等中低端产业,昆山则多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等中高端产业,出现了很多规模型、龙头型的企业。
比如说全球第一大电子代工商富士康,全球第一大电脑代工巨头仁宝,世界五百强纬创集团,全球高端自行车市场第一的捷安特。
据媒体报道,台湾前100强的制造业企业当中,有70多家在昆山投资。这些台企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产出效益多,完全吊打东莞的档次。
所以,昆山绝对是中国内地的台资第一高地,没有之一。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林江教授认为,台资企业在东莞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因为这些产业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不是现代高端产业,官方和银行都不会特别关照,产业扶持政策也与他们无关。
而昆山的台资层次高,除了迎合中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进入中央的视野。
台湾至今还未回归。如果能让台湾同胞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而昆山就是这样一座桥梁。出于对台商的统战需要,中央便会给与昆山很多特殊政策,大力发展昆山——
1992年8月,昆山开发区获得国家批准,从一个地方自费开发的编外“怪胎”,转正成了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2000 年 4 月,昆山出口加工区获得钦点,与上海、深圳、广州这些特大城市同时获批,成为中国第一批试点的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而宁波、南京、西安、郑州、青岛都要晚几年。
2013年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此后每年都由发改委牵头,专门为昆山召开一次部省级协调会,统筹指导各项工作。这待遇,全国估计也只有昆山有了。
2016年,在“十三五”国家规划,整个江苏仅南京和昆山被提到。昆山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
这些特殊政策,都极大地帮助昆山在众多竞争对手当中冲出重围。
比如说出口加工区,作为海关特别监管区域其实相当于“境内关外”,从国外进口货物进来不用交关税和增值税。这非常有利于台企全球化生产,从世界各地运来各类零部件,利用昆山廉价劳动力加工组装,发展起电子信息、光电、精密机械和保税物流产业集群。
再比如说,昆山两岸合作试验区先后获批实施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跨境人民币汇兑直通、个人跨境人民币汇出等特殊业务,逐渐发展成为“金融特区”。这些从境外融通到的廉价资金,为当地制造业输送了宝贵弹药。
在中国这种特殊国度里,政策驱动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对一个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有时候甚至要强过创新驱动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量台商会选择昆山?
第一,这些台企可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东莞的劳动密集型台企完全不一样,放在全国都很抢手,竞争激烈。
第二,做出口导向型的话,环沪六个卫星城距离上海基本都在一个半小时内,都可以共享上海的重大基础设施,借助浦东虹桥机场、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等枢纽平台走向全球。区位条件好像差不多。
昆山凭什么?
在我看来,昆山最厉害的地方在它的招商引资能力。普通城市要获得招商大战,通常会极力降低土地价格和税收力度,搞恶性竞争。虽然这样也能减少企业成本,但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可持续。昆山可不一样,它走的是一条产业链招商模式。
简单点说,就是注重招全上下游产业,让其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发挥出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
这种方式合肥曾经用过,这座一度被边缘化的城市,通过虎口夺食,抢到京东方投资设厂生产液晶显示器,为下游的海尔、格力等家电业降低了进口成本,借此巩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黄奇帆也用这种方式,将重庆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之都。但说要用的最早、最炉火纯青的,恐怕还是这小小的县级市昆山。
昆山一位领导曾经组织技术人员拆开一台电脑,桌面上摆满了600多个零件,看看有哪些是昆山还不能生产的。把不能生产的零部件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项目,组织人员外出考察、洽谈。
经过几年攻关,几乎所有零部件生产企业都落户了昆山,形成了从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当时台企广志电子产年产200万台电脑,周边就有243家企业为其配套,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昆山积极主动,无所不用其极。《城市战略家》一书提及,电子信息企业竞争非常激励,厂商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海内外客户手中,以抢夺市场,因此有非常强烈的快速通关要求。昆山为此不断优化海关、工商等各个环节,09年时就能做到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确认订单到产品空运上飞机,整个过程控制在 29 个小时内,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招商模式只有两种,一种叫昆山,一种叫其他。
昆山就是依靠这种独步天下的招商服务能力,把自己硬生生建成了笔记本电脑之都(后来被重庆夺走),高峰期年产1.2亿台笔记本电脑,占全球产量一半;建成全球一流的光电产业高地,年产液晶显示屏2.67亿片,占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市场近10%份额。
有人曾这样总结昆山经验: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尽量不要到企业检查、参观,执法部门每年到企业的检查不能多于两次,制订“安静生产日”,防止权力部门对台企的吃拿卡要。
真正的从管理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有台媒就形容说,昆山生产了“能为台商端洗脚水的市长”。
由于营商环境上乘,昆山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就像摘葡萄一样,将台资企业一锅端了。
纵观全国,大抵每个城市的发展路径,基本都建立在原有资源的延伸上。
像广州作为千年商都,自然会想到依托这个历史遗产,发展成商贸中心。
宁波有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发展重化工业、航运业水到渠成。
厦门跟台湾同文同源,吸引台商投资设厂具有天然优势。
东莞紧挨香港,打起港资牌也是事半功倍……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只有两个城市做到了无中生有式的突围。一个是杭州。一个是昆山。
杭州摆脱了历史文化名城固有的旅游路径,跃升为互联网之都。昆山则是以极低的姿态、极强的服务吸纳了全国最密集的台资。
这两个地方的成就,都与最初的资源禀赋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我个人觉得,“深圳模式”并不一定就是普通城市的出路。毕竟鹏城坐拥超级联系人香港的辐射,这种区位优势独此一家,模仿不来。而昆山精神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不是每一个小县城都有机会成为深圳,但是每一个小县城,都拥有同等的机会成为“昆山”。
参考文献:
《东莞与昆山台资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彭明明、刘学华
《长三角的璀璨明珠——昆山》杨韵江
《城市战略家》李晓鹏,中国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