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测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与网络编程技能水平?

 选择题

1、【百度文库】下面的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C )

  A、在TCP协议中,发送方必须重发久未应答的TCP段

  B、TCP协议的接收方必须将剩余缓冲区的大小置入Windows size(接收窗口)来通知发送方

  C、在任何情况下,TCP实体总是立即发送应用程序的输出数据

  D、TCP的发送方除了需要一个发送窗口外,还需要一个阻塞窗口。

解析

就如第一次发送前,TCP需要经过三次握手初始化后,才开始发送信息。

2、【百度文库】下面哪一个的说法是正确的 ( B )

  A、由于TCP是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而UDP是不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所以TCP总是优于UDP

  B、点对点不需要ARP协议,以太网需要ARP协议

  C、IP实体不仅要接收和发送IP数据报,还需要维护路由表

  D、在任何情况下,TCP实体总是立即发送应用程序的输出数据

解析

在以太网协议中规定,同一局域网中的一台主机要和另一台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而在TCP/IP协议栈中,网络层和传输层只关心目标主机的IP地址。这就导致在以太网中使用IP协议时,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协议接到上层IP协议提供的数据中,只包含目的主机的IP地址。

于是需要一种方法,根据目的主机的IP地址,获得其MAC地址。这就是ARP协议要做的事情。

 

3、【百度文库】在实现基于TCP的网络应用程序时,服务器端正确的处理流程是(  C ) 

  A、socket() -> bind() -> listen() -> connect() -> read()/write() -> close()

  B、socket() -> bind() -> listen() -> read()/write() -> close()

  C、socket() -> bind() -> listen() -> accept() -> read()/write() -> close() 

  D、socket() -> connect() -> read()/write() -> close() 

解析:具体过程应用题中有

 

4、在TCP连接建立过程中,首先由请求建立连接的一方(客户端)发送一个TCP段,该TCP段应将( C )

  A、FIN置1

  B、FIN置0

  C、SYN置1

  D、SYN置0

解析:

TCP/IP协议中的三次握手,TC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一个可靠的连接。

如何评测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与网络编程技能水平?_第1张图片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尝试连接服务器,向服务器发送syn包,syn=j,客户端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接收客户端syn包并确认(ack=j+1),同时向客户端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注:服务器socket与客户端socket建立连接的部分就是三次握手

 

应用题

简述UDP编程和TCP编程的区别:

解析:

udp通信过程不需要建立连接,也不需要三次握手。UDP客户端直接向服务器端发送信息,服务器循环读取相应地址的数据信息。

UDP的recvfrom()和sendto()的参数中包含了通信的地址信息,在传输数据的同时,能够找寻通信目标地址。

 

注:

TC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4、开启监听,用函数listen();
  5、接收客户端上来的连接,用函数accept();
  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7、关闭网络连接;
  8、关闭监听;

  TC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可选
  4、设置要连接的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
  5、连接服务器,用函数connect();
  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7、关闭网络连接;

 

与之对应的UDP编程步骤要简单许多,分别如下:
  UD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4、循环接收数据,用函数recvfrom();
  5、关闭网络连接;

  UD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可选
  4、设置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
  5、发送数据,用函数sendto();
  6、关闭网络连接;

 

 

简述TCP协议的socket交互流程:

解析:

 如何评测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与网络编程技能水平?_第2张图片

 

 

如图即socket客户端和服务端建立连接的过程

具体过程:

1、服务器根据地址类型(ipv4,ipv6)、socket类型和协议创建socket

2、服务器为socket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

3、服务器socket监听端口号的请求,随时准备接收客户端发来的连接,这时服务器的socket并没有打开

4、客户端创建socket

5、客户端打开socket,根据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号试图连接服务器socket

6、服务器socket接收到客户端socket请求,被动打开,开始接收客户端请求,直到客户端返回连接信息。这时候socket进入阻塞状态,所谓阻塞状态即accept()方法一直到客户端返回连接信息后才返回,开始接受下一个客户端连接请求

7、客户端连接成功,向服务器发送连接状态信息

8、服务器accept方法返回,连接成功

9、客户端向socket写入信息

10、服务器读取信息

11、客户端关闭

12、服务器端关闭

 

(408,2016)假设上图中的H3访问Web服务器S时,S为新建的TCP连接分配了20 KB(K=1 024)的接收缓存,最大段长MSS=1 KB,平均往返时间RTT=200 ms。

H3建立连接时的初始序号为100,且持续以MSS大小的段向S发送数据,拥塞窗口初始阈值为32 KB;S对收到的每个段进行确认,并通告新的接收窗口。假定TCP连接建立完成后,S端的TCP接收缓存仅有数据存入而无数据取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H3收到的第8个确认段所通告的接收窗口是多少?此时H3的拥塞窗口变为多少?H3的发送窗口变为多少?(该问不需要图片)

 

解析:

这个题来自于曾经的一个408真题,我记得曾经就是靠这个题弄懂了TCP的拥塞控制

在普通的拥塞控制算法中,比如像这个题中的MSS = 1KB,在慢开始阶段增长规律是1→2→4→8.....

这个也是在408辅导书中介绍的规律,指数级增长,而且这个正常规律使用非常方便,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忽略了每个RTT拥塞窗口的细节变化

就拿上面说的 4→8 而言,其实是这样的,假如当前的发送窗口是4,那么全部发出再全部确认,那么一个RTT之后,发送窗口大小就是8。

具体过程:

1、第一段确认回来,发送窗口 4 + 1 = 5

2、第二段确认回来,发送窗口 5 + 1 = 6

3、第三段确认回来,发送窗口 6 + 1 = 7

4、第四段确认回来,发送窗口 7+ 1 = 8

也就是说,1RTT发送了4个MSS,而发送窗口每收到一个确认,窗口大小就增加一个MSS。宏观上看好像是一个RTT增加了4个MSS,但实际上还是一个MSS一个MSS增长的。

接下来开始解析题目:

初始发送1KB,接收缓存后,确认帧告知:接收窗口 = 20 - 1 = 19

第一个RTT发送2KB,收到后确认帧告知:接收窗口 = 19 - 2 = 17

第二个RTT发送4KB,收到后确认帧告知:接收窗口 = 17 - 4 = 13

此时一共接收到了了1 +2 + 4 = 7个确认段

第三个RTT应该发送8KB,但是,第三个RTT里面的第一个数据段(1KB)发送过去,收到的确认段即题目要求的,因为已经接收了8个确认段,而不是这8KB全部发送的完收到的确认段。

此时接收窗口 = 20 - 8 = 12,H3最初设置了1KB的的拥塞窗口,又接到了8个确认段,因此拥塞窗口 = 1 + 8 = 9KB

因此H3发送窗口 = min(接收窗口,拥塞窗口) = 9KB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评测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与网络编程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