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的目标:用户文件或整个文件系统
 
n 备份的关键问题
  • 备份频率
  • 备份内容
  • 备份介质
  • 备份设备的选择
n 备份的工具有
  • dump, restore
  • volcopy, labelit
  • tar, cpio, dd
  • 第三方厂商备份工具   
三种备份方式
  • 完全备份(普通备份Normal):备份所有选择的文件和文件夹(不管是否被设为存档属性),备份后清除备份标志;通常,在首次创建备份集时要执行一次正常备份。
  • 增量备份(Incremental):只备份选择的,并且带有标志的文件和文件夹,它清除备份标志.  即只备份上次正常备份或增量备份以来创建或更改的文件.  其需要最少的存储空间,并节省备份时间.然而在恢复文件比较耗时和困难。
  • 差异备份(Differential):只备份选择的,并且带有标志的文件和文件夹,它不清除备份标志. 即只备份上次正常备份或增量备份以来创建或更改的文件. 由于其不清除文件的存档属性,所以对一个文件执行两次差异备份,则在每一次整个文件都要被备份。差异备份使用的存储介质比增量备份多,但还原差异备份的数据则简单些.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1张图片
 
dump
1、dump是Linux系统提供的备份和恢复工具,各种版本都提供(不提供日志文件)。
2、dump 执行文件系统增量备份的存储操作,可以备份到磁带、磁盘或一个磁盘文件。
  • 指定文件备份
  • 整个文件系统备份或增量备份
  • 一个确定日期后改变的文件备份
  • 上次备份后改变的文件备份
3、命令格式:
    dump level unbdsf blkg-factor density size device-name file_system
  • level:备份级别,0~9
  • b::因子
  • u:更新dumpdates文件(/etc/dumpdates)
  • n:当dump完成时通知操作系统成员组的成员
    d和s:备份卷的大小
  • f:指定的备份设备
  • w和W:空运行得到需要备份的文件系统的信息
4、例:备份/dev/sda1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2张图片
 
restore
 
1、用于检查dump程序创建的转储以恢复新文件或整个文件系统
2、命令格式:
   restore [-ctrox] vbsfy blocking-factor file-number device-name
  • c:全部恢复
  • t:用于显示卷的内容表
  • r:指明卷的整个内容应该被恢复到当前工作目录
  • o:覆盖原来的文件
  • x:提取恢复的文件名和路径名
  • i:允许交互式恢复
dump和restore的缺点
1、运行dump时,文件系统必须是不活跃的。
2、dump有时不能处理打开的文件和其他问题。
 
tar、cpio、dd
 
tar、cpio与dump的区别
1、dump在每个卷的开头位置写入一个内容表,用restore恢复时,该索引会被读取,在该索引表上可以运行cd、ls命令查看、选择要恢复的文件。
2、dump支持远程设备的备份,cpio不支持。
3、tar和cpio可以通过文件系统来访问文件而与文件系统无关。
 
cpio
 
1、通过拷贝的方式实现文件或文件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 cpio –o   创建一个备份
  • cpio –i    从备份中恢复
  • cpio –p   把一个文件从一个文件系统拷贝到另一个文件系统
2、例:在本地驱动器device上创建/home的完全备份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3张图片
 
cpio恢复
 
1、操作
  • 全恢复、部分恢复
  • 恢复到当前目录还是文件系统
  • 用模式匹配进行恢复
  • 交互式恢复
  • 读取文件内容表
2、例:cpio恢复时不把设备名作为参数,设备名通过stdio提供给cpio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4张图片
 
tar
 
1、备份:tar cvfb [pattern]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5张图片
 
2、恢复:tar mopxvf device pattern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6张图片
 
dd
 
1、将文件或原始数据以拷贝方式进行备份。
2、通过管道,实现数据流操作,在传输中把拷贝内容从一种格式转化为另一种格式。
3、借助管道能完成标准输入到标准输入,实现数据流从一个命令到另一个命令,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
4、示例如下:
linux/unix文件系统的备份和恢复_第7张图片
本文出自 “ lgzeng”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 http://lgzeng2360.blog.51cto.com/275998/69686
本文出自 51CTO.COM技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