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汉,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纵横交错的运输体系,书写了“货到汉口活”的传奇;晚清时期,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近20年里,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族企业,奠定了武汉近代化的基础。
汉阳铁厂 来源:图虫创意
19世纪中叶,汉口通埠,开始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型;大汉口,也开始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成为中部工业重镇,涌现出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带的崛起,武汉的脚步相对慢了下来,曾是我国工业经济重要动力的一批传统制造业国企逐渐失去活力和竞争优势。虽然工业基础雄厚、高校林立人才资源丰富,但是制造业转型遇阻、经济活力不足,已成为武汉的一块“心病”。
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武汉,走访当地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探寻老工业基地“大武汉”的转型之路和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卯足了劲,深挖“武汉校友”金矿
武汉是科教大市,共有90多所高校,数量仅次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2所,211工程建设大学7所。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汉的一张名片。然而,近年来,武汉人才外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制造业空心化、缺少龙头企业和高端产业生态链的现状,经济活力略显不足。
为了留下人才,武汉可谓卯足了劲。2017年2月,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其中,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零门槛”落户更是体现了武汉留人的满满诚意。
为避免更多高层次人才外流,武汉开始挖掘“校友金矿”,依托人才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知名企业家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就是武汉大学校友之一。2019年12月18日,小米位于武汉光谷的总部大楼举办开园仪式。12月20日,第四届楚商大会在武汉召开。雷军在会上称,未来小米希望在武汉建立万人超大规模的研发总部。
“一年前,我们在武汉建总部,当时大家说一年就能建完,我是不相信的。从奠基到完工,速度远超我的预期,这样的神话,以前只在深圳听说过。”雷军表示。
留人的筹谋还不止于此。2019年以来,武汉先后策划举办了国家网安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3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产业专场活动。数以千计的“武汉校友”带着资金和产业回到武汉,2018~2019年,武汉的招商引资签约额、实际到位资金连续两年分别突破2万亿元、8000亿元。
梧桐栽下,“凤凰”纷至沓来。数据显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施3年来,留汉大学生数据逐年攀升。2017年,留汉大学生人数达30万;2018年40.6万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万人。也就是说,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大幅提前完成目标。
“芯屏端网”成为武汉“新发动机”
作为工业底色浓重的中部重镇,从195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字头”企业却黯然落寞,武汉未能涌现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智能制造业也落后于部分沿海城市。如今,武汉全面落实国家中部崛起和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正试图打造成龙头企业的“第二总部”,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一芯两带三区”也成为湖北区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点睛之笔。所谓“一芯”,即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带”即以长江、汉江为纽带,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即围绕区域协同与产业集聚,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竞相发展,形成全省东中西三大片区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光谷,“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歌猛进。一大批新锐企业扎堆,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118家企业,已有70余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光谷的互联网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关山大道聚集了一大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企业,创造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武汉首条千亿级第三产业大道。
同时,在集成电路产业,光谷已经形成了以存储芯片、5G芯片、红外芯片、北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为特色的“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企业达到300多家。
武汉还成功吸引一批新型显示面板制造龙头企业聚集,总投资累计过千亿,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聚集区。华星光电先后在光谷投资500多亿元,建设了六条面板工厂线。2019年9月2日,京东方武汉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提前59天实现产品点亮。该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屏”厂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自主招商引资引入的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总投资达到460亿元。
“全国四大显示企业中,我们成功引进了三家。”长江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忠表示,“长江产业基金围绕湖北重大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布局一些重大的产业项目,在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节点进行投资。基金的主要使命就是发展湖北产业,尤其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3资本市场有触底回升迹象
武汉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认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1+8城市圈处于核心地位,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增长极。作为国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武汉,拥有国家存储器基地等四大“国”字号产业基地,加上武汉原有的科教、人才、交通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其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龙头地位将更加凸显。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才留下了,产业也来了,武汉还缺什么呢?在此次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武汉的采访过程中,答案已更加清晰。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底,是湖北省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光时刻”,彼时的“汉柜”——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是全国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其间,湖北的上市公司起步早、发展快,数量达到56家,位居全国第七,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也非常良好,享有“湖北板块”的美誉。
2002年到2008年底,湖北资本市场稍显低迷,6年一共只有10家企业上市。2009年到2017年底,湖北针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痛定思痛,以信用市县评比为主要抓手,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近年来,武汉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医药”为代表的“四新”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一大批新技术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在科创板铺路、注册制全面推行的资本市场改革下,全力布局“一芯两带三区”的武汉将迎来一大批上市企业红利。
据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武汉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企业上市总目标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绩。2019年至今,武汉IPO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6家,其中1家在创业板上市,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2家在科创板上市,2家企业过会待上市。武汉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已累计突破80家,上市公司总数继续保持在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大江大湖是人们对武汉的老印象。而大人才、大制造、大金融,则是武汉的新期待。从城市规模与经济体量看,武汉的资本市场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仍有很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门口徘徊。
“部分企业已经满足上市的财务门槛,但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时间长、人事变动及机构职能变化等原因,难以解决,导致企业错过政策窗口。”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上市工作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创造性解决企业上市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