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汉,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纵横交错的运输体系,书写了“货到汉口活”的传奇;晚清时期,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近20年里,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族企业,奠定了武汉近代化的基础。
汉阳铁厂 来源:图虫创意
19世纪中叶,汉口通埠,开始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型;大汉口,也开始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成为中部工业重镇,涌现出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带的崛起,武汉的脚步相对慢了下来,曾是我国工业经济重要动力的一批传统制造业国企逐渐失去活力和竞争优势。虽然工业基础雄厚、高校林立人才资源丰富,但是制造业转型遇阻、经济活力不足,已成为武汉的一块“心病”。
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武汉,走访当地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探寻老工业基地“大武汉”的转型之路和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1
卯足了劲,深挖“武汉校友”金矿
武汉是科教大市,共有90多所高校,数量仅次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2所,211工程建设大学7所。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汉的一张名片。然而,近年来,武汉人才外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制造业空心化、缺少龙头企业和高端产业生态链的现状,经济活力略显不足。
为了留下人才,武汉可谓卯足了劲。2017年2月,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其中,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零门槛”落户更是体现了武汉留人的满满诚意。
为避免更多高层次人才外流,武汉开始挖掘“校友金矿”,依托人才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知名企业家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就是武汉大学校友之一。2019年12月18日,小米位于武汉光谷的总部大楼举办开园仪式。12月20日,第四届楚商大会在武汉召开。雷军在会上称,未来小米希望在武汉建立万人超大规模的研发总部。
“一年前,我们在武汉建总部,当时大家说一年就能建完,我是不相信的。从奠基到完工,速度远超我的预期,这样的神话,以前只在深圳听说过。”雷军表示。
留人的筹谋还不止于此。2019年以来,武汉先后策划举办了国家网安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3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产业专场活动。数以千计的“武汉校友”带着资金和产业回到武汉,2018~2019年,武汉的招商引资签约额、实际到位资金连续两年分别突破2万亿元、8000亿元。
梧桐栽下,“凤凰”纷至沓来。数据显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施3年来,留汉大学生数据逐年攀升。2017年,留汉大学生人数达30万;2018年40.6万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万人。也就是说,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大幅提前完成目标。
“芯屏端网”成为武汉“新发动机”
作为工业底色浓重的中部重镇,从195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字头”企业却黯然落寞,武汉未能涌现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智能制造业也落后于部分沿海城市。如今,武汉全面落实国家中部崛起和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正试图打造成龙头企业的“第二总部”,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一芯两带三区”也成为湖北区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点睛之笔。所谓“一芯”,即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带”即以长江、汉江为纽带,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即围绕区域协同与产业集聚,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竞相发展,形成全省东中西三大片区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光谷,“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歌猛进。一大批新锐企业扎堆,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118家企业,已有70余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光谷的互联网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关山大道聚集了一大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企业,创造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武汉首条千亿级第三产业大道。
同时,在集成电路产业,光谷已经形成了以存储芯片、5G芯片、红外芯片、北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为特色的“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企业达到300多家。
武汉还成功吸引一批新型显示面板制造龙头企业聚集,总投资累计过千亿,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聚集区。华星光电先后在光谷投资500多亿元,建设了六条面板工厂线。2019年9月2日,京东方武汉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提前59天实现产品点亮。该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屏”厂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自主招商引资引入的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总投资达到460亿元。
“全国四大显示企业中,我们成功引进了三家。”长江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忠表示,“长江产业基金围绕湖北重大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布局一些重大的产业项目,在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节点进行投资。基金的主要使命就是发展湖北产业,尤其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3资本市场有触底回升迹象
武汉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认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1+8城市圈处于核心地位,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增长极。作为国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武汉,拥有国家存储器基地等四大“国”字号产业基地,加上武汉原有的科教、人才、交通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其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龙头地位将更加凸显。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才留下了,产业也来了,武汉还缺什么呢?在此次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武汉的采访过程中,答案已更加清晰。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底,是湖北省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光时刻”,彼时的“汉柜”——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是全国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其间,湖北的上市公司起步早、发展快,数量达到56家,位居全国第七,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也非常良好,享有“湖北板块”的美誉。
2002年到2008年底,湖北资本市场稍显低迷,6年一共只有10家企业上市。2009年到2017年底,湖北针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痛定思痛,以信用市县评比为主要抓手,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近年来,武汉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医药”为代表的“四新”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一大批新技术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在科创板铺路、注册制全面推行的资本市场改革下,全力布局“一芯两带三区”的武汉将迎来一大批上市企业红利。
据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武汉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企业上市总目标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绩。2019年至今,武汉IPO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6家,其中1家在创业板上市,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2家在科创板上市,2家企业过会待上市。武汉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已累计突破80家,上市公司总数继续保持在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大江大湖是人们对武汉的老印象。而大人才、大制造、大金融,则是武汉的新期待。从城市规模与经济体量看,武汉的资本市场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仍有很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门口徘徊。
“部分企业已经满足上市的财务门槛,但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时间长、人事变动及机构职能变化等原因,难以解决,导致企业错过政策窗口。”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上市工作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创造性解决企业上市难题。”
自古以来,武汉就是繁华的商埠,金融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雄厚的基础。清代前期,汉口的典当、银钱、票号等传统金融业就已经非常活跃。1861年汉口开埠,英国汇丰、美国花旗、德国德华、华俄道胜、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30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办的银行相继在武汉设立了分行。至1925年,武汉共有中外银行、钱庄、保险公司等258家,“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金融中心。
实际上,在2015年之前,湖北上市公司家数在中部六省中一直保持领先,位居第一,2016年被安徽超越。2017年湖北仅上市2家公司,在全国排名接近垫底。
近两年,为了改变“上市步伐缓慢”、“上市后劲不足”等问题,湖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支持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提出上市公司“五年倍增计划”;武汉市更是提出推进上市公司“三年倍增行动计划”。而科创板的开闸,则为湖北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湖北武汉,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就湖北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专访了湖北证监局局长李秉恒。
图为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左)与湖北证监局局长李秉恒面对面交流 宋春雨/摄
抓住科创板机遇当好改革排头兵
何伟:湖北证监局应该如何抓住“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机遇,帮助科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后备企业的储备情况如何?
李秉恒:为落实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的重大改革任务,湖北证监局以“严标准、稳起步”为原则,主要从“协作、督导、服务”三个方面帮助科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首先是深化协作,进一步与省、市上市工作部门强化协作机制,及时传导政策,共同开展调研培训,深挖省内科创企业资源,建立科创板后备企业资源库,指导申报企业不断规范,协力做好拟上市培育。
其次,强化督导,督导执业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切实履职尽责,针对科创板信息披露要求的特点全面提升执业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第三,细化服务,及时优化辅导监管流程,对企业上市涉及的股改、财务、法律、信息披露方面的政策咨询需求,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专业服务,通过靠前服务来提高企业申报质量。
科创板开板以来全省已有6家企业申报科创板并获得受理,其中2家已上市,1家已通过上交所审核,申报或通过审核企业数量均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目前全省对科创板的积极性比较高,相关部门联合对全省科创板后备企业情况进行了深入挖掘,已经初步建立了科创板后备企业库,入库企业超过50家。
何伟:湖北资本市场在服务湖北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哪些推动和引领作用?
李秉恒:主要聚焦五个方面:一是通过企业上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紧抓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改革机遇,与交易所、地方政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夯实公司治理,督处信披合规,督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质量,服务湖北“上市公司倍增”计划。2018年以来全省新增11家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达108家,重回中部第一,此外还有1家企业过会待发,1家科创板申报企业通过上交所审核。
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注入金融活水。2019年1~11月,湖北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62.38亿元,同比增长56.46%。其中股权融资460.97亿元,同比增长117.64%;债权融资1701.41亿元,同比增长45.39%;通过满足不同主体融资需求,支持全省经济发展。
三是通过并购重组推动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2019年8家企业通过资产置换、现金收购、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方式完成并购重组,涉及金额合计712.95亿元。这些并购重组活动不仅为上市公司注入新生力量,也有利于助推全省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
四是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和行业机构增强发展动能。截至2019年11月末,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交易企业5363家,县域挂牌企业覆盖全省103个县级行政区域中的102个,累计实现融资1084.46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天风证券的成功上市,湖北2家证券公司均已上市,有力提升了武汉金融中心的形象。
五是通过资本市场扶贫补齐发展短板。2019年湖北首家贫困县企业通过IPO绿色通道成功过会,2家证券公司通过扶贫债、ABS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融资21亿元,上市公司投入扶贫资金逾1.4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518个。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何伟:能否介绍一下,湖北证监局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与服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秉恒:我们总体思路还是管少管精才能管好,如果不管精的话,是很难把市场管好的。湖北证监局主要从“外部监管驱动”和“企业内生动力”两方面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外部监管驱动”主要有三点:
一是依法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不实披露、违规交易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生态。近三年来证监局共办理超百起各类证券违法违规案件。
二是做好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以监管促规范,以上市公司公告、年报审计、舆情监测为载体,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开展现场检查,推进分类监管,区分情况精准监管,重点加强对高风险上市公司的监管。
三是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抓住董监高关键少数,以信披为抓手,提升上市公司透明度,对重点事项,及时约谈公司、控股股东及中介机构,持续监测并着力解决个体重大风险和问题,为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出清障碍。
“企业内生动力”方面,一是建设良好市场生态,向企业家和管理层强化“规范是发展前提”的理念,每月举办上市公司规范发展提升治理质效专题系列培训和座谈,激发内生动力,优化内部激励;二是加强上市公司业务指导,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式发展和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依托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何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湖北证监局在金融风险特别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方面,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
李秉恒:目前湖北资本市场风险总体可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是我局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盘活存量为目标,以市场稳定为底线,全力化解辖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
首先依靠地方政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对存在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推动债转股、解决银行授信等工作,积极帮助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兑付压力;对存在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以盘活再生为目标,支持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并购重组,推动资源对接;对存在债务违约风险的公司,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利用交易所信用保护工具试点缓解债务风险。
其次是一对一、面对面研究处置措施,分类措施,分层推进,建立地、市、州政府通报风险和防控联络机制。2019年湖北证监局对全省各地、市、州资本市场领域重大风险情况进行多次梳理,向主要涉及的11个地、市、州政府通报提示风险。
第三,对重点上市公司的个体风险,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处置属地责任,组织建立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地市政府、湖北证监局加上1家上市公司的“3+1”模式,一企一策,推进风险化解工作。
在股权质押风险化解方面,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成立两个“百亿”纾困基金,推动长江证券、天风证券累计成立10只纾困计划,规模合计62亿元,协调人福医药等3家上市公司获得省纾困基金支持。目前,全省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在80%以上的企业数已降至8家,并已明确风险化解路径,相关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打造透明、开放、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何伟:湖北证监局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李秉恒:“深改12条”出台后,我们为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路线图。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就是紧紧围绕改革,做好派出机构适配工作,全面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首先就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在上市后备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强引导,帮助拟上市公司牢固树立合规意识,将规范运作贯穿培育辅导全过程,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一方面加大规范治理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提高其资本运作能力,支持做优做强。
其次,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效能,加大调研摸排力度,全面了解全省企业在直接融资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发展、协调互动的改革机遇期,因司施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自身发展。
第三,加强行业机构建设,支持省内证券期货公司找准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为创新创业引入金融活水。
第四,筑牢风险防控工程,加强部门协调,对重点风险公司加强盯防,持续引导纾困基金发挥作用,做好股权质押的风险化解,稳妥处置私募基金风险,维护金融秩序。
近年来,为激发湖北资本市场活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当地企业上市,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湖北省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新增上市公司家数和上市公司总数均位居中部省市第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武汉,对话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段银弟和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局长刘立新,了解湖北金融工作部门如何优化市场环境,当好服务企业上市“金管家”。
“比证券公司服务还要周到,比上市公司还急”2018年年初以来,湖北省开始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让全省上市企业数量翻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湖北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省级层面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在分阶段奖励、加大项目用地支持、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让湖北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湖北很多国有企业改制的时候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纠纷、股权纠纷官司等,我们都积极协调,跑到地方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把企业上市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甚至比证券公司服务还要周到,比上市公司还急。”段银弟表示。
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段银弟宋春雨/摄
以锐科激光为例。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光纤激光器及其关键器件与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之初存在部分体制难题。“省里召开了几次专题会,以实现重点企业重点帮扶,最后该公司顺利在深交所上市。”段银弟介绍,“我们把服务企业的观念引进到政府工作部门,以高度的责任心推动企业上市。”
“有些企业不愿意上市,我们走访企业开座谈会,把上市的好处跟企业家一讲,他们很感动,上市意愿就非常强烈。有时候是我们追着企业上市,希望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员,这就是政府的责任。”段银弟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引导,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观念就很薄弱,市场和企业都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
为加大上市培育力度,湖北省金融局与武汉市金融局协同发力,坚持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上市辅导沙龙活动。针对所有拟上市企业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培训,规范企业发展。带着企业不定期地走进上交所和深交所,激发企业的上市欲望。“现在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问题越来越少。”段银弟说。
2019年以来,湖北深入挖掘上市后备企业,邀请沪深交易所、湖北证监局,联合各地金融办(上市办)赴企业实地调研,挖掘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98家,其中武汉市52家;科创板种子企业50家,其中武汉市企业33家;“银种子”企业300家,建立了多层次培育梯队。
湖北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武汉,2019年3月,武汉市发布《武汉市企业上市奖励实施办法》,相比此前的上市奖励政策,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新的政策将上市奖励额度提高了一倍(从1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并且将一次性奖励修改为分阶段奖励,大大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境外上市奖励从1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刘立新介绍,武汉市市级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达到106家。
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局长刘立新宋春雨/摄
“自2017年以来,我省企业上市工作触底后开始‘V’型反转。企业上市工作一步一个台阶,迈得坚实稳固,‘上市倍增计划’取得良好成效。”段银弟表示,“湖北省将借助科创板及注册制改革和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加强种子企业发掘与培育力度,加大上市工作支持力度。”
多层次资本市场驶入“快车道”2019年以来,湖北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数量持续增加,市场风险防控力度不断加大,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资本支撑。
湖北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果斐然。除A股市场之外,还有诸如斗鱼等独角兽企业在海外上市。部分新三板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并计划转板,区域股权市场发展迅猛,诸多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段银弟表示,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武交中心是湖北省建设资本市场的基础,通过四板培育慢慢将企业发展到主板、科创板。四板市场目的就是让企业从一开始就实现规范化发展,为后面的上市铺好路。
截至2019年11月末,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交易企业5363家,县域挂牌企业覆盖了全省103个县级行政区域中的102个,累计实现融资1084.46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刘立新表示将继续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实行“五个一”举措,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一是“一把手”工程,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召开全市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各区、各市直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支持企业上市;二是出台、落实“一系列”上市工作扶持政策。落实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企业兑现上市及分阶段奖励。三是每月坚持至少举办“一场”上市系列沙龙活动,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举办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精选层等专场培训,抢抓政策机遇;四是每周坚持“一次”企业上市工作调度。邀请沪深交易所、湖北证监局,联合区金融办(上市办)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上市后备梯队,着重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具体问题研究分析;五是“一站式”服务,协调企业上市遇到的问题。对在辅、在审的企业及拟于一年内报辅、报会或报交易所的企业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及时发现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主动协调、敢于担当,帮助企业上市扫清障碍。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年度工作规划,往往能够透视该地区全年的监管重点。
刘立新向记者表示,2019年,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依托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指挥部工作协调机制,着力推进“三清一建”(风险底数清、任务目标清、责任单位清,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风险排查、大力推进陈案化解、广泛开展防非普法宣传教育。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重点风险防控工作实现既定目标。全面完成“迎大庆、保军运”五个零任务,有效维护了社会平安稳定。
在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方面,武汉对全市P2P网络借贷机构进行摸底排查,按业务清零退出一批、僵尸机构销户一批、立案侦查打击一批、停业兑付化解一批,对P2P网贷机构进行压降,实现了机构数量、业务规模和出借人数三降。
段银弟向记者透露,全省80家法人网贷僵尸机构已实现全部退出,在营法人网贷机构已由2019年初的147家减少到14家,机构数量、总体业务规模下降、出借人数下降等指标均实现大幅度下降。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严控增量、压缩存量,加大清退力度,有序推动在营法人网贷机构全部退出,有效推进分支机构风险处置。
宋春雨/摄
长江基金管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产业基金的总体运作模式是就是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围绕湖北十大重大产业的全产业链项目的发展落地,集中优势干湖北自己的事。在战略布局上,选择引入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落地湖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效应。
做政府帮手,引龙头企业,助力重大项目落户湖北目前长江产业基金已成为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投资力量。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江产业基金通过强化产融合作,大力实施投贷联动,聚合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共同发力,合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据悉,小米已将第二总部落户武汉光谷,作为小米未来AIoT领域的超大研发中心。长江产业基金与小米于2017年5月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将共同组建120亿元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支持小米及其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而小米承诺在武汉建设小米第二总部,并将新零售核心业务小米之家总部、金山云等迁至武汉,承诺未来在汉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其实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产业思维来运作基金,很多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愿意和我们合作,通过设立基金方式,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做有靶向性的配套措施,也能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陈忠表示。
长江产业基金董事长陈忠 宋春雨/摄
今年10月14日,法雷奥集团全球最大研发中心——法雷奥中国研发中心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揭牌,助力湖北打造国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综合创新试验示范区。该中心落地,是长江产业基金与法雷奥集团、湖北凯辉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基金推动重大产业落地的成果之一。
今年7月份,三安光电Mini/Micro显示芯片产业化项目在鄂州开工,计划总投资120亿元,该项目对于做大湖北“芯”产业集群,提升国家“芯”产业层次,完善“芯屏端网”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项目洽谈到开工,仅用了3个多月,刷新了长江产业基金协助地方政府通过基金招商推动项目落地的速度。
陈忠向记者总结了长江产业基金摸索出来的产业思维模式,即基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比如,长江产业基金联合京东方、地方投资平台成立母基金,围绕京东方产业链直接投资在湖北落地10.5代线项目,带动世界500强企业康宁玻璃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湖北。长江产业基金还联合TCL,地方投资平台设立母基金,通过基金支持TCL收购三星持有华星光电股份,支持TCL在武汉建设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项目。
截至2019年9月底,长江产业基金已经成功引导京东方、华星光电、吉利高端整车、三安光电高端LED等102个产业项目落地湖北,总投资2362亿元,联动银行信贷支持580亿元,返投项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60%,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占比13%,航空航天占比10%,生物产业占比8%。
截至目前,长江产业基金引进并主导落地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50亿元以上5个,10亿元以上4个。
陈忠向记者表示,长江产业基金的总体思路是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重大项目产业在湖北落地,省委、省政府赋予长江产业基金的唯一使命就是发展产业,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要地,从汽车、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光谷的“芯屏端网”、武襄十随(武汉,襄阳、十堰、随州)的“现代汽车产业走廊”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掘深度产业研究、专业价值判断和资源整合的力量,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精准嫁接重大产业项目。
“总结起来,长江产业基金就是做政府的帮手,通过产业思维的投资理念,引入龙头企业,从而带动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全产业链落地湖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效应。长江产业基金所代表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态度,如果我们引入企业并且战略入股,他们也会很放心,长江产业基金合作的地方政府出资主体也可以帮助企业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持,实现共赢。”陈忠表示。
设立100亿元县域产业发展基金,改变湖北省经济格局长江基金管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忠向记者表示,今年长江产业基金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落实省委省政府3个100亿的重要部署,单列80亿元,联合地方政府出资平台设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长江产业基金已于今年年初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县域经济发展基金设立工作,截至目前,首批9支县域基金已完成基金管委会核准,长江产业基金拟出资23亿元,支持总投资450亿元的14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第二批11支县域基金已完成立项,力争年底前完成首批县域基金的出资,支持一批县域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建设。”
而长江产业基金为何涉足县域产业基金?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GDP占全省GDP比重连续三年保持在60%以上,此外,黄冈、咸宁、孝感、鄂州、随州、恩施等县域经济占市(州)经济总量的95%以上。
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对湖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实力不强。2017年,江苏县域平均GDP为916.57亿元,湖北仅为222.3亿元,GDP过500亿元的县(市),江苏有29个,湖北仅7个。全国“百强县”,河南、湖南、湖北各4个,但湖北“百强县”位次最高的大冶市GDP仅居84位,湖南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GDP均超过千亿元,分别居全国第6、14、16位。
陈忠向记者表示,“我们一般会选择省内有基础,实力比较强的县域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方式发展县域基金,有了成熟项目再设基金,达到资金利用最大化,这也是长江产业基金的一个特色,我们发展县域基金的目的是要全省辐射,改变湖北省的经济格局。”
去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经过3-5年的努力,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GDP超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0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个。
在总规模100亿元的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出资结构上,市县按照省级基金投入本地的同等规模(1:1)予以配套,省市县基金捆绑使用,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子基金和重大产业项目基金。
在投资项目上,县域产业基金既可以支持与当地有产业链关联的招商引资项目,也可以支持当地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企业培育,以及引导当地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
“政府引导基金某种程度上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引入金融活水和联动机制的相关资源,指向哪个产业,就赋能哪个产业。通过引导基金的制度设计,可以充分带动当地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精准地撬动杠杆,给地方经济发展一个支点,是政府引导基金的妙用。”陈忠向记者进一步解释道。
开园11个年头来,光谷生物城内聚集了生物医药企业1500余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位列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方阵,其中人才竞争力全国第一。
光谷生物城外景 宋春雨/摄
究竟是什么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光谷生物城聚集?是什么魄力推动光谷生物城的企业领跑科创板?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武汉,听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讲述光谷生物城如何布局生物医药科技,厚积薄发抢跑资本市场的故事。
生物医疗是个娇气的高端产业光谷生物城始建于2008年11月,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农业等领域,规划布局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智慧健康园、医学健康园和国际生命健康园7个专业园区,是武汉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武汉是国家光电子产业重镇,医疗器械离不开芯片、算法等技术,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市区共同发力,形成合力组建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同时还把检测检疫机构放到生物城贴近服务企业。
经过仔细研究,湖北省政府认为建设生物城必须要组建“专班”,由专业的人才对领域进行深度分析和顶层设计。“因为我们对这个产业最了解,最熟悉。我们的专业化不体现在对大公司的服务,而体现在小企业的服务上。大公司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小企业更需要我们。”钱德平介绍。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 宋春雨/摄
钱德平认为,生物医疗是附加值高、技术壁垒高、前期投入多,而且非常娇气的高端产业。“我们在顶层设计做了非常好的规划,严格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打造生物科技的产业,明确园区定位和招商机制,对园区进行产业划分,例如生物医药园医疗器械园和生物农业园等;建立负面清单,要求入驻的企业必须有环保批文,不能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完善产业配套,在环保上进行系统系的布局,为企业解决了很大难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光谷生物城共聚集了企业2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54家、高新技术企业348家、瞪羚企业61家、纳税百万以上企业128户,其中包括人福集团、国药集团2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和辉瑞、华大基因、明德生物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
为了吸引更多顶尖专业人才加入光谷生物城,钱德平介绍,东湖高新区组织实施了多场“楚才回家”、“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专场人才招聘活动,光谷生物城也定期举办“光谷生物城进高校”活动吸纳人才,积极协助海内外人才在高新区落户、子女入学等,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光谷生物城可谓是细致服务到个人。根据东湖高新硅谷天堂股权投资团队(已投禾元生物)反馈信息,光谷生物城的负责人了解到园区内的企业禾元生物在北京鼓楼医院一期临床进展情况,急需临床医学顶尖人才,负责人随即向企业推荐了科伦药物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总监,帮助企业顺利引入行业高端人才。
本地培育的人才同样是光谷生物城的重要引进对象。钱德平表示,“湖北高校聚集,生物医药领域有数万名人才,但生物医药顶尖人才不多,跟北京上海比,武汉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个行业有很多重复性工作,需要重复试验,而湖北人沉得住气,很踏实,适合做生物医药。”
目前,光谷生物城已经成为海内外生物健康领域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园区正聚力推动人才招引向全球拓展、向“塔尖”延伸,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海归经济。目前光谷生物城共引进5位诺奖专家,29位海内外院士,32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3位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和601个国内外高层次生物人才团队。园区从业人员近6万人,其中科研人员约占比达到22%。
培育出湖北首家科创板企业2019年资本市场迎来科创板开闸,布局生物医疗企业多年的光谷生物城迎来历史机遇。12月19日,来自光谷生物城的嘉必优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湖北第一家正式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我们很早就出台了生物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引导性投资,吸引很多资金在生物城内设点投资,后来发现,企业长大后需要直接融资,通过上市来做大做强,5年前我们就加大了辅导企业上市的工作力度,积极与基金、券商、深交所和上交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在钱德平看来,光谷生物城能够把握住科创板的历史性机遇并非运气。
光谷生物城不断完善投融资服务功能,营造生物城投融资氛围,通过对接企业与基金、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等多种投融资方式,解决企业融资之渴。从2016年至今,光谷生物城累计推进投资机构对企业190笔股权投资117.87亿元,银行对企业316笔信贷支持94.45亿元。引进注册及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基金共有78家,管理资金总规模400亿元。
以光谷生物城内的企业迈维代谢为例,该公司专注于提供领先的代谢组学技术开发与服务,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精准代谢组学解决方案。2017年3月17日,迈维代谢通过创赢汇第58期“生物城企业股权融资对接专场”,与广州比邻股权投资公司相识,通过五个月的相知,2017年8月30日,该公司获得广州比邻股权投资公司1200万元股权投资。得到投资后,公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营收达到1950万元,比2016年1000万元增长了95%。
“湖北有很多好企业因为不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则而没有上市。实际上,企业和人一样都需要培育,培育一个好的企业非常难,光谷生物城打造了一个湖北省上市企业培育基地,只要有企业愿意来,都可以共享路演和培训。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券商和专业机构更加规范化的培训,帮助企业上市。”钱德平表示。
2018年,光谷生物城内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北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湖北资本市场培育基地,与沪深交易所着力在平台打造、上市培育、互动交流、多渠道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现在我们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钱德平告诉记者,自从生物城重视上市工作后,基金对园区内的企业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投资也更有针对性。截至目前,光谷生物城引进生物基金总规模近500亿元,企业累计完成股权融资94.67亿元,累计信贷支持64.96亿元并陆续推出多项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引进和培育上市企业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9家。共有150家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了光谷生物城挂牌企业集聚效应。
2019年年初以来,随着科创板的持续推进,光谷生物城高度重视科创板申报工作,借助上海证券交易所培育基地的优势,邀请上交所专家走访调研科前生物和安翰科技。3月22日,上交所公布首批9家受理名单中,园区种子企业科前生物、安翰科技成功入选。12月19日,嘉必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湖北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而另外一家科前生物也通过了上交所审核,正等待注册中。
今年4月份,湖北省上市办公布50家“科创板种子”企业中,光谷生物城9家企业入选;6月,省上市办增补15家“金种子”企业,光谷生物城波睿达、华世通、海沁医疗3家企业入选。
对于未来规划,钱德平指出,光谷生物城将力争到2025年,建成3至5个国家级创新支撑平台,20至30个创新药和高端诊疗设备上市销售,一批创新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争取在预防和管理、筛查与诊断、精准治疗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中国的医药产业刚刚开始起步,光谷生物城发展如何,要看未来30年。”钱德平表示。
(汉口中山大道的欧式建筑 来源:图虫创意)
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的经济基础雄厚,然而中途发力不足。新经济和新业态缺乏大的知名企业,民营经济欠发达,尤其是“双创”类少有龙头企业。2017年仅2家企业IPO过会,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总数两个指标均被中部兄弟省份反超。由此引发市场质疑,湖北的经济地位是否与中部崛起的战略地位相匹配?
由于目前A股市场IPO门槛高,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地方龙头企业,它们构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经济活力。该数量指标对地方经济意义重大。2018年初,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上市倍增计划”,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倍增。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地方政府对培育上市公司的支持力度。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段银弟向记者表示,“湖北有很多国企改制,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包括知识产权纠纷、股权纠纷等。企业上市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它们的官司我们都会去积极协调,把企业上市当成我们自己的事。”
另据记者了解,为加快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湖北省政府还成立了全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各地、市、州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包保”制度,每一个分管领导对口服务一家重点拟上市企业。
科创板开闸,对于湖北而言,是其重构资本市场区域格局、打造资本重镇的重要支点,同时也能发挥其科教优势。目前湖北已经有2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科创企业上市进度在中部六省居前列。
为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激发资本市场活力,进而推动湖北经济复兴,促进中部崛起,湖北省此前还提出“种子计划”,对拟上市企业进行梯次培育。从政府官员到企业人员,从东湖高新区到光谷生物城,重振湖北资本市场的信心从上至下开始传递。生长在大江大湖边的武汉人,擅长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打交道、做生意,有很强的“江湖气”,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韧性。受码头文化的影响,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给人感觉很“刚烈”,同时也带给这座城市敢打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正如随处可见的城市标语:武汉,每天不一样。
临走前,段局长的一席话余音绕耳,“中部地区我们不做第一,说不过去,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要做服务型政府,脚踏实地低调做事,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我们不是要制造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问题。”
湖北,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进取的姿态,从长江走向世界。
本组报道来源:证券时报网微信 记者:王明弘罗曼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