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又给你写了几首中秋词,你快来看!子由:好嘞~

“明月几时有?不要来烦我。”


苏轼:我又给你写了几首中秋词,你快来看!子由:好嘞~_第1张图片

“我要去给我弟写信了……”


1076年中秋,苏轼给弟弟写下:

明月几时有。

1077年中秋,苏轼给弟弟写下:

明月明年何处看。

1080年中秋,苏轼……呃,这次好象不是给弟弟写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1082年中秋,也不是给弟弟写的: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不过苏轼和弟弟苏辙也好算是真爱了。

1076年到1082年中秋,苏轼写过五首中秋,其中三首是指名道姓给子由的。


1076年  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他作的“此篇”就是1000年后一到中秋就被微信圈刷屏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在此之前,苏轼已经六个中秋没有和苏辙共度了。

为什么呢?因为王安石变了法。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开始实行后来无限争议的熙宁变法。

1070年,因为反对变法,苏辙出为陈州学官,离开汴京。

1071年,继老弟被贬出京后,老哥也被贬出京,到杭州做通判。

这一年兄弟俩在陈州见了一面。

1072年,苏轼在杭州,苏辙在陈州。

1073年,苏轼在杭州,苏辙由陈州调到齐州。


这两年没见面把苏轼煎熬坏了,苏轼开始想办法调动到离苏辙近的地方。


1074年,苏轼终于挪动了一小步,调到了离苏辙稍微近一点的密州。一到密州,苏轼就看上了密州城北的一个废弃的高台,他砍来“安秋、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每当“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在台上饮酒、看风景。


这个高台,就是超然台。

这名字是苏辙给起的。

写给苏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超然台上写的。其时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同在山东。


1076年那个中秋之夜,苏轼和往常一样,呼朋唤友在超然台饮酒赏月,不免想起弟弟苏辙,有个酒友说起孔家后代孔周翰五年前也曾在这废台上有题壁诗,感慨与亲友十七年的分离:

屈指从来十七年,交亲零落一潸然。

婵娟再见中秋月,依旧清辉照客眠。


于是苏轼慨然提笔,即席写了两首诗:

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

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麯眠。


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

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苏轼的酒量并不大。

他自己在《东坡志林》中说:

吾兄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也。

蕉叶是古人对最小酒杯的代称。饮器中,钟鼎最大,梨花蕉叶最小。


那晚,估计他喝得也不多,然而他醉了。于是旷古刷屏的中秋词横空出世了。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77年  明月明年何处看


1076年年底,苏轼又要挪动了,奉命调到河中府,后来又调到徐州。

1077年,苏辙也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出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苏辙留居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才离开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


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这七年,是两兄弟人生中第三度相别,也是相别最久的一次。


离多聚少的丁巳中秋,苏轼和苏辙都写了词。


苏辙写的是: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写的是:

《阳关曲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你觉得短吗?稍等,苏轼还写了一首长的: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此生此夜,纵然无限留恋, 却终究是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1080年  世事一场大梦


1079年中秋,苏轼既没有和苏辙一起共饮赏月,也没有和朋友通宵达旦饮他那小蕉叶杯。


那年中秋,他凄凉地在押解途中,三天后进京入狱。


这事说来话长。


三月份,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要写一份例行公事的《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走个过场,前面大概说说微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皇上等等一路感谢下来,但他千不该万不该,末尾多说了几句牢骚话:


我这人又老又笨了,皇上还是用新人吧。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有几个梗稍微解释一下。


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以前曾在反对变法的奏折《上神宗皇帝》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


于是御史台里的御史们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接着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个月的潜心钻研,从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寻章摘句,上奏弹劾苏轼包藏祸心: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皇帝发青苗钱;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讽刺皇帝课试郡吏;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讽刺皇帝兴建水利;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皇帝严厉的盐禁;

……


如此等等,御史们群情激愤,声称这样一肚子坏水的人,怎么能做大臣?必须立刻、马上、即时斩首,处以极刑。


驸马王诜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快马加鞭去给苏辙送信,苏辙又接过鞭子赶快派人通知苏轼。

朝廷派出的钦差皇甫遵和苏辙的人同时出发,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知道消息,立即请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


皇甫遵到时,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好出去再说。"

苏轼一听,就准备出去。祖无颇连忙提示:"衣服,衣服。"

于是苏轼连忙穿上官衣官靴,出来见皇甫遵,说"乞归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淡然道:"不至于此。"但要苏轼立即启程。


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苏轼起念想跳水自杀。

又再一想,真跳了水,会给弟弟招来麻烦。

于是一路惴惴不安,挨到京师。


最初,苏轼只肯承认"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

拖到二十四日,承认"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讽刺朝廷水利的。

拖到二十八日,又承认了“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讽刺课试郡吏……


御史们通宵审问。

顶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苏轼恍惚中给苏辙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苏辙收到诗和信后,倒在书案上大哭,但坚决不肯收下诗信。宋朝律例,象苏轼这样的诗信,如果苏辙不收,必须得上报皇帝过目。


神宗看了信后,内心也受到拷问。

同时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

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此前被苏轼称为"奸邪"、"小人"、"新进"的变法派大臣如章惇等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

宰相吴充直言:"以曹操的猜忌还能容得下祢衡,陛下难道就不能容得下一个苏轼吗?”


于是十二月二十九日,终于有了一个结论: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这就是苏轼人生中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


1080年中秋,苏轼于黄州写下《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此时的深沉感慨,真非昔日可比。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082年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此后五年,苏轼都在黄州。


1082年,苏轼筑“东坡雪堂”,这是他自号东坡居士的开始,这一年,他四十七岁。


东坡居士心中的愤懑痛苦,不可说不深,书法史上那一纸著名的《寒食帖》就是在这一年的寒食写的: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君门深九重,君恩隔万里!

然而能奈何?


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写下《念奴娇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同样是玉宇琼楼,同样是起舞徘徊,同样是举杯邀月,同样是乘风归去!

——然而六年以后的东坡居士,比六年以前的苏子瞻,多了些苍凉和旷达。


他终于能理解了离别,不再执着于圆满。

终于能接受了平淡,不再痴迷于绚烂。

他和过去那个满身是刺的自己告别。

和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这是不幸的“乌台诗案”,给他的幸运礼物。

从此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终于能够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链接:年谱 • 苏轼 | 这一贬再贬的人生,彪悍得不需要解释



【翻回去】


画事 | 唐寅:我和另一个我,互掐了一辈子

画事 | 文徵明的逆袭:8岁不会说话、30岁屡试不第、90岁成一代男神

画事 | “断送中国绘画300年”的绝顶高手在这!江湖号称清晖老人


画事 | 两个被抄家打倒的家族,一个写了部小说出名了,另一个画这部小说出名了

谈诗 |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读书 | 林徽音、邵洵美、袁克定……他们的名字都来自《诗经》

谈艺 | 有一种误会,叫《梅花三弄》

读书 | 论段子手朋友圈,我只服张潮的幽梦影

拾旧 | 发明宋体字的人,据说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提起的名字




文字:任淡如

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苏轼:我又给你写了几首中秋词,你快来看!子由:好嘞~_第2张图片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微信联系:juzhai99

本公号文章系列(其它文章可使用号内搜)

岁时  /  花影  /  年谱  /  诗笺  /  画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我又给你写了几首中秋词,你快来看!子由: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