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说】‘‘触不可及’’的现实,‘‘触手可及’’的爱(XM)

        一个人在外出差,便看了美国电影《触不可及》。本来只把放影厅当作打发无聊的所在,却不料随着剧情的推动,竟然被慢慢吸引,乃至带入,进而若有所思。

        这是一个有关人间温暖与人性治愈的故事。剧情其实很简单:巨富菲利普因一次滑翔伞事故而导致颈部以下完全瘫痪,在招聘生活助理的过程中,遇到了阴差阳错前来寻求三次求职经历证明以申领救济金的失足黑人青年戴尔,两个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的朋友,甚至是离不开的知己。最终,戴尔帮助菲利普找到了久违的爱情,而菲利普也帮助戴尔挣得了急需的美元与工作,得以挽救其濒临解体的家庭。

        之所以影片取名‘‘触不可及’’,大概是因为菲利普与戴尔,无论从出身与财富还是性格与爱好,真的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成功的作家和商人,富甲一方的白人精英,一个是穷困潦倒却屡次失足,更令老婆孩子厌恶的黑人屌丝;一个性格沉稳理性,一个个性粗鲁无礼;一个爱好歌剧艺术,一个喜欢流行歌曲……说穿了,这根本就是两个不搭的人。可是,就是在一次生活助理招聘的选择中,两个触不可及的人偏偏发生了触手可及的链接。

        原因何在?恐怕不外乎内外2个原因。其一是貌似触不可及的外表下,两人内在人格的共通性。菲利普外表精致,对前妻一往情深,却始终压抑着自由放纵的渴望,戴尔桀骜不驯却隐藏着‘‘决不让儿子进监狱’’和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责任与善良。如此看来,表面相差甚远的2个人,其实本就是内在相通的‘‘同道’’;其二是直面现实的差异与差距,两人努力相向而行的努力。比如,戴尔为菲利普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日,而菲利普也让戴尔开着自己的豪车去赴一次已经冷漠的父子之间的‘‘温情约会’’……

      电影结束了,触不可及的两个人因为触手可及的理解、信任与互助、关爱而变得触手可及。生活中有多少本来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爱,被遮蔽在触不可及的冰冷外表下?   

        由电影想到教育。如果追求人生的幸福是教育的终结目标,那菲利普和戴尔就代表着成长环境、个性秉赋各不相同的学生,如何让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都离自己的幸福都更‘‘触手可及’’一步呢?或许电影的一些情节铺陈会给我们更多一点的启迪:

        第一,仅有尊重是不够的。为了给菲利普招生活助理,助手伊冯可谓用心良苦,不惜举办了一次专业人才的招聘大会。一时各路人才纷至沓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更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套理论,来表达对菲利普的尊重和关爱。可最终证明,只有最漫不经心甚至不惜与伊冯吵架的戴尔更令菲利普中意。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戴尔其实是超越了尊重的外表,更进一步进入了菲利普的内心。所以,就教育而言,我们不能止步于外表的尊重,以及飘渺空洞的爱,而是要更进入学生的内心,懂得并理解学生的需要。也许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在怎么爱。

        第二,仅有信任是不够的。影片开始,菲利普表现出了对戴尔几乎是‘‘一见钟情’’式的喜欢和信任。但是,在什么时候给病人翻身,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给病人换导尿管等具体问题上,戴尔一开始还有一点手忙脚乱,甚至差一点酿成大错。只是到了后来才变得得心应手。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信任学生‘‘我能行’’。但是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学生的自主性从来不会自动的生成,起码不会自动的提升。离开教师专业的指导,乃至是个别辅导,所有对学生的信任,往往就会成为过分迁就学生,导致学习难以真正发生的现实阻碍。

        第三,仅有责任是不够的。影片中,戴尔对家庭尤其对孩子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但是因为根本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所以只能导致众叛亲离。做教育、当教师也是如此。没有过硬的教书育人基本功,所有的教育理想不过是个人一厢情愿的幻觉。

        仅有尊重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理解;仅有信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专业;仅有责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能力。说到底,教育和生活一样,它不仅是‘‘爱’’的事业,更是‘‘会爱’’的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复杂性、微妙性,往往让我们既生‘’心向往之‘’的情怀,又难免‘‘虽不能至’’的慨叹。其实,所有的触不可及的背后,都一定有着触手可及的办法、路径与可能。

      触不可及的现实,触手可及的爱。于我而言,一部电影对一名教育者的启迪正在于此。

        也许,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适合教育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走边说】‘‘触不可及’’的现实,‘‘触手可及’’的爱(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