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内学习笔记体系

      我的课内学习笔记主要分为三类:课堂笔记,课后笔记,以及期末复习笔记。不是每一门课我都会做笔记,也不是三种笔记都会做齐。

1、课堂笔记

我做课堂笔记的前提是:这门课的课本不够好,这门课的ppt不够好,老师额外补充的内容和例题比较多。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全都满足的情况下,我才会在课堂上专门拿出纸写笔记,因此我很少做课堂笔记。比如上个学期的模电课,老师的所讲授的知识体系和书本还是有一些出入的,ppt排版也很奇怪,逻辑不顺,并且老师还经常补充一些例题。因此我就做了详实的课堂笔记。事实证明模电课的课堂笔记给我的期末复习以及考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果课本不够好,但是ppt的逻辑清晰,我也会选择打印ppt,并在这上面写笔记。总之,无论是书,ppt还是课堂笔记,或者直接用大脑,都是为我们构筑一个条理清晰,结构精致的知识框架,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课后笔记

一般在一章的学习结束后,如果我对这一章的感觉还是模模糊糊,我就会做课后笔记,通常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这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不会每章都做。比如上个学期的概率论这门课,课本和老师的ppt都很棒,我就不会做课堂笔记,只在书本上进行少量补充,ppt上补充的例题也是尽量当堂弄懂然后到期末再看一遍,但是碰到比较难的章节,我就会做思维导图。

3、期末复习笔记

对我来说这是我期末复习必不可少的一项,但如果我某一科目的平时的课堂笔记做的足够清楚,我会直接在课堂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期末复习笔记就比较有针对性了,需要很好地把握住考试重点,我一般会先将所有的重点都较为仔细的手写一遍,比如重要的公式定理等,然后再做一遍例题,有需要的话还会做课后习题。这些做题的过程以及心得我都会包括在笔记里面,这样可以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

      以上的三种笔记都是在我经历了惨痛的大一上之后慢慢形成的。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不做笔记,然而发现到了大学,老师的讲课水平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和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慢慢觉得做笔记好像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大多数情况下做笔记是一种无需刻意的行为,我有怎样的需求,就会写出怎样的笔记,笔记格式也从未固定过,我也是通过这次的文字总结才发现了自己做笔记的规律。我认为的是,一切都要从需求出发,不能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总结出哪种方式是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有帮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课内学习笔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