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高空跳伞

这几天休假,在德克萨斯州旅行。自从继承了阿晔的旅行风格,出走前不做规划,只定机票和酒店,现在对什么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加有体会了。

身边很多朋友是马刺球迷,这次特地在马刺主场城市圣安东尼奥停留一天。就在车开往旅馆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火红的招牌,写着iFly,旁边的logo,样子是一个人伸开胳膊翱翔。车上的朋友立即反应出那是一个室内高空跳伞体验馆,我们就打算第二天去亲自尝试一把。

高空跳伞,通常是从3600米的高空纵身跃下,经过1分钟的自由落体,然后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室内高空跳伞体验,就是用一个巨型的鼓风机,以平均200公里每小时的风速,保持空气流动。通过保持一定的姿势,人就可以悬浮在空中,甚至做出五花八门高难度的特技动作。

进入场馆之后,满地都是小朋友,大的五六岁,年级小的可能只有一两岁,家长陪着来,还都一起玩。真得感慨一下科技的力量,把高空跳伞一下子变成了一项老少咸宜的体验。坐在玻璃风管外等着教练叫我的名字,我就静静的观察周围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

在室内体验高空跳伞,流程大概是这样的。教练会先带着你看一段教学视频,大概教一下身体的基本姿势和体验过程中教练进行指导的手势。因为风太大,根本没有办法说话,所以手势的交流就特别重要。装备大致就四样东西,一件连体衣,一副防风镜,一对耳塞和一个头盔。穿戴好装备之后,教练就会带着你进入风管,进入的时候风速已经按照你的体重进行了调整,一进去就足够大到把你吹起来。1分钟以后,教练会把你送出风管。


小朋友的高空跳伞_第1张图片
iFly 风管内体验高空跳伞

我看着风管有些紧张,坐过山车好歹还有个把手让我死死抓着,这自由落体式的风行,周围只有空气啊。虽然乘风而飞的感觉,想象着应该很美好,但是真的要做起来,还是有一点害怕。对我来说是这样,对那些只有三五岁的小朋友,就更加如此了。他们要单独跟着教练进入风管,在一个很特殊的环境里,爸爸妈妈又只能在外面看着,这样的状况下可能更加容易害怕吧。

确实有好几个小朋友,在进入风管之后,就紧张的手脚缩起来,但是越是缩,就越难以保持平衡。于是小朋友越来越害怕,任凭教练怎么引导和安抚也没有用,只有提前把他们抱出风管。一被抱回爸爸妈妈身边,小朋友就很委屈的哭起来。

人群中,我发现有一对父母很特别。一位妈妈,我等着教练来找我的时候,她就坐在我身边,她特别热情,看我愣愣得看着别人玩,就问我紧不紧张?我尴尬的笑了笑,说有一点。她特别轻松的跟我说,她家小孩玩得可开心了,一点都不用害怕。每当有别的家长跟她聊天,她也特别乐和的回应别人。

后来,我看见有一个小女孩被教练抱进风管。那个小女孩大概也就四五岁,两只手总是缩在肩膀旁边,不管教练怎么指导都不管用。我就看着他爸爸在玻璃外面冲着她笑,自己给她笔画双臂张开的动作。然后小女孩就慢慢的把手伸开,动作越来越标准,到最后就能自己独立的保持飞行的动作。那位爸爸旁边就坐着刚才跟我说话的妈妈。

这家人一共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哥哥没有玩,一直陪着妈妈聊天,小一点的三个孩子轮流跟着教练进风管。每一个孩子进去体验,爸爸就风管外转来转去拍照,目光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孩子紧张了,就赶紧场外支援。真的是特别有爱,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有人说,孩子是一面最干净的镜子,照出大人所有的习惯和品格。在网上读到的很多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章,都说明了孩子的言行,不管是好是坏,都能够从父母身上找到源头。而我越是长大,越是了解我的父母,越是能看到我和父母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内心深处那些对待世界的方式。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我没有,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像是觉得自己读书读得少的时候,与不相熟的人不能自如地沟通的时候,练吉他和弦按得稀稀拉拉……我自己没有做到的,总是希望有人能够替我做到,而那个人,最容易有的人设就是我的孩子。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影响,当我们作为父母要去要求孩子这个那个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去要求自己?如果我自己做不到,又凭什么去要求我的孩子?

这样去想的时候,我就好像拆掉了自己最后一条逃避的借口。有一个来自未来的人,默默注视着我,偶尔轻轻告诉我,妈妈,我想做一个乐观开朗、积极上进、热爱学习的人。然后,我就觉得自己不能辜负他,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先成为一个这样的人,给他做个好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朋友的高空跳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