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

历史,不是某大家一家之言,也不是一小撮的胡说八道,历史,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有责任把自己了解的历史去澄清!

当年的教育

先说上学,当时,还是春季入学,小学五年,初中、高中都是两年,教师多是民办教师,每个月只几块钱津贴,这些津贴也是要向生产队买工分的。上学时,只要书费,还没有学费,一直到1978年才开始象征性收取学费,当时每个学期五角,家庭条件确实贫困的给予减免。初中是每两三个村子就有一所,高中每个公社一所。

那个时候,学校讲的是亦工亦农亦教,农忙时学生不管大小,都要去支农。曾有一年,学校办了一个毛毡厂,请的师傅是村里一个人,但是厂子没挣钱,没法给人家师傅买工分,没办法,发动学生给那个生产队割草好几天!

当时虽然有什么反对师道尊严、反潮流等等事件,但农村的家长们对老师还是比较尊重的,当时我们老家一带很多人还是称呼老师为“先生”,并直言告诉老师:孩子交给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当时的老师对待学生真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农村孩子玩得野,很多不愿去上学,每到开学季节,老师们兜里就装几块糖,把孩子哄进学校!

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_第1张图片

当年的吃饭

当时,黄淮海平原以杂交高粱、红薯等高产作物为主,小麦不多,杂交的红高粱确实难吃。但当年在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干部,也是和农民一桌饭!

当时,一般每家都养猪一两头。夏天饲料以青草为主,割猪草这也是我们当年农村孩子放学后的主要活计,用不了的交给生产队还能挣点工分。吃肉很少,但那时的猪肉绝对香,集市价每斤不超过八角!当时的小麦集市价三毛多钱!

家里劳力少的挣工分少,但平时分粮食按人头,年底生产队决算,有的工分不够就要欠生产队的,但也只是记在账上不会扣你口粮的。

在这多说几句,后来曾问很多老人某几年挨饿事情,在我们那一带,吃不饱是事实,但没有饿死的!倒是听一人讲过,他爷爷因为饿得时间长了,等下来救济粮,就想好好吃一回饱的,结果吃多撑死了!离开银行后曾到东北西北工作数年,也问过一些当地人这话题,情况基本一样。至于孤寡老人,那时有五保制度,吃穿有集体!

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_第2张图片

当年的农业

当时农村开展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肥料以各户积的灰肥和集体高温积的肥为主(都是有机肥),化肥还没有。

后来才知道,和西方关系缓和后,毛主席拍板引进了一些大型化肥设备,同时通过学习、消化技术,各地也建立了一些小化肥厂。自那以后,也随着良种的普及,农产量开始增加,农作物种植也开始调整,但见到成效已经是七十年代末,终于,农村的饭桌上没了杂交的红高粱!

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公社都有了农机站,耕种基本上以大型拖拉机为主!一开始有种拖拉机,据说是从匈牙利进口的,发动时先拿一个“火棒”,一擦就能着,然后扔进机头前一个圆洞内,再摇动发动机上一个大轮子上的摇柄,拖拉机就能发动了,老家一带管那个东西叫“嘣嘣嘣”!冬天发动不着,就让民兵们拿绳子拽着拖拉机跑,升温后再发动!后来有了国产的东方红等大型拖拉机!

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_第3张图片

当年一到农闲,上级就组织农民们挖河开渠。当时去挖河管饭,而且生产队计工,关键是还能改善生活,不吃红高粱,于是,很多青壮年都乐意去干!记得1974年、1975年两年,雨水很大,但有了那些河、渠,大水很快下去了!当时,河北很多河道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大多时候是有水的,而且是清水,河里有鱼虾,各村的小池塘因为有河渠与外面连接,一年四季也是有水,基本上没了旱地!然后是平整土地、划方,土地成片,更易于机械化耕种!现在要想再有一个红旗渠,按说条件好了,但是容易吗?看看现在发挥作用的水利设施,有几个不是当年修建?“人定胜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反映了当年中国人民的精神!

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_第4张图片

后来实行承包制,说是农民不适合集体,小农意识强!于是、土地再成百衲衣,大部分农机站的大型农机都锈蚀完了!

中国几千年的土地私有解决了吃饭问题吗?看看华西村、南街村等地,事实胜于雄辩!

那个时代比现在在吃穿用方面确实比不上,关键是科技水平的制约!

后记:该文最早成于2013年,当时,在某论坛,有一小团团,在里面四处辱骂写正能量文字的,尤其是拿那三年做文章,沧浪气不过,写了这点文字,虽然引火烧身了,但是不后悔!做文字先做人,任何枉顾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的,都是文痞罢了!

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六零末小时候的农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