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娲穿衣说到“标题党”(永生说文之七)

从女娲穿衣说到“标题党”(永生说文之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邯郸涉县有一个娲皇宫,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娲皇宫始建于南北朝的北齐年间,现存的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娲皇宫座落于堂王山的半山腰,从山脚上去需攀爬1600多级台阶的“十八盘”,很要体力和耐力。二十多年前,我在涉县缷甲村扶贫时,和几个同事一起爬过十八盘,到那个“吊庙”参拜了女娲娘娘。后来又去过两次。二十多年前的娲皇宫景区还很简陋,也不要门票。如今的娲皇宫已经很气派,山脚下建了大广场,树起了女娲像。当然,也收门票了,五十一位。这个价格,和南方比起来还是很便宜的。


广场上的女娲雕像是一位穿着纱质薄衣的美女。就是这尊雕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就想啊,女娲是用黄土造人的,就是说,那时还没有人,她穿衣服干什么?再说,衣服是黄帝时才出现的,女娲那会儿连人都没有,哪来的黄帝?至于丝纱,出现的就更晚了,应该是在商周时期。所以,这个女娲雕像,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是不符合事实的。


那么,为什么不把女娲像雕成裸体呢?我想,这主要还是一个审美意识问题。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自然环境、历史过程等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在古希腊,人们崇尚人体的健美,所以他们的绘画、雕塑都是裸体的。如果有哪位画家或雕塑家给他们的作品穿上了衣服,就是对作品所描摩对象的侮辱。而在中国,类似的事情是相反的。还拿这尊女娲雕像还说,尽管她有违生活真实,但多数中国人是能接受的,为啥?因为她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美人只有穿上漂亮衣服才更美!

从女娲穿衣说到“标题党”(永生说文之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雕像要符合和照顾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写作也应如此。然而,现在却有一些作者我行我素,罔顾多数人的审美和阅读习惯,硬是要把读者往沟里带。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标题党”,就是文不对题的事儿。大家都清楚,文章的标题要醒目,要突出文章的中心内容,这也是大家的阅读习惯,看了标题就大概知道文章要说啥。然而,现在如果还用这样的习惯来考量文章,说不定就会上当。这样的经历我想很多人都有。


有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把题目整得很是悬乎,但你看完文章却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文题不符,或者说“眼不符身”。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把题目整得那么漂亮,却没有那么美的内容,或者说,标题和内容南辕北辙,完全跑偏。就好像一个人,光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却没有健美的身材。她(他)为了引人注意,先把身体挡上,只露出双眼让人欣赏。当你被她(他)的眼睛吸引,情不自禁去观看她(他)的全身时,却发现瘦骨嶙峋,毫无美感,直呼上当。人们把这种只在文章题目上下功夫,不在文章内容上用心思的叫“标题党”。


我们不赞成“标题党”,但不是说不重视文章的标题。前面说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对文章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45年9月2号,日军在美国密苏苏里号巡洋舰上向美、中、英、法等国代表签字投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并写了报道。这篇新闻作品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史上非常有名。它不光是内容好,标题也非常好。《落日》这个题目抓住了日本投降那一刻的瞬间,真乃出神入画,给全文画龙点睛!

从女娲穿衣说到“标题党”(永生说文之七)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第一次在《中华文摘》上看到余秋雨先生的《占卜中华》时,马上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当时我就想:他是一个文化学者,怎么又搞起了占卜?中华的命运可以靠占卜来决定吗?在这样的疑问下,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文章。等读完了我不禁拍案叫绝:真乃文章高手也!殷墟是什么地方?是发现甲骨文的地方。甲骨文又是做什么的?是古人占卜用的。而且,发现殷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特殊时期,古老的华夏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选择。用“占卜中华”来做写殷墟文章的标题,既准确,又传神,不愧是大家。


1963年,著名诗人贺敬之跟随上海支边青年前往大西北。随后写出了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宁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这首诗以火一样的激情,讴歌了那个年代支边青年的豪情和理想,写出了他们为祖国的建设甘愿奉献的高尚精神。这首歌的标题,本身就蕴涵着满满的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由一尊女娲塑像啰嗦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说明,各种文学艺术都应符合各民族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逆流而上者是很难讨好的。

从女娲穿衣说到“标题党”(永生说文之七)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女娲穿衣说到“标题党”(永生说文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