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高维度思考法》是一本教读者从固有的解决问题思维模式进化到发现问题思维模式的实用指南。为了方便理解,作者用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为例,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特征和区别。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三种提升思考“维度”的方法,帮助大家跳出思考模式的牢笼,更好地发现并定义问题,最后做到真正地解决问题。
适合谁读
· 创业者
· 职业精英
· 关注互联网风口的人
关于作者
细谷功,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作为商务顾问,初任职于东芝,后进入安永咨询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定义。现任QUNIE 顾问研究员,另于企业和大学开展思维能力相关的研修和业务。著有《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等作品,广受好评。
学什么?如何打破思维壁垒,从解决问题进化为发现问题
科技在急速发展,但人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解决问题”,为了应对各种状况而焦头烂额,并没有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去发现、定义新的问题呢?
《高维度思考法》就是一本教你认清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思路差异,进而通过上升维度发现问题的书。作者通过蚂蚁型思维和蝈蝈型思维的对比,向读者展现了发挥长处、克服短处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思维高度的必要性。书中指出,运用类推法、找到新视角思考的“轴”、重复询问“为什么”等方法能够帮你站在全新的视角定义问题、发现问题。
你还会发现
·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区别在哪里;
· 蚂蚁和蝈蝈的思考方式有什么不同;
· 上升维度的方法有哪些。
一、为什么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首先,我们来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到底什么是“解决问题”,什么是“发现问题”。
作者细谷功认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分别是“问题”的上下游,因为只有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谈“解决问题”,所以“发现问题”就理所当然地占了上游的位置。位于上游的“发现问题”通常是指在白纸上定义框架,而位于下游的“解决问题”则是对已经确定的框架进行最优化。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就拿手机的开发为例,企业发现了顾客想让生活、工作更加便捷、丰富的这个需求,所以提出“什么样的东西能满足这些需求”这个问题并加以实现,最终形成手机,这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如果仔细考究,你就能发现“发现问题”是一个由“为什么”引导出“是什么(做什么)”的过程,那“解决问题”又是什么样的呢?“解决问题”是“手机开发”这个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之后,要开发功能、性能最强的手机,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是一个优化内部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是什么”落实到“如何做”的问题。
这时候,你可能已经发现上游的“发现问题”和下游的“解决问题”几乎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上游的工作涉及到“创新”,所以大多比较抽象,更依赖个人能力,更关注“思考”的力量。
而下游的工作更多的是关于“优化”的问题,所以在工作内容上也比较具体,强调集体的智慧,更关注“行动”的力量。在企业中绝大多数“从无到有”的工作都属于发现问题的上游工作;而像运营、销售这些优化产品和流程的工作就都属于解决问题的下游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可以既是发现问题的人,又是解决问题的人吗?作者认为,通常情况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上下游对人的技能要求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一个人很难既是一个颠覆性的创造者,又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这就和一个人不能既是男人也是女人是一样的道理。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立性导致这个社会上同时需要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两种人,那为什么我们说社会更需要发现问题的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是因为下游总是多数派。不管是商品的企划还是城市、社会的设计,真正的初期计划往往是从少数人脑中开始的,直到计划被具体化,进入到详细的构建阶段,才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
因为下游人多,又更靠近用户,所以这些人会以“众多顾客呼声”影响上游的决策,这样一来,原本“以上游少数人为主的决策方式”就变成了“下游多数人的决策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多数派的意见更容易通过。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个人力量推动工作的上游思维就处在了劣势地位,这显然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为了使上下游达到平衡,企业和社会才更需要发现问题的上游人。
除了“数量”的问题外,上下游的不可逆性也是当今世界更需要发现问题的人的重要原因。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上游到下游的流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个人和组织一旦从上游的“创造性”,流向下游的“效率性”,就不可能再重新回到“创造性”。
上游的组织和个人数量本来就少,不可逆性又让上游的数量不断减少,所以上游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大,社会也才更需要发现问题的人。
二、你是蚂蚁还是蝈蝈
在明确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之后,你就需要识别自己的思考模式到底是“解决问题”还是“发现问题”了,接下来,我们会通过蚂蚁和蝈蝈两种生物的对比,帮你对号入座,找到你自己的思维模式。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最早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里,寓言说的是夏天的时候,蚂蚁满头大汗地储存食物,蝈蝈却悠闲自在地弹吉他唱歌。结果到了冬天,没粮食的蝈蝈不得不哀求蚂蚁分给它一些食物过冬。在这个故事里,蝈蝈一直是被当作“不懂提前做准备”的反面教材来讲的,但蝈蝈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今天我们从几个独特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个故事。
1、储存的蚂蚁和使用的蝈蝈
从蚂蚁和蝈蝈的故事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蚂蚁和蝈蝈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储存型的蚂蚁是典型的存量思维,而有了就用的蝈蝈很明显就是流量思维了。
把这个故事对应到发现和解决问题上,我们就能发现,在解决问题阶段,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执行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众多资源,通常资源越多,效果也就越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喜欢储存资源的蚂蚁就是解决问题者了。
而在发现问题阶段,需要的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创新,这就意味着要把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资产全都抛弃清零,存量丰富的蚂蚁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蝈蝈却能,因为蝈蝈本来一开始就什么都没有,所以它更能在白纸的状态下思考问题,进行创新。由此可见,蝈蝈就代表着发现问题者。
在安定的时代,蚂蚁的存量思维是有利的,因为安定时代变化少,因循守旧地进行思考大多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但很明显,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激烈的世界里,“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时间在缩短,那些当下有用的知识很可能在下一刻就会成为没用的负担,这和行李多的人搬家很麻烦、动作很迟缓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不喜欢储存、只喜欢使用的蝈蝈似乎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更好更灵活地存活下去。
2、有巢的蚂蚁和无巢的蝈蝈
众所周知,蚂蚁是筑巢的高手,因为有一个精妙绝伦的巢,所以它们的活动也大多围绕着巢穴展开,而蝈蝈就不一样了,蝈蝈没有巢,自然就形成了不受边框限制的开放系统。
那么有巢穴的蚂蚁和没有巢穴的蝈蝈的思考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细谷功认为蚂蚁的巢穴以边框和中心为主,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蚁后是这个封闭系统的中心,蚁巢中有兵蚁、工蚁等明确的“种姓制度”,这就注定巢穴中会产生严格的秩序和规则,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蚂蚁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解决问题者”;没有巢穴,处在开放系统中的蝈蝈自然就是“发现问题者”了。
蚂蚁的“封闭系统”思维中有严格的内外之分,蚂蚁会明确区分“自己人”和“别人”,然后竭尽全力地守护自己人,蚂蚁的整体思路就是通过区分对方和己方,始终站在己方思考问题,必要的时候否定、排斥和规定对方。而在蝈蝈开放的世界里,是没有己方和对方之分的,所以它们不会带着预判去看待事物,而是从中立的视角开始观察问题。
除此之外,因为蚂蚁的封闭系统存在边框,所以系统内是存在满分(目标水平)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蚂蚁会思考“还有什么不足”。比如当一个杯子只有八分水的时候,蚂蚁想的是“还有两分杯子才满”,于是就想方设法地把那两分补足,这看起来是一件上进的好事,但别忘了,到了十分的时候,蚂蚁可就停止思考和努力了,因为在他们眼里,已经达到满分的上限了。
而蝈蝈的工作大多是在杯底只有薄薄一层水的时候进行的(因为蝈蝈没有存量和资源),但即使是这样,蝈蝈还是会觉得杯子只是大家空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光是把水装满整个杯子并不能让蝈蝈感到满意,他们的目光始终对准的是杯子外的世界,换句话说,蝈蝈的思考模式指向的是没有边框的“未知世界”,所以永无上限。
3、二维的蚂蚁和三维的蝈蝈
蚂蚁和蝈蝈的第三个区别我们要讨论讨论“维度”的问题,蚂蚁基本上只能进行前后左右的爬行运动,所有的行动都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是二维动物,而蝈蝈除了会在平地上前后左右地爬行之外,还会向上跳跃甚至短距离飞行,所以蝈蝈就是三维动物了。也就是说从维度上看,蝈蝈比蚂蚁的维度高,那么这有什么用呢?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高维度”的作用,我们需要看一道有趣的题。
这道题是关于火柴的,如何用4根火柴拼出一个“田”字?
答案是将4根火柴以两两叠放在一起,这时候从摞在一起的火柴棒的根部横截面看,就是一个“田”字。通过这个小问题,你可能已经发现,如果是在平面上也就是二维里,四根火柴是无论如何都拼不出一个“田”字的,要想拼出“田”字,至少也要六根火柴。
但将思考上升一个维度,站在三维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每根火柴的底部就相当于是一个“口”,四个火柴两两摞在一起刚好是四个“口”,也就是一个“田”字,只不过这个“田”字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由此可见,通过升维(上升维度),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进而找到问题的“出路”。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再次放到蚂蚁和蝈蝈身上。想象一下一只蚂蚁被一个很粗的橡皮圈围在了里面,橡皮圈的宽度比蚂蚁的身高大好几倍,所以在蚂蚁看来,橡皮圈和一堵墙没什么区别,这时候,行动范围基本在平面上的蚂蚁几乎是出不去的。
但同样的环境放在蝈蝈身上,蝈蝈就能利用“跳跃”,轻松越过橡皮圈。这是因为蝈蝈能在更高的维度进行移动,也就是说,通过升维,能够让在低维度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成为可能。
那么既然升维对于真正解决问题来说如此有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升维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最后一个维度要重点讨论的内容了。
三、如何通过升维来发现问题
关于“如何通过升维来发现问题”,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实用的方法,分别是通过事物抽象化升维、通过思考的轴升维和通过5W1H分析法(六何分析法)升维。
“5W1H分析法”也就是何因Why、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人Who、何法How的“六何分析法”我们以前多次讲到过,而思考的轴的升维方式与抽象化升维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要用到“分类”的核心思想,所以今天,我们就只具体讲讲通过事物抽象化升维的方法。
“抽象”说白了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提取特征”、找共性的过程。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应该一点都不陌生,像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各种“定律”,就是通过寻找各个事物间的共同点,得出规律之后再适用于各种各样事项的过程,所以“定律”就是一种抽象。
如果你不会找事物间的共同点,不会进行抽象思考,那也总该会分类吧?其实分类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化思考的过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有鸡、鸭、猫、狗四种动物需要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鸡鸭放在一类,猫狗放在一类,因为鸡鸭是卵生动物,而猫狗是胎生哺乳动物,从四个类型到两个类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再往上走,两类都可以归为一类,因为鸡、鸭、猫、狗都属于动物,而“动物”就是更抽象的概念和思考了。
除了分类之外,类推法也是一种抽象的方法。所谓类推,简单说就是从其他领域“借”结构性类似的创意。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举了一个经典的“类推”案例。
1997年的一天,一个美国人在DVD店借了一张《阿波罗13》的电影光碟,美国人把影碟拿回家看完之后,也就扔在一边了,等再想起来的时候,距影碟的归还日期已经超过了6周的时间,美国人也因为没有按期归还影碟而被要求支付40美元的附加费用,要知道,这40美元可是足够买三张同样的影碟了。
美国人付完钱之后,越想越气愤,他想起自己常去的健身房,每个月他只要支付给健身房30-40美元的金额,就可以享受不限时的待遇,想在里面待多久就待多久,光碟租赁怎么就做不到这样呢?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把健身房的收费模式用在租赁DVD上。
后来,就是在这种思考模式的推动下,以包月制度为基础的美国线上DVD租赁公司Netflix(网飞)诞生了,而这个故事里被传统租赁影碟的收费模式坑过的、多支付了40美元超时费用的美国人,就是Netflix的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
里德•哈斯廷斯就是把个人经验中非常具体的事项进行抽象化,在此基础上,借用其他领域的定价方式的模式,然后再落实到DVD租赁中,形成新的创意的,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类推的过程。
其实,“类推”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回转寿司的创意就是来自于工厂流水线的启发,魔术贴的创意来自于植物苍耳,锯子的发明来自于锯齿形草叶的启发,等等。从这些创新中我们不难发现,把事物进行抽象化,找到难以发现的共同点,是创新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的重要的方法。
在《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几组相对的概念,比如创新和执行、抽象和具体等,其实这些概念都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组词中引申出来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才是我们讨论和区分的重点。而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故事体现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今天我们就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讲。
喜欢读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宋朝在宋仁宗在位期间,朝廷“冗官、冗兵、冗费”严重,高额行政费用把宋朝的经济拖得够呛,偏偏屋漏又赶上连夜雨,宋朝和西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这一下更是让宋朝的经济雪上加霜,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发展经济,宋仁宗决定要改革,但是从哪里开始改呢?
范仲淹发现,北宋当时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吏治问题,于是他向宋仁宗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了"明黜陟[chù zhì]、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与范仲淹同期执政的富弼[bì] 、韩琦,还有言官首领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支持。于是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开始施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最重要的改革措施有三条,就是“明黜陟、抑侥幸、择官长”。所谓“明黜陟”就是对官吏的罢免和晋升要有严明的考核制度;“抑侥幸”则是要限制那些靠裙带关系或其他非科考途径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通道;而“择官长”就是要严格考核州、县两级地方官员的业绩,慎重选择地方长官。综合来看,这三条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裁掉不称职的官员、截断“冗官”的通道。
刚实行新政的时候,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监察性质的官员)去各路检查官吏的能力和绩效。他自己则坐镇中央,每次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见范仲淹毫不留情地罢免了一个又一个官员,富弼都有点担心,他委婉地劝范仲淹说:“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
没想到范仲淹听了之后,用笔点着贪官的名字气愤地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吧!”就这样,范仲淹坚持要一个一个把那些官场的寄生虫除掉,真要按范仲淹这么个改革法,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员都得丢了乌纱帽。
当时的北宋官场,几乎完全由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把持,地方上更是大地主和世家大族的天下,范仲淹的这种雷霆手段毫无疑问地得罪了大批的官员,严重侵犯了这些既得利益者。
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上演了一出“诽谤”的戏码,他们弹劾范仲淹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因为"朋党"会危及皇帝的权威,触犯他的核心利益,所以“朋党”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忌讳的行为,宋仁宗当然也不例外,于是宋仁宗下令终止了改革,这场声势浩大、被百姓寄予厚望的新政改革,也就这么夭折了。
对于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史学界早有定论,不外乎说范仲淹太急、宋仁宗太软、旧官僚太强、老百姓太弱。用书中的观点来印证的话,我觉得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执行”两个字,以范仲淹等人为首的上游发现问题者,提出了创造性的改革措施,但在下游解决问题时,执行得过急过猛,在改革的宣传动员和配套措施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大规模地罢黜官员,造成了很多地方的行政官员空缺,让地方更乱了。
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守旧的官僚集团,百姓也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实惠,更严重的是,还因为“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让读书人晋升也变得更难了,相当于三方不落好,所以下面没谁愿意支持改革,再加上皇帝一猜忌,自然就只能是以失败收场了。
由此可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存在谁优于谁的问题,想法从无到有,靠的是发现问题者,而让想法成为现实就得靠解决问题者了,这二者缺一不可。
总结
以上就是《高维度思考法》的主要内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发现问题需要更抽象的思路、更愿意放空的心态和更开放的胸怀,而解决问题最核心的内涵则是“具体、积累和执行”。
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但作者细谷功绝不是要让大家都争当发现问题者,因为“发现问题”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怎么办”是要靠“解决问题”去落实的。只能发现不能解决,那是空想;而只知解决却不去发现,也会流于蛮干。这个世界需要“创意”和“执行”共存,蝈蝈和蚂蚁都具有存在的价值。
但不管你是蝈蝈还是蚂蚁,都需要学习一些站在更高维度看问题的本领,唯有如此,才能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真正做到“一览众山小”。
《高维度思考法》金句: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