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如果不是偶尔翻头条新闻,我还真的不知道今年的金鸡奖已经颁发,对王景春、咏梅两位新科男女最佳主角几乎完全陌生,更未听说他们主演的一部叫做《地久天长》的电影,竟然已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大奖。
既然如此,加之该片导演是第6代中颇有风格的王小帅,心里自然就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很凑巧的是,当夜晚躺在床头随意翻点电视遥控器的时候,竟然还真的在点播中找到了这部电影。虽然它很长,长到破天荒的175分钟。
故事是这样的:刘耀军王丽云与沈英明李海燕两夫妇,是同在一所国营厂工作的好朋友兼好邻居,并且这种上辈人的友谊也传递到了下一代身上。他们的儿子刘星与沈浩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兄弟。
但是,一次意外,让两个家庭的关系面临着重大的考验。沈浩拉着刘星一起去水库游泳,而刘星不幸溺亡了。这使刘家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更要命是,王丽云曾经被李海燕强迫着拉到医院,去做了二胎的流产手术。这一切也自然使得沈家每个人都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更大的意外接踵而至。先是八十年代严打,后来是王丽云下岗,再后来是大家下海。在老家呆不下去的刘王夫妇,辗转来到福建海边,开了一个小维修店谋生,同时从福利院领养了一个长得像刘星也取名刘星的孤儿。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沈家发了财,沈浩大学毕业成了医生,并且也结了婚,即将迎来自己孩子的降生。但是,患上绝症的李海燕,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们决定请刘王二人回老家。
弥留之际,李海燕终于向王丽云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与无奈;而在新一代一一沈浩的孩子出生之后,沈浩也向曾经的干爹干妈,表达了自己的忏悔。原来,当年正是沈浩因为受不了同学们对刘星胆小不敢游泳的嘲讽,而无意间推了他一把,导致了刘星的死亡……沈浩终于把近30年的内心郁结一吐而出,而其实,刘王二人早已知情。当年正是善良的他们,阻止了了解真相的沈英明送沈浩去派出所的冲动选择。理由真的非常朴实: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刘星,不愿意再失去沈浩。
当年亲密无间的两家人,终于在30年之后打开了心结。耀军和丽云也将回到现在住的海边。在近三个小时不疾不徐的电影叙述中,结尾给了观众,也更给了耀军和丽云一抹亮色:离家出走很多年的养子刘星终于回家了,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女朋友。新的希望就这样照耀着这平凡、坚韧而伟大的一家人。
说真的,电影故事本身倒不那么太复杂,但是电影所揭示的时代背景和导演要表达的主题却相当纷繁。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三个小时的电影几乎浓缩了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从开放初期到计划生育,从国企下岗到下海经商,从世纪拆迁到新城市建设,堪称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浓缩编年史,起码是一部普通中国人在这充满巨变的时代,各自的生活随浪潮而起伏波动的长镜头记录。而从主题上说,导演则想探讨的是大变动时代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和普通中国人人性回归与坚守,乃至熠熠生辉的苦涩历程。
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导演和编剧是否还想从中探讨一下子女教育的问题。只是我从刘星、沈浩,以及养子刘星身上,看到了这未必就不是一部讨论教育的电影。
真正的刘星属于早夭,有关他的成长着墨不多。像所有爱孩子的家庭一样,耀军和丽云对刘星其实还有一点溺爱。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平时也任由孩子放学以后打游戏,甚至在某次沈浩回家以后,爸爸耀军接上手和孩子一起来打。由此来看,刘星的溺亡,固然主要与沈浩那无意一推有关,是否也与他天生胆小,生活能力不足有关呢?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家庭给孩子的,不只是让他吃好玩好、听话温顺,更要给他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的基本生存能力。不是有一个网络段子这样说的吗:丑小鸭之所以变成小天鹅,首先还在于它的爸爸妈妈下的是一枚鹅蛋。家庭教育何去何从?确实值得人深思。
再看看沈浩。童年的那一场危机,虽然很早就过去了。而且他也如所有孩子一样,去上学,考大学,找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心里其实像是栽下了一棵树‘’。自己长大,树也长大,刺得他越来越难以承受。就个体感受而言,沈浩这20多年,根本就不是一个‘‘长’’的过程,而是一个时刻‘熬’着的过程。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甚至有一点‘‘危机四伏’’。有多少学生在貌似平静、平常的外表下,隐藏或者掩饰着多么惊心动魄的心理活动。正如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你以为你以为的就真的是你以为的?如果教师早一点、深一点进入学生真实的内心,会不会更多地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养子刘星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耀军和丽云把他从福利院领进家门,从长辈的角度说,肯定给了他比原来的刘星只多不少的爱。可是新刘星依然不快乐,因为他不愿意被当做替代品。这样,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时常发生,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离家出走,虽然给养父母带来了双重痛苦,可是站在他的角度,这未尝不是一种次优的选择。这样的遭遇,只能再一次证明一个教育常识: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固然要赋予孩子更多的爱,但是如果学生需要的是西红柿,你却拼命给黄瓜,这样的爱到底是育人还是害人呢?
好了,这部电影讲了3个成长的人,也给了我们三个基本的教育启迪:重视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内心真实世界,给孩子需要的、适切的爱。
更重要的是,三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了各自的苦涩,甚至苦难。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从廉价的、肤浅的快乐中获得的,我想只能从苦涩中来,从苦难中来。忧患出诗人,忧患更出成长。
那些一味高调主张快乐教育的人们,是否能变得更加理性和实际一些呢?
更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沈浩还是养子刘星,在经历了种种痛苦、纠结、叛逆、失败之后,最终都实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成长:沈浩活得更加坦然和有尊严,刘星也活的更加有责任感和担当。
所以,一直以来我总是以为,不同学生的成长道路是不同的,既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也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更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甚至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谁能告诉我哪一种学生更优秀,哪一种学生更成功?
成长,从来都是一种等待花开的过程。甚至等待中,还要有忍耐的煎熬和折磨。令人欣慰的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悲伤,坚守了无数忍耐的刘耀军和王丽云,终于等到了沈浩的一吐为快,终于等到了养子刘星的浪子归来……
这样看来,哪有什么教育的灵丹妙药啊?只要是成长,再晚都不迟;只要能成长,再忍都值得。
如果一定要对电影《地久天长》加上一段教育视角的评价,我会说,这是一部关于不同孩子成长的电影,这是一部阐述成长过程中的等待与忍耐辩证法的电影一一
学会在忍耐中等待,我们对成长就会更有信心;
学会在等待中忍耐,我们对成长就会更多一分理性。
顺利再提一句,《地久天长》的片名,其实是取材于欧洲一首著名的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有心的人,常常去听听这样的舒缓深情的旋律,对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处事立世或许会有更深刻、更美好的领悟。
最后要提到的是本片的英语译名,导演并没有用我们通常理解的意译:天长地久一一forever,而是将其特别翻译成了一一So Iong , My son。
成长的路呵, So Ⅰong!我们都忍耐着点、等待着吧,可一定要好好地、好好地走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