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光熄灭之前 20180105

写到第三天,今天是第一次晚上回到家后才动笔。

emmm…最后一晃神错过了零点,还是没能在1月5日发布呢。


有这么个发现:一旦有了要“写作”的念头,人会刻意捕捉自己日常每个瞬间偶然蹦出的念头。或许一直以来,这种随机的灵光一现本来就伴随着你开门关门、骑共享单车、搭乘地铁站的扶梯,但这种火花只是在无意识中闪了一闪,你任它自生自灭了。但假如你从一早出门就开始发愁“今天写点什么”,那必然是见了星星之火就赶紧给它扇扇风,刻意添油加醋也要让一个思绪成形,接着再延伸。强行催生到最后,有时会发现有些画蛇添足了,最初在你脑海中冒出来的那一两句话就是核心,其他只是多余。

另一种“灵光”延伸的情况是:A作为独立的一个点出现了,你从A自然地联想到B、到C。这个过程中最奇妙的不是你获得了B和C,而是你突然如此连贯地建立起了A-B-C的联结。发现了一种新逻辑,你会觉得自己简直太有洞察力了,简直是一个智者!假如把这类念头都记下来,你也有好多自己的金句啦。(不过仔细想想,你会发觉那些市面上的“有想法”的人,人家的金句比你的多、比你的高级、比你的更有传播力……自封的智者此时容易沮丧自轻。抱抱咯~)

无论是闪出了“一个点”的灵光,还是“一条线”的灵光,都尽快想办法记录下来为妙。你是它们唯一的创造者,它们只出现在了你的思绪中,一旦你把它们忘了,它们就从未存在过了。我曾为这个任务选过好多不同的地方: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记一笔就发给自己;印象笔记,弄了一个所谓记灵感的笔记本;手机的备忘录,想到什么就新起一条备忘;微博发一条仅自己可见的,等等。

弊端在于:太过随意分散,不知道去哪个平台找;没有索引,难以归类,难以查找;没有安排一个恰当的去处,永远停留在最初的形态上,再加上不好找、找不到,也就永远丢失在那里,仅仅比丢失在记忆中好那么一些些而已。哈~不重视灵感的记录和使用,跟灵感浮现太少有关吧?毕竟处理灵感不是很常见的问题,想出一个解决思路的迫切性也很低了呢。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正如上述,灵感来了又去了,被你无意识地丢在了记忆的河水里冲散了,你此刻回忆总结起来,自然觉得自己“灵感浮现太少”了啊。唯一的当事人,唯一的目击者,说啥就是啥咯~你权力很大的。

所以,在这件事上,“输出倒逼输入”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假如不是因为愁着找话题来写,才不会留心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跟抓救命稻草一样;假如不为能形成一篇文章(如果我这样絮絮叨叨也算文章的话),才不会想方设法把瞬间的灵感抻长拉宽;假如不为写到目标的2000字,也不会耐心地把每个想表达的部分详尽展开,写着写着又再次实现了A-B-C这样的新联结。

但可能真的是那种惊鸿一瞥、永不回来的念头才是最美的。你往往无法将它定型下来,它抽象游离,可能作为一个庞大画面,作为一个契合在当时场景中的精妙概念,作为一种过后便无法体会的心情。它是流动的,你只是恰好在那一瞬间趟入了那一个急漩,你愣神的一瞬间,它就随着河水流逝于无形。有时你想记下来的念头比较具体易捕捉,我许多次刻意地去记梦,去记独自呆着的时候某个感觉奇妙的瞬间,但是无论你以多快的速度开始写,无论以多详尽生动的文藻去描述,你都会无力地发现那个“念头”在以极快的速度衰减。甚至你写着写着就已经找不到最初的感觉:初初提笔时只需跟着方才的感受走,每一句最直接本能的记述;越往后越生涩,某个瞬间会突然发现已记不清所记事情的本来面目,只是勉强延续着相似的感受;越是庞杂美妙的念头,记的时间越长,乃至于到最后已经倦怠了,硬逼着自己草草落笔、狗尾续貂。记到最后反而徒生厌弃,遑论日后再看这份已经尽力的记载?但若不记,连这份厌弃都没有,一转眼这个念头都要烟消云散了吧。

MacBook上有个Time Machine,能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电脑的状态;Photoshop也能为工程文件创建快照,可以一键返回那个你觉得效果特别好的进度。要是人也有这么个东西多好,不用刻意备份,在自己的时间线上打个点做标记,拉回去就能找到你觉得特别棒的那个瞬间。


在这儿插一句,写到第三天了,这种写作任务的合理性似乎需要重新思考……

首先是字数:今天第一次跟老李提起我给自己定了这么一个目标,他表示棒棒哒,但马上说“2000字也太多了吧”。2000字怎么制定的呢,其实是我在订计划之前就随手写了一篇《新年宜发愿》,因为字数就是2000字上下,觉得似乎也并不太难,于是就照着它定了目标。而昨天那篇随记一下没hold住竟飞出去了3000多字。但每日2000字,估计经常会是勉强的,比如今天,现在已经过了零点,时间上的问题是我今天没有安排好,而讲真,这篇文章如果以“灵光一现”为主题,其实我言已将尽,字数要求只不过让我更唠叨而已。在校时写作文写论文,凑字数是我的拿手好戏,现既是随笔又何必。

从字数想到形式:可能是凑字数的潜意识让我无法迅速地切入——离开一个话题,导致现在通篇就一个主题。当然咯,要成文一般总得围绕一个主题来,但目前似乎让随笔变得很死板呢……还是说,强行围绕一个主题是更理想的训练方式呢?目前觉得我对每日主题的思考没有深到足够支撑起2000字,也没能让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吸引人,若从“互联网变现能力”标准出发,也不够旁征博引视角清奇,整一个就是地地道道的个人随笔而已(话说从这个标准出发的话,2000字篇幅也太长了!)

从形式再想到写作习惯:非常惭愧,前两天的写作占用了我不少工作时间,当我觉得手头上的工作艰涩无趣,我就到这里来摸摸鱼,要不是这样前两天也写不完。也许字数要求太多、形式太死板,也让我感到吃力、进而产生负担感,这可是习惯形成的大忌呢。时间安排不合理,心态有点歪,啧啧,不大好。

所以嘛,从明天起尝试:

1、1300-1500字即可,不强求絮叨到2000字,表达更精炼;

2、多话题内容,内容贵在丰富不在多;

3、少追求套路化形式,比如刚刚我写完两点觉得今天就到这儿了,还习惯性地想来一段总结陈词,其实何必呢,谁看呐,潜意识追求规整其实蛮恶心的。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灵光熄灭之前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