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 2015.09.13——2016.09.13 /
飞机飞离爱丁堡的时候,身边坐着一位英格兰爷爷,他说他虽然来自英格兰但是长期生活在苏格兰高地,很喜欢苏格兰--「即便只是出门旅行,但每一次离开和回到苏格兰,我都会情绪激动.」
我说,「那我该比你更感伤了,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再回来。」说着便听到了飞机起飞时的轰鸣声,爷爷看向窗外说,
「Bye, Scotland.」
原本因为和他一直在聊天,我已经快忘了离别时的不舍情绪,却被他这么应景的一句话而忍不住眼泪。我和爷爷一言不发看着窗外,看着飞机渐渐远离陆地,那天是苏格兰最典型的云雾天气,很快我便看不清陆地。
我和爷爷都不是苏格兰人,但在此刻却对一个异乡分享了相同的情绪。
「Bye, Scotland.」
「如果你只来这里两三天」
我在爱丁堡留学上课时讲到关于爱丁堡动物园的营销,客座讲师问及爱丁堡动物园的参观者中外来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小的原因是:
「因为大部分留给爱丁堡的游览时间是两到三天,他们是不会考虑动物园的。」
两三天,爱丁堡留下了大部分游人匆忙的身影。两三天中,游人大概会一边逛着皇家一英里两边的羊毛店一边走向城堡,也许他们也会吐槽沿着这个保留了几百年的坑坑洼洼石头路向上爬山有点辛苦,也许也会像我们一样在夕阳落山前爬上卡尔顿山,看王子街渐渐亮起街灯,街尽头的暮色里雕刻出尖顶建筑剪影。
在斯图尔特纪念亭前的拐弯能望尽爱丁堡的老城天际线,看着斯科特纪念塔高耸的沥青尖顶还有圣吉尔斯大教堂的苏格兰皇冠尖顶,映衬更远一点的粗犷城堡,由此更明白什么叫做「中世纪的老城」。
当他们从皇家一英里的中间走向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时,他们会遇见当年「收留」了JK罗琳的大象咖啡馆。
再往前是忠犬Bobby的雕像,每个人都会在雕像前停留,摸着小狗的鼻子合影。不过游客可能不会知道的是,小狗Bobby的鼻子不是故意露出了铜色,而正是被日复一日的游客给摸掉了漆,市政府每隔三个月都要给小狗重新刷刷鼻子。
游客不知道的可能还有,若是在王子街抬头朝老城方向看,会比在卡尔顿山上更直接的感受到爱丁堡是一个「立体城市」。因为伫立于死火山的城堡牵引了一城的高度,所有建筑似乎都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你。同时,在这里爱丁堡由尖顶建筑和城堡组成的独特的天际线更加清晰,此刻老城所有的建筑似乎被压缩成了一副平面画卷。
还有斯科特纪念塔和威弗利火车站的名字也藏着名头,为了纪念作家斯科特,苏格兰人在王子街建了巨大的纪念塔,还不满足,把火车站也以他的小说主人公来命名。火车站过道里的广告牌写
「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小说主人公名字命名的火车站。」
无不透露着他们对于这个「创意」的自豪。在我眼里,总觉得这是无比浪漫的表达。
我们总爱把爱丁堡比喻沉稳的老者,毕竟中世纪的砖色是城市的主色调,而这里的阴天更是多过了艳阳。而八月的艺术节则让这座城市变得可以发疯可以喧腾。
全世界的艺术团体都聚集到这里来,皇家一英里成了五步一停的露天舞台,从头走到尾,手上会被塞满传单,所有剧院都从早到晚排着各色演出,夜间的酒馆也有他们的独门秀场。
我在一天里从早赶场到晚的看秀,夜里十一点从皇家一英里走回家,
街头仍有人向我递宣传单,「如果你不累的话,还可以去某某地方看表演。」
沿街酒馆里传来演唱声,我看到里面的人正微醺着举杯。而其他像我一样看秀归来的人们亦兴致正浓地玩笑打闹着,这恐怕是我第一次不觉得在深夜的爱丁堡街头和朋友一起喧哗和唱歌是不得体的。
「你待个一年试试?」
作为旅游城市的爱丁堡有这么多面,难怪总有朋友来了爱丁堡之后和我说,「我觉得爱丁堡好棒呀」。但事实上,我通常不会用满腔的赞美之词来附和,我最经常的回答是「你在这里待两三天固然好,你待个一年试试?」
这确实是我很多时候的心里话,这里的冬天湿冷又漫长,还伴随着侵袭城市每一个缝隙的大风。我数不清这里的大风折坏了我多少把雨伞,以致我终于学着像当地人一样拉紧冲锋衣扣好帽子冲进大风大雨里回家。
若不是八月的艺术节,我觉得这个城市似乎就是日复一日的定格镜头。这儿有多小呢?不去机场的话,我用不上公共交通工具,小到每一条路都认得。每日沿着小山坡上上下下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顺便去超市拎一袋菜,在排气系统不给力的厨房里升起阵阵油烟。在这里「熬」了一年,一点点明白小城生活的意义。
「我以前是一个特别容易紧张的人,任何事情恨不得都提前规划好,也担心自己落后于人。但来了这里之后,首先发现这里生活节奏很慢,其次大家似乎除了学习就是一起开心玩儿,一副没什么竞争意识的样子。这一年里,我变‘懒’了很多,不是不上进了,而是变得不那么慌张。」
和Z吃散伙饭的时候她如是说,这也是我的想法。
这一年,看着国内的朋友在工作中晋升和跳槽,而我却日复一日的啃着似乎看不到短期效益的书,或是闭门修炼厨艺。在此之前,我无法想象我会过着这样一种闲适又安静的生活节奏。
在这里,各个朋友都住在步行五分钟可达的地方,午睡醒来可能会接到电话让你去她/他家吃饭,自己兴起煮了一锅汤能在群里吆喝着叫人来一起分享。相比大城市的「Alone Together」,相聚和陪伴是这里的常态,每一个节日都被我们很认真的庆祝。
在晴天里去学校后边的大草坪野炊烧烤,更有甚者,跑到海边的潮汐岛支帐篷过夜,退潮时上岛,再到隔天退潮时回来。
这里的冬天漫长还伴着雨雪,若在大城市,雪夜里人们依然在赶路和奔忙。而在这里,我常常一边洗着碗一边看厨房窗外雪花或是雨点落下,暖色的路灯打亮它们,看似是动态的落英缤纷,但眼前它们除了均匀飘落外便是一派静谧,我不禁觉得时间都因此凝固。
「生活之美是日复一日却乐此不疲」,我不敢说二十多岁花大把心思体会「生活之美」是不是好事,但我知道至少体验过是一件好事。我看到生活除了永动机之外也可以有另一种频率,就像爱丁堡宣传视频里一位采访者所说,
「It’s a city that allows you to look at your own life very privately」。
这一年的生活起码给了我一种底气,即便是缓慢的成长和进步,也不必太慌张。
「谢谢你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好看的拐角」
在爱丁堡行走,若是留心低头会在一些拐角的地板上看到一个画着照相机的圆形小标志,在North Bridge,在Cow Gate都可以找到。这是在提醒你,这个拐角适合拍照片。
爱丁堡这个不大的城却是苏格兰的首府,她完整保留了曾经的街景和风貌,并用三五步就能遇见的雕塑定格了历史上的群星闪耀。正是这些拐角,让爱丁堡得以称为爱丁堡。
英国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地方,你常常觉得每个城市里的每条街都是固定品牌的排列组合,因此难免因为同质化太高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少了一点当地的特色。诚然,爱丁堡也不能免俗,王子街上Topshop,Clarks等时尚品牌林立。
但是这是爱丁堡呀,从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到J.K.罗琳,城里的建筑低调的诉说着故事,是一首需要你去用心挖掘的藏头诗。更别提每日萦绕在城里的苏格兰大风笛声,我才知道原来「友谊天长地久」是苏格兰的传统民歌。我们开玩笑说风笛太过悠扬是洗脑利器。但谁都无法否认在八月的军乐节表演中听到大风笛声响起,听到「Scotland, The Brave」时,每个人心里都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而感到骄傲爆棚。
我曾在阿姆斯特丹游玩时听到广场远处传来风笛声,循着声音走了两条街想去看眼街头艺人。
被朋友问到「为什么在阿姆斯特丹还特意跑去看呀,难道你在爱丁堡还听得不够多吗?」,我才意识到在苏格兰的生活,让我的生命从此多了一种背景音。
我愿意称她为充满了拐角的城市,若我是游客,我觉得她每一步都是别样的风景;
若我在这里生活,我感激她启发我原先只知按照既定路线行走的人生有了一点转折的契机。
勒内·夏多布里昂在《意大利之旅》中说,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的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去。」
于我,很荣幸爱丁堡成了组成我所拖带的世界的一部分。
我带着她回到原来的世界里去,
希望有一天能带着更丰富的世界再回去见她。
See ya.
图文:佳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