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第一辑(601)晋文霸业(一)两个宦官带来的宣传风暴

相逢一笑泯恩仇


晋文公重耳在处理国内反对派和摇摆派的问题上,采取了与晋惠公夷吾不同的手段。吕甥和郤芮作为惠公党羽,与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如此,他也并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借秦国的手将二人除掉。为了拉拢摇摆不定的贵族,重耳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对他们进行封赏,以获得他们的支持。而实施这种策略的灵感,在很大程度上竟然是来源于两个宦官。

其中一个就是寺人披。寺人披又叫伯楚,勃鞮。寺人披是晋国宫中的宦官,与重耳有着很深的仇怨,他曾先后两次刺杀重耳。

先是申生自杀,重耳退守蒲城之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前去讨伐重耳,命他一天到达。结果他星夜兼程赶到蒲城,比预定时间早了半天。就是这半天的时间差,让重耳毫无防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狼狈出逃。

第二次是在晋惠公韩之战失利之后,为了彻底铲除重耳的威胁,晋惠公又派寺人披到狄国去刺杀重耳。晋与狄相距较远,因此晋惠公给了他三天的时间,但他第二天就到了。当时重耳正在跟狄国国君在渭水边田猎,冷不丁地又被他打的仓皇出逃。

寺人披对于国君的命令丝毫不敢懈怠,国君给定的期限,他只会提前而不会延后,可见其也算是一个尽忠职守的人。有了这两次的追杀经历之后,重耳一听到寺人披的名字就不住地起鸡皮疙瘩。可偏偏重耳刚回国,这寺人披就又找上门来了。重耳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开了窗户要跑,可前脚刚踩上窗户,就想到好像哪里不对,我不是已经做了国君了吗,还跑什么跑?于是赶紧把脚收了回来,派人出去训斥寺人披,把之前的那些个事儿都数落了一遍。

末了还问了一句:“寡人跟你有什么仇什么怨你非要跟寡人过不去?我知道你是奉了君命的,可是你就不能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吗?那么急急慌慌的要干嘛?在蒲城被你砍断袖子的那件衣服还在寡人枕头边上放着呢,趁寡人现在还没翻脸,你有多远就滚多远吧!”

寺人披听了之后也不走,而是对出来传话的人说道:“唉!臣还以为国君有了多年流亡之苦之后,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了。就目前我看到的情况……恐怕您不久之后就得再次流亡了。”说完就准备要走,那人一听这话里有话啊,别介,您赶紧回来先把话说完再走!

寺人披让人这么一拉,就顺势说道:“自古以来,臣子对待国君的命令那都是应该说一不二的。只要国君所想要除掉的人,臣下绝对要尽力而为。无论是蒲人、狄人,还是当时身处蒲城、狄国的国君您,跟我这阉人能有什么仇什么怨,无非是在位国君的隐忧罢了,我所效忠的只有君命。您现在即位了,您就是我的国君,您难道就没有避居在蒲城、狄国的敌人了吗?齐桓公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计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旧事,任用管仲辅佐自己,最终才能成就霸业的。如果国君还计较这些事,那都不用劳烦您动口,臣下自己会走的。只不过,也许离开的,可能就不只是臣下这样的一个阉人了,请君三思。”

仆人把话带给了重耳,重耳听出了其中的意思,突然间便顿悟了。国人都知道国君和寺人披之间的恩怨,如果能够不计前嫌,留用寺人披,对于很多摇摆之中的贵族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定心丸。这个做法就和刘邦将自己最痛恨的雍齿封侯一样,对于安定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内的很多贵族,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重耳,甚至做出了很多对他不利的举动,这些人都害怕新君会找自己清算过去的旧账,因此才摇摆不定。如今新君做出这样的举动,连一个数次置自己于死地的人都能宽恕,既往不咎,那还有什么样的过往是不可饶恕的?

晋国史话·第一辑(601)晋文霸业(一)两个宦官带来的宣传风暴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策略问题


有了总体的方略之后,具体如何执行还是一个问题。这个时候第二名宦官,竖头须就登场献策了。竖头须在重耳流亡时起到了非常坏的作用,他本来是负责管理重耳随身财物的侍从,结果在重耳最狼狈的时候卷了行礼逃回了国内,没有了盘缠的重耳一路乞讨才到了齐国,因此对其也是恨之入骨。

竖头须看到重耳宽恕了寺人披,就心想我也去试试。重耳知道后又忍不住,就因为你,我他妈差点饿死在流亡路上你知道吗?我回国了你就这么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好意思吗?于是他就让人出去回绝寺人貂,说寡人正洗头准备睡觉呢,没空见你。

竖头须既然敢来闯宫,就自然也是成竹在胸的,哪儿能这么着就给撵出来啊?他阴阳怪气地说道:“洗头的时候人心就倒过来了,心倒过来意见也就反了,难怪您不肯见我。”

重耳一听呦呵,现在这做宦官的都越来越有文化了啊!那你说说都怎么回事吧?竖头须就说了,“当年啊,咱们被寺人披追杀走散了,我左右都找不着您,所以就带着您的财物回国了。但是我可不是图享受的,您在外面吃苦受累,我哪儿忍心啊?所以上下打点,就指望着让前任国君同意您早早回国,没想到他不肯啊!您也知道惠公他不讲仁义,臣下把钱都花了了,也没个结果,真是没脸见国君您哪!”

重耳一旁听着心想你就吹吧,看你能吹出什么花样来。竖头须也不说了,而是换了个话题,“臣下知道说什么您也不会相信,因此也不是来为自己辩解的。我是觉得吧,跟随您流亡鞍前马后伺候您的那些人固然是有功之臣要加以封赏,但是留在国内没有跟随您的也不能一概而论啊!他们留在国内守护社稷不也都是您的内主吗?您要非治我的罪,我也没话可说,但是很多居守之人也会因此而感到害怕的啊!”

重耳顿时乐了,一个寺人披,一个竖头须,两个宦官前来觐见,留的尾巴都是一样的——什么我不是为我自己,我就怕您治我的的罪其他人会害怕会逃跑——全是一个套路,而且好像还没办法反驳的样子。

安抚国内贵族


两个人都指出了安抚居守在国内贵族的重要性,而且竖头须还更进一步,点出了安抚国内贵族的方法,那就是要表彰他们在国内的镇守之功——尽管他们镇守国家的本来目的并不是为自己。晋文公重耳就以此为契机,在表彰追随自己流亡的所谓五贤士之外,还有意地拔高了国内贵族对自己的功劳。

正当许多贵族都在狐疑之中举棋不定时,晋文公突然宣称栾氏、狐氏、郤氏、先氏这些望族在自己流亡期间对自己多有照应,因此都是自己的内主。许多人还都在诧异,内主?我可什么都没干啊?国君这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啊?晋文公闪动着他那迷人的重瞳,温柔地说道:“我知道你对我好,只是不肯说出来而已。你的好,我都在心里记着呢!”

晋文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美化自己的心腹,也美化宣扬其他贵族的功劳,把所有贵族一下子团结到了自己的旗下。跟随自己流亡的功臣,要赏,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没有追随自己的,也不会因为亲疏远近而排挤或嫌弃。

同时他还很注重平衡新旧势力之间的关系,当时的晋国有很多与介子推观念相近的人,他们依旧执念于周礼中亲亲贵贵的观念,这些人在晋国国内还有很强大的势力。在任命官员的时候,重耳还要以亲亲贵贵作为总体原则。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姬姓公族,如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十一个公族寔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在掌管近官的这十一个公族中,权势最强的要数郤氏,其次是狐氏、栾氏、先氏。

惠公时期,因为郤芮担任晋惠公夷吾的老师和谋臣,在许多重要关头为惠公出谋划策,郤氏家族得以发展壮大。除了郤芮之外,郤称也在惠公时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晋文公归国时,虽然借秦国之手杀掉了郤芮,但是郤芮多年经营的成果使得郤氏家族的实力不可小觑,因此在晋文公作三军的时候,担任中军将佐就是郤毂、郤溱两兄弟。

狐氏第一代掌门人是狐突,也就是重耳的外公,狐季姬的父亲,在晋献公时期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的长子狐毛很受惠公的器重,使得狐氏的势力在惠公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即便是惠公死后,怀公杀掉了狐突,可还是得仰仗狐毛带兵前去抵御重耳和他的弟弟狐偃,可见狐氏此时的实力之强。再加上狐突的次子狐偃随从重耳流亡多年,权势自然更加炙手可热了。晋文公作三军时,就以狐毛、狐偃作为上军将佐,地位仅次于郤氏。

栾氏是西周时晋国君主晋靖侯的后裔,第一代掌门人栾宾是晋靖侯的庶孙,曲沃桓叔受封曲沃时担任桓叔的老师。第二代掌门人栾成则跑到了他们的对家,成了晋哀侯的拥趸,最终为保护晋哀侯而死。其后在献公、惠公时期没有多少记载,但仍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晋文公为了拉拢公族,以栾枝作为下军统帅。

先氏在献公时期有先友在太子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时担任太子车右,先丹木担任下军统帅耿直的车右,已经在晋国公族序列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到晋文公归国之前,因为先轸主张对秦强硬,因此怀公派先轸和狐毛帅兵拒敌。

也就是说,晋文公归国之后他所宣称为内主的郤、狐、栾、先等氏族,实际上并不是对他有多忠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还有抵触情绪。只是实力比较强盛,晋文公迫于他们的压力,不得不与守旧贵族进行妥协。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一些公族也得到了重用。

比如荀氏,在晋献公时期有荀息,也即是原氏黯,为晋献公提出了假道伐虢之计,后来更成了献公的托孤之臣。后来荀息因为保护奚齐、卓子而死,荀氏出现中衰迹象。晋文公让荀林父担任国君御戎,建立步兵时,又让他担任了中行将。

胥氏家族的胥臣,一直追随重耳,因此担任国君老师。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公族,如籍氏负责掌管典籍,董氏负责与史料、卜祝有关的业务,都依旧各守本职。箕氏的箕郑父在文公后期也担任了重要职位。最后三家分晋的韩氏,此时却是实力最弱的,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秦晋交战的主战场在韩地,使得封地生产遭到破坏。韩氏家族在这一时期逐渐没落,后来崛起的晋卿韩厥还是在赵氏的抚养之下才逐渐复兴的。

在安排好公室望族之后,到这个时候才轮的上对他的功臣论功行赏。而这个过程,依然是要先封赏姬姓贵族,这些贵族虽然亲缘关系较远,但是与周王晋侯同宗,在封赏时具有优先权。这其中就包括魏氏。

晋国史话·第一辑(601)晋文霸业(一)两个宦官带来的宣传风暴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魏氏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国在西周时期灭亡,其子孙流落各国。到晋献公时期,毕万到晋国为官,因为伐魏有功,受封魏国故地,毕万也就成了魏氏的始祖。后来魏犨追随重耳流亡有功,因此担任了晋文公的车右。

在把远近亲疏的姬姓贵族都封赏完毕之后,才能轮得到异姓贵族,这其中最为悲催的就是赵衰。赵衰随重耳流亡多年,受尽人间甘苦,其功劳仅次于狐偃,远高于魏犨。但就因为他是嬴姓而不是姬姓,因此晋文公在封赏拔擢姬姓公族的时候只能靠边站。

赵衰自知命苦,也就甘愿配合文公的行动。文公多次想要拔擢赵衰为卿,但都被拒绝了,知道晋文公临终前再次扩军,赵衰才担任了新上军将,在诸卿序列中排名第七。因为赵衰深知公族势力盘根错节,自己一个异姓势力如果贸然领赏很容易遭到排挤。既然赵氏无法与诸多公族抗衡,倒不如退而结网,集聚自己的势力。

同为异性贵族的还有祁姓士氏,其中的士蒍在献公屠灭公族的聚邑之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惠公时期士氏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文公时期也没有得到重用,但其家族实力也不容小觑。

国际宣传


晋文公不仅仅要推崇美化国内的贵族,国外也一样。齐楚秦宋诸国在重耳流亡时或多或少都对其有所礼遇,但其中的利益交换色彩很明显。齐桓公礼遇重耳是出于霸主对诸侯施加恩惠的习惯,宋国也是因为妄图称霸而效仿齐桓。楚国出于拉拢中原诸国的需要,对其也算是很周到。

至于秦国,在这四国之中利益色彩最为明显。秦国因为与重耳就利益交换问题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一再拒绝重耳,造成了重耳的流亡生涯。而后来又因为利益的需要,不得不扶植重耳为晋君,又算是有恩于重耳,因此两国的关系也是爱恨交加。

但是为了宣扬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强调天命所归,晋文公还是把齐楚秦宋这些国家都描绘成了自己的外主。诸侯国之间要说勾心斗角并不鲜见,但若要让四个列强为一个流亡的公子做外主,恐怕夸大美化的成分居多。

至于那些不礼遇自己的国家,则要分开讨论。凡是不礼遇自己的,国君就一定是昏君。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不喜欢自己——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就要强行塑造一些贤臣形象,卫国的宁俞、曹国的僖负羁、郑国的叔詹就都成了他美化的对象。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压倒性的舆论导向:凡是礼遇自己的国君,都是贤明君主,其国家必然壮大;凡是不礼遇自己的,都是昏聩庸主,其国家也必然衰弱。然而这似乎也太强词夺理了,有偷换概念之嫌。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礼遇重耳的国家都强盛,因此他们的君臣都是贤能的,实际上这个因果关系完全反了。齐楚秦宋之所以能够礼遇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国力强盛,有对过往的公子施加恩惠的实力。而那些弱小的国家,根本无法这么做。也就是说,诸侯国君因国力的强盛而成其贤名,以国力弱小而遭致污名。

国力的强盛与否,与国君的勤政与否,国人的贤能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地缘政治。纵观春秋之世,能够指点中原,纵横捭阖的,都是处于边缘的秦、晋、齐、楚等国,他们凭借山川险固,进可逐鹿中原,退可据守险固,来去自如,所受的限制少。能够礼遇重耳的,也都是地处边陲的强国。

而处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如郑、宋、卫等国,不能说他们就不努力,只是由于他们处于中原的十字路口,扩张的空间有限,无法壮大国力。即便是不想进取,也因为无险可守,退无可退。而周遭的诸侯争霸,却往往会以中原作为战场,使得中原国家处处受人掣肘,只能疲于奔命。

但政治就是这样,不需要讲太多的理,太讲理的人比如宋襄公,反而容易被人利用。晋文公采取的这个策略,对于其进取中原是极为有利的。将边陲的强国拉拢到自己的一边,作为自己的后盾。将中原的弱国进行诋毁,从而为自己出兵中原找到道义上的借口,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此一来,国内人心稳定,国际上也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再加上经济军事上的优势,霸业指日可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国史话·第一辑(601)晋文霸业(一)两个宦官带来的宣传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