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式幽默遇上英式拜金(影评) ——评电影《百万英镑》


当美式幽默遇上英式拜金(影评) ——评电影《百万英镑》_第1张图片

    美式的幽默感与辛辣的讽刺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其内涵与意义往往能够使人在捧腹大笑的过程里思考得更多,《百万英镑》便是属于此类电影。

   1953年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老电影《百万英镑》除了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更多的是看到了当时英式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因为电影,我还特地去看了马克吐温的原著的小说。

   虽然字幕与影片的图象都不算得上清晰,但它的剧情确实是喜剧的。虽然没有卓别林的那种默剧所具有的悲伤感,但它所具有的讽刺意味却依然深刻。

   本片根据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英国。一对富豪兄弟用一张面值百万英镑的现钞打赌,看这张钞票究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财富还是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

   美国人亨利因为船在海上触礁沉没,他靠给其他船只做工来抵押船票才到了英国。他身无分文、饥饿难忍,很快,他们找到了亨利,并且愿意把那一张一百万英镑的现钞借给他。若一个月归还之后,他们会为亚当提供一份他想从事的工作。亨利糊里糊涂地接受了。

   当亨利拿着那一个信封去到附近的饭馆,点了两份餐,却因为衣衫褴褛的形象而被服务生误以为没有钱埋单。当他把富豪的信封打开之后,看见那一张现钞之后,眼睛顿时瞪得圆圆的。他把它递给服务生,服务生以为自己眼花,特地找坐在隔壁的人鉴定,因为没有那么多钱可以找给他,就等于亨利的那一顿是免费的。临走时,还附送一句,谢谢绅士的光临。

   从饭馆出来之后,亨利的那一张现钞被风吹走了,为了取回它,他狼狈地跌扑倒在了地上,西装上的口袋破了一个洞。为了改变衣衫褴褛的形象,他走到一家服饰店,想要买一套现成的衣服,中途的待遇与饭馆的对待一样,他们总以为亨利没有钱买衣服,试图打发他从后门走。直到后来,他再次拿出那一张现钞,希望对方找钱给自己,但是,当店铺里的师傅看到这现钞却变脸地说刚刚挑选的衣服做工太粗了,建议他买其他的,还关心地问他有没有住的地方。老板把他介绍到富人的公寓里住下来,在那里,亨利认识了很多上官贵人,上流社会的公爵、夫人等等。

   一夜之间,亨利成为了媒体报纸争相报道的衣着古怪的百万富翁。漂亮的姑娘为了认识他,互相争风呷醋,为此亨利邂逅了英国美丽女子西伯牙,并与其双双坠入爱河。当他回到房间里的时候,他才明白从天堂跌倒地狱的感觉。

   他蓦然醒觉,自己已经债台高筑,于是他想要逃走。当我们以为他的人生跌进谷底的时候,可是事情的转折便开始了,他认识了一个劳埃德,此人以亨利的名义为金矿作为担保,股票开始上涨。许多人也跟着大潮流买了这只股票,他们看中的,是亨利的这块金招牌。公寓的服务员跟亨利开了个玩笑,把那一张百万英镑的现钞藏在了地毯上。很多人对於亨利是否真的是百万富翁而提出了质疑,因为亨利拿不出那一张现钞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所以他的信誉一瞬间跌到了谷底。为此,因为付不起酒店的费用,工作人员试图把他赶出酒店,只能把他的衣服等东西一起搬走,因为这件事的发生,让股票开始大跌,许多入股的人们都指责亨利在坑骗他们。

   亨利不断地替自己解释,他希望别人能够接受他的解释。最终那个捉弄他的服务员把那一张藏在地毯的钞票拿出来,并且大声地高呼找到了。一个月到期之后,富豪回来,亨利把那一张现钞还给了他们。故事,到此结束。

   这是一个看似很荒诞很不合常理的故事,但马克吐温把它表现得非常的幽默。而且在这部电影里,幽默感充斥着每一个镜头,例如当初亨利在下水道的地上看见一个梨子,想要捡起来吃下去的时候,旁边的人在不断地路过。从饭馆里出来,那一张钞票被风飞走的那一刻,他为了取回它,不禁把衣服弄破了,甚至还跌倒在路上。

   这些幽默感,体现在亨利的身上是如此的恰如其分,那一张一百万英镑在此时此刻对於他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也许,他也不会想到,这一张英镑会让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奇遇。下饭馆不用钱,去买衣服也经历了从冷眼到热情招待的转变。

   从最初的“古怪穿着”的百万富翁到“被人指责”的骗子,如此的转变,其实从层面上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亨利身上拥有的那一张现钞,如果没有那一张现钞,亨利的身价肯定大跌。而且,他们会把他看成是乞丐般的流浪汉。

   电影里通过镜头里的影像,透过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虚构的故事、荒诞的情节,试图挖掘更深刻的意义——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有钱就得到所谓的上官达人的尊重,没钱就遭遇到白眼。有句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就万万不能。”而《百万英镑》这部电影就能够鲜明地体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马克吐温透过强烈的幽默与辛辣讽刺作为结合体,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乃至人们的丑恶的一面。透过塑造亨利亚当这个穷小子的形象,讽刺了当时英国的拜金主义思想,从本质上揭示了金钱对於人们的思维与心灵上的扭曲。我们或许会惊叹于马克吐温对於金钱社会的洞察如此深刻“一切向钱看”也会反思金钱对於整个社会所存在的意义。

   电影最可贵的地方是,透过影像与时间的展示来表达更多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影片中没有出现两个富豪为了打赌而让亨利去试验这张现钞是否有用的话,可能就不会衍生出亨利可以透过这张现钞来赊账的生活细节。讽刺在电影的镜头里随处可见,例如他跌倒的时候,走过的一名英国妇人就说了一句:“这人真滑稽,规矩点。”试想一下,在像亨利在当时贫困潦倒的环境下,不过希望的是通过一份工作来攒钱,以此在英国立足。当他走到救助站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他有没有东西可以用来抵押的,他回答没有,因此,他没有得到了想要的工作机会。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其实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是共通的,尽管电影通过荒诞与虚构的人物情节来鞭挞了金钱带来的罪恶感,以此表达出金钱除了扭曲人物的心理与对他人的看法之外,对於金钱的定义到底该如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古巨基早些年有一首歌叫《钱钱钱钱》。填词的林夕曾经表示过,这首歌他想表达的是钱会令人成为它的奴隶。而贫富悬殊的环境底下,金钱是否万恶之本源,似乎不是在这里考究的地方。曾赞颂过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到底“有钱”是一个如何的具体概念,是买到你想要的东西,满足你的欲望,还是说你的钱可以使你得到精神上更大的富足?

   其实,我们不该虚伪到拼命地数落钱财的不好,前提条件是:你要取财有道,这个道理,是应该要好好地思索的。道,它所建立的环境要与你的工作能力挂钩,至少,所谓的报酬能够让你不要挨穷饿,赚得每天的温饱,其余的再另当别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物质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生活环境总是能促使更多的产业得以发展起来。对於金钱的概念,应该要建立在一个正确的认知之上,尽管不同的社会制度往往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观,且在不同的价值观上,直接或是间接影响每一个人对於金钱的概念。

   电影浓缩了很多小说里面的内容,除了讽刺与幽默之外,观众似乎还能够透过电影看到当时英国社会的某些生活环境。贫富悬殊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对於金钱的高度渴求,亨利当初想要通过工作来赚钱,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富豪们没有出现,在如此拜金的社会下,他能否找到工作呢?答案显然易见,自然是不能的。因为他没有可以抵押的东西,虽然抵押涉及的是一个人的信誉问题,但所谓的救助站看到的是亨利没有可抵押的东西,所以便拒绝帮助他。

   最讽刺的是,当他换了一套新衣服去到大使馆的时候,他表示曾经于一个礼拜前来过,对方问他为何没有人告诉自己。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除了靠金钱去衡量人之外,还要看他身上的衣着相貌。所谓的衣冠不整,也许是形容如此的人,但相反的,既然是救助站,为何要看他是否衣衫不整呢?外貌和衣着虽然能够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若是他真的有困难而前往救助的话,为何要对他的衣着产生一定的偏见?

   也许,亨利在经过这次奇遇之后,他收获的是与金钱之外的东西。至少,他明白到了“钱不是万能,没有钱就万万不能”的道理。对於社会随波逐浪乃至人生路上的各种贪嗔痴,都应该要有个“度”这个“度”是一把尺,要用它来量度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欲望,越过了,就应该控制住,而不是让它不断地膨胀发酵。

   《百万英镑》通过美国人在英国的经历来讽刺拜金主义之下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对於金钱的无止境的渴求,一切往钱看,有钱就能融入上流社会,没钱别人就把你当成乞丐来看。钱财乃身外物,虽然李白有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流传于世间,细嚼之下再去细细地体味,便是“必须靠双手作为摇钱树”才能立足于世间。

   尽管在如此社会之下,钱的确能生钱,但要看清前提条件到底满足于现状与否,若是自身的条件不足以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的话,最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获取金钱,取财需要有正确的道,才谓之道。若是道都行差踏错的话,再好的财亦是旁门左道的。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世界是一个不断前行的巨轮,我们都应该靠自己的劳动而去赚钱正当的金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即使再卑微,自尊与自信作为人的一种重要品质是不能丢的,即使是穷人也是有风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美式幽默遇上英式拜金(影评) ——评电影《百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