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服药 门道不少

择时服药 门道不少_第1张图片


按照《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中提出的中医时辰药理学理论,坚持择时服药,就能顺应时令变化,符合机体对阴阳需求的时间性,可以借助机体气机升降之势,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预防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疗效,增加某些疑难病症的治愈几率和途径。




依四时节律立法用药


即“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立法遣药亦应有所不同。首先,做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在春夏一般不用热药,在秋冬一般不用寒药,非用不可时,也应配伍反佐药或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冷服等办法;其次,应根据四季气机升降浮沉节律,遵循“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补”的原则;第三,要运用五脏主季节律确定治则,如春月宜疏肝养脾,夏月宜抑火固金,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宜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既不伐天和,又防其太过;第四,要掌握时药与时禁的要求,既要根据四季的不同,配伍时令性药物,以适应四季气候特点,又要了解在四季不同的气候中所忌讳配伍的某些药物,如“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等。就是在使用同一方药时,亦应随时令而加减。


以月节律立法用药


人体的月节律可分为内源性节律和外源性节律两种。首先,应按内源性节律分阶段论治用药,如把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个阶段,行经期多以泻心、化瘀为主,经后期多以补肾扶正为主,经间期以健脾祛湿为主,经前以疏肝理气为主。第二,是按外源性节律,即周期性变化与月亮盈亏选方用药。如有人在妇科病的调治中提出:“上弦调经,温养补益为主;月望逐瘀,理气通消是法;下弦安胎,固摄安保为重;朔时止带,除湿健脾补肾”。


择时服药 门道不少_第2张图片


根据昼夜节律择时服药


是考虑到一天中服药的最佳时刻,如《东医宝鉴》以吐法截疟,所载截疟常山饮、截疟七宝饮、截疟饮之、人参截疟饮等方,尽管其适应证有所不同,但均强调辰已午前用药取吐。

解表发汗药多宜午前服用


如李梴《医学入门》中所载伤寒论发汗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葛根解肌汤等,在总论其服药时间时,俱提出:“宜午时前发汗,午后阴分不宜。不但汗药如此,大凡走表透邪药皆如此”。因此时运用解表药或走表透邪药,可顺应阳气升浮状态,有助药力和疾病的转机向愈。

泻下药多宜午后晚间服用


《伤寒论》第198条说:“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张子和所创的导水丸、禹功散、通经散、神佑丸等下剂,方后均注明“临卧服”。因午时一阴生,气机开始沉降,此时服用下药,可顺气机的向下趋势而达用药目的。

益气补阳药宜上午或清晨服


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三书中,针对脾阳下陷的各种病证,制定了补中益气汤、参术调中汤等益气升阳方剂,并都强调应清晨或午前服之,认为此时用药,“药必神效”。


择时服药 门道不少_第3张图片


滋阴养血药宜夜间服


滋阴养血药,包括以滋阴养血为基础的安神、降火、敛阳等药,多宜在夜间服用。其理在于取阴旺之时,阴药易于发挥效应。

祛水湿药清晨服


如治疗水肿脚气的鸡鸣散,其服药时间在五更;龚廷贤所创的通阳行水、消面肿的沉香快脾丸,亦提出在五更时用葱白或陈皮、桑皮煎汤送服。

安神药宜睡前服


提出此见解的首推许叔微,他所创的镇心安神剂“辰砂远志丸、珍珠母丸,均注明应临卧时服。后世医家对安神药的使用多遵此说。近代有人对此服法进行临床观察,亦证实安神药入夜服具有实际意义。

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煎服,如疟疾、五更咳、湿温病等,主要取病势未张时,截除邪路,使药效发挥更佳。



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刘绍贵

编辑/杨颖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

你可能感兴趣的:(择时服药 门道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