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时代读后感

《魔术师时代》花了一周时间一口气看完,就像开篇引用歌德的那句话“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这本书讲述了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卡西尔,本雅明在1919-1929年期间他们最主要的作品诞生在怎样的生活背景下。那个年代,即使像他们这样的学者也为生活苦恼,甚至吃不上饭,维特根斯坦是富二代(而且不是一般的富有),不过他自己放弃了家产,来到乡村当教师甘愿受苦,而卡西尔是标准的学院派,上流子弟,基本没有经济困难,但海德格尔和本雅明就比较窘迫了,尤其是本雅明,浪荡的个性让他经济拮据,学术上又一直得不到认可,后来自杀,挺悲剧的。问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思考哲学问题?估计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吧。书中也介绍了在当时生活背景下,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哲学是有治疗作用的,在这点上比起鸡汤文,深刻和高雅太多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就在告诉人们如何正确的看待世界,即什么是可以有意义言说的,什么不能,哲学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概念上的模糊不清晰造成的,所以把语言问题解决了,哲学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卡西尔和本雅明我没有了解过,从书中大概知道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认为人类克服自己有限性获得自由的唯一手段是将自己的经历表现为符号的形式(如艺术,建筑等等)“人类能够创造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类无限性的印记”。本雅明由于没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所以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批评家,翻译家,记者的角色出现,本雅明认为语言是具有专断性或任意性,像我们从小父母就指着某个物品说这是桌子,这是椅子,这是什么什么,将我们周围的一切命名好了,这样的命名真的就是所指之物的实质么?被定义为“桌子”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被用来做其他?这样的命名就是一种决定论,要摆脱这种决定论,作为观察者就需要“从一个视角换成另外一个视角”,认识到我们不可能看到本质,仅有显现。最后是海德格尔,伟大的海老师,之前看过张志伟简短介绍了《存在与时间》的内容,我感觉被击中了,因为我感觉自己今年年初的经历,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畏”的经历,那4个多月我过得太难受了,对于“存在”我从未有如此深刻的感受,那个时候我确信自己看到了“深渊”。“向死而生”这四个字即使不了解哲学的人也耳熟能详,但这背后的意义却不是每个人能真正体会到的,那些处在抑郁中的人,也许可以读读海德格尔的相关书籍,明白作为“此在”的意义,面向未来,面向那无限的可能性之中。最后我对于伦理学也有了新认识,伦理学中充满了太多的专断,价值判断,善,美,恶等等,对比反思一下儒学伦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魔术师时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