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间洪流掩盖——凡尔赛宫廷日常

被时间洪流掩盖——凡尔赛宫廷日常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

18世纪,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廷里面,有一个特别忙的男人,叫诺瓦耶伯爵,他当时的职位是城市和宫殿的总管,有点类似于我们古代皇帝身边的得力太监(大内总管),都是负责管理一些鸡毛碎皮的一些琐事。

诺瓦耶伯爵估计也没有想到,当他的老板路易十四,决定把一个小小的城堡改建成凡尔赛皇宫后,会带来这么多麻烦。

比如,人多了,房子少了,这是他每天都需要操心的事情。法国人不像当时的中国人一样,可以睡通铺,而是必须一人一个小房间,确保有自己的个人隐私。他们是宁愿房间里窄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小床,也不愿意弄个上下铺,大伙一起过上同居的日子。

所以,不管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子弟,还是默默无闻的侍从奴仆,都无时无刻在向他发出对房子的急迫需求。

而这些真实有趣,又饱含辛酸的日常生活,都在这本《大门背后》里面,用着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我们一一呈现那些场景。

(2)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里奇·牛顿(William Ritchey Newton)是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也是对凡尔赛宫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光是他发布的有关凡尔赛宫的书籍就有好几本,比如最早的一部作品,是《国王的地盘——凡尔赛宫的法国朝廷,1682-1789年》,还有《小宫廷:18世纪凡尔赛宫的侍奉工作和侍从》,《凡尔赛的花园:光辉和惨淡,从路易十四到大革命》,以及《生活在凡尔赛:宫墙之内的日常生活》。

而如今这本《大门背后》,又是一本关于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研究,作者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洗衣七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在权利色彩的掩盖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日常。

比如,如今占地111万平方米的凡尔赛宫,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有1300多间房。而据书中记载,18世纪之前,除了专门服务国王和王后及其他王室家族的御膳房,整座宫殿只有一间厨房。虽然后来也有扩建了几个厨房,或者私下搭建的厨房,但是很多人都吃不到一口热饭菜,或者说连食物都没有,需要到宫外购买。

当时宫外还有一种摊贩,卖的是宫廷剩菜,就是国王餐桌上的最后一点剩菜残留。不过是冷的,买回去需要自己加热下。这种剩菜价格低廉,但是品质极差。因为是剩菜,人们会再次加工进行处理,比如加一些更重的调味料来掩盖食物的变质,虽然味道有待商榷,但在当时,这种食品也是供不应求。

(3)

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皇宫里,普通人挤在一张狭窄的小床里,没有窗户,房间也是昏暗的,连一根蜡烛都舍不得随便点燃,因为蜡烛在当时也是一种形同货币的方式在流通着。

当时的蜡烛有两种,一种是白蜡烛,主要是供餐桌和卧室里面使用;另外一种是黄蜡烛,品质低一点,但是燃烧得比白蜡烛快,蜡油也容易四处流淌。

根据书中提到的内容,当时国王寝室的6名侍从每人每年都可以收获1000里弗尔,而这些都是来自国王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贡比涅寝宫燃烧所剩下的蜡烛。据了解,当时城里一个普通非技术工人一天的工资约是1里弗尔,也就是说,这些侍从一年光是蜡烛的收入,就比普通人多3倍。

占据高位,或者说接近国王的人,都能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获取一些额外的利益。比如,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王后,寝宫每年的蜡烛开销达到200000里弗尔,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用完的蜡烛都成了王后寝宫两位首席女侍从的“额外收入”。

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到处可以看到,阶级等级观点充斥在每个角落,人人都想着往上爬,只要能更加贴近国王或者其他王室成员,就能以此来保证自己在衣食住行上的富余和便捷,以及能充分享受到地位上的优越生活。

(4)

凡尔赛宫的前身,仅仅是以前路易十三命人修建的几座简朴的房子,是路易十四继承后,才慢慢修葺并且扩建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建造,成为了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

在当时所有人的眼中,它代表着阶级等级,代表着权利和地位。能住在里面的人,不管是王公贵族,或者是侍从奴仆,都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因为这代表着他们比常人更为接近王权中心。

但是,随着国王的更替,王朝也渐渐落败,凡尔赛宫廷的权利象征渐渐削减。人们不再以住在宫殿里为荣,甚至开始远离所谓的权力中心,喜欢上了当时的潮流中心——巴黎。不过,生活依旧在继续,人们依旧为着自身的衣食住行而烦恼。这些掩盖在历史河流下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一种不同的面貌,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大门背后》通过描述叙写18世纪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揭露了繁华背后,阶级等级观念充斥的法国宫廷,从盛兴到衰落的变迁史。见微知著,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值得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时间洪流掩盖——凡尔赛宫廷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