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为答谢日本放送协会( NHK )《纪实 72 小时》的新老观众,现有 13 集中国版“ 72 小时”低调上架了!
确认过海报,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总导演“陈晓卿”团队的人
原版《纪实 72 小时》(日文:ドキュメント 72 时间)是日本放送协会( NHK )制作出品的一档纪实节目,于 2016 年 10 月首播。
《纪实 72 小时》每集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点连续 72 个小时进行拍摄,在事件发生地对镜头前的人物进行访问,让被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内心历程。
字幕来源:诸神字幕组。以下同
该节目连续十年在 NHK 被评为观众满意度第一,在豆瓣也有着平均 8 分起跳的好口碑。但它并不因此超长难嗑——
在这里,你可以半!小!时!看完一部高分纪录片。
NHK 版《纪实 72 小时》系列又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碎片时间了
除了观看时间友好外,NHK 版《纪实 72 小时》的取材同样平易近人。没有宏大的历史跨度、没有拗口难懂的探测数据,一切如此庸常又熟悉。
一家通宵营业的小店、伫立在暴风雪中的自动售货机……
它关心粮食和蔬菜。
也有一个故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它不设隐藏镜头,不刻意回避摄制组,画面的晃动还原出生活真实的毛边,带着人的体温。
比电视剧更真实,比漫画更治愈。
NHK 《纪实 72 小时》的亲民之处,便是着眼于不起眼的小事、朴实的视角,营造出没有距离的沉浸感。人们经过这里,但这里并不是他们的起点,也不是他们的归处。
在《地下偶像的青春》一集中,少女们光鲜亮丽的包装被划开,她们住在拥挤的小房间,收入拮据,吃穿用度无一不经过计算。
日本少女偶像团体 AKB48 走红后,以团队形式开展歌舞表演吸引粉丝的少女团体不断登场,然而聚光灯下终是少数,鲜为人知的是隐藏在地下的、成名之前的挣扎与痛苦。
因为是喜欢的工作,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口可以被舞台的光救赎,女孩们选择以偶像为职业,以“在演艺界正式出道为目标”,亲自分发公演传单、没日没夜的练习公演……
而这些小偶像的粉丝,因为自己是没有梦想的人,“所以看着她们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模样,也像要竭尽全力为她们声援,她们的成功就如同我们的成功,我们从中得到满足。”
这样的“认可”,成为女孩坚持的动力。让她们即使在大型企划社的选拔中落选,即使要直面随时会被新人替换的残酷,依然不放弃梦想,交出自己在人生二十代的答卷。
在这个故事中,偶像与粉丝尽力守护着彼此,成为彼此的支撑。
日本偶像文化中,“虽然触手可及但过于接近就会破坏梦想”
理解到这一风险,是构成偶像与粉丝关系的基础
在《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一集中,NHK 将镜头对准纪伊国屋书店。
纪伊国屋书店于 1927 年 1 月 22 日创业,最初只在新宿有一家店。现在日本有 59 处左右的分店,其他国家也有分店。但是,日本真实的图书行业的情况并不如想象得乐观,实体书店每天退货量达到进货量的 3 成,15 年有 8000 家书店倒闭。
因此,作为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的纪伊国屋书店,除了书店以外,还经营艺术表演活动,有音乐厅、剧场等,以此维持平稳的营业业绩。
来纪伊国屋书店挑选心仪图书的的顾客个性各有不同。
有不读书,以买书为乐的可爱爷爷。
有每天一大早到书店打卡的常客。
他们来来往往,寻找知识,寻找能改变自己的那一册书究竟在何处。
用栏目组自己的话说,他们将镜头对准的便是“所谓的世人”,坚持记录的,即是日本社会的人间百态。
人々が行き交う街角で、3日間。
三天里,在人来人的街头。
同じ時代にたまたま居あわせた私たち。
在同个时代,恰好在这里的我们,
みんな、どんな事情を抱え、どこへ行く?
发生了什么,要去何方?
镜头里每一位讲述人,他们和他们的一个个故事,初看来像家人、像爱人、 又像朋友。然而慢慢又品味出眼泪的热与苦涩——原来每一个神色匆匆的路人,是自己,是每一个你——
大学毕业,一直依靠着父母生活费,因不知道自己合适什么样的工作而犹豫不决、陷入低谷的人,是你。
不敢对自己抱有预期,怀疑自己的价值,抱着忐忑的心情投递 20 份简历,等待一个 offer 的,是你。
即使入职,依然不了解这份工作是否合适,却工作了好几年的人,是你。
甚至用生命打拼,通宵工作后在小饭馆等餐时,终于支撑不住睡着的人,也是你。
这样的你,在一天天度过的日子里,重复着通勤的地铁、午休的桌面。重复着深夜的回家路、卫生间的隔板……偶尔有个声音在心里说,真寂寞啊,好辛苦,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这样想着的时候,忽然就与 NHK 《纪实 72 小时》里的某位陌生人四目相对,忽然觉得鼻酸,觉得感恩,心却平静下来。
就这样,我不断地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地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青山七惠 《一个人的好天气》
这便是《纪实 72 小时》这档节目的制作初衷:
原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如此多和我一样的人,原来每时每刻,令人动容的事情微小地发生着。
原来我并非孤身一人。
到了年纪,这样的念头,一天也就几十次吧
这个月,中国版《纪实 72 小时》来了。
在自然和美食纪录片之后,国产纪录片将目光转向当下的现实社会,希望能够沉淀社会场景,制作当下中国的影像标本。
节目在看似平凡的地方观察和采访,但是却能展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戏剧一幕。希望能够在陌生的城市,发现熟悉的角落,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体会他人。
划重点: IP 版权,这回有的!
近年来,模仿日韩媒体创意的无良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NHK 出售版权此举,一定程度上希望能遏制山寨现象,同时也作为 NHK 海外出口的经营课题,在推广节目品牌同时,实现中日文化市场互利。
早在《 纪实 72 小时》中国版之前,国内已有以下两档创意相仿的节目:
作为互联网首档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蹲守固定地点,以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三天三夜里的人间百态。微小,但见大。
《纪录片编辑室· 72 小时》每期 26 分钟,每周一期。以 72 小时为拍摄周期,每一集择取一个公共空间,采访在此出现的不同人群,询问他们此时此刻出现在此地的原因,并邀请他们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
回到《纪实 72 小时》中国版。
制片人李洁此前在超前看片会上所说的:“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变当中,每个素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人们渴望倾诉,渴望寻求共鸣。节目就是给这些声音找一个释放口,展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不过几集播出之后,评分不太理想。
网友对于内容与表达形式也存在较大争议:
却也存在冷静思考和鼓励的声音:
确实,相比 BBC 、NHK 、Discovery 等世界纪录片领域大户,中国的纪录片产业还待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而在固有的印象中,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性,艺术性和生活性较弱,容易因为过分宣扬大爱,而出现煽情的情节或段落。
这一硬伤,在“ 72 小时”第一集的旁白里尤为突出。
其次,再了解我们为国产纪录片背后投入的人力、资金、精力,更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落差。这些落差体现在成品节奏、逻辑关系,也体现在画面和文字的关系上。
不过,近年提到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已经不乏构图精良、画面不再为字幕或配音的辅助的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截图
BBC 与 NHK 也并非常胜将军, NHK 的《中国古文明之谜》并不完美,BBC 的《中国艺术》不免有文化隔膜、走马观花的嫌疑。
我们的故事要由我们自己讲述。《纪实 72 小时》中国版先行播出了几集,希望在后面的更新中,看到更自由的立场和态度,听到独立制作的配乐,看到更专业的媒体态度。像《纪实 72 小时》中国版海报所期待:遇见纪录片崭新的模样。
《纪实 72 小时》日本版(日语/ 2017 )和《纪实 72 小时》中国版(普通话/ 2018 ),可通过腾讯视频观看。
参考资料:
1. 腾讯首购日本节目 IP 推中国版《纪实 72 小时》,王欢,环球网科技报道
2.《纪实 72 小时》《三日为期》《纪录片编辑室· 72 小时》百度百科
3. NHK 纪录片 《纪实 72 小时》,字幕制作感谢诸神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