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印象很深的书

        我一直很喜欢叶广岑的京味小说,她的小说我几乎都读过,《黄连厚朴》,《锁麟囊》,《拾玉镯》,还有《豆汁记》。可能叶广岑对中国戏曲颇有研究,也很喜欢中国戏曲,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都用了中国戏曲的名篇作为名字。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颇为喜爱,总是想看一看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豆汁记》你讲述了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叶广岑的中篇小说,文笔流畅,生动有趣。《豆汁记》故事的背景为旧时老北京,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很会做饭的女仆的故事,文中仆人莫姜一个就是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被作者刻画的非常鲜明。

        《豆汁记》讲述了一位清末御厨的媳妇和作者(被称作格格)一家的渊源,莫姜本是北宫门卖花生米的,一个风雪夜让作者的父亲文章里称作四爷的,捡回了家给了碗豆汁喝,然后发现莫姜其实是个绝妙的厨子,还是个知情知义的人。

        作为出国留过洋的四爷也颇有些意思。被作者称为性情中人,上趟昌平就牵回了三只老山羊,养在庭院制造三羊开泰的迹象,游妙峰山轰轰烈烈弄了两车白皮松回来,听说清虚观的两条小长虫没法过冬也请回了家。这样的人捡回个莫姜歪打正着是个好厨子也不足为怪了。

        莫姜的命有点苦,年轻时做了宫女,伺候太妃,虽然长得不漂亮却很会伺候人,让老眼昏花的太妃指婚给了小厨子刘成贵,不成想这小她八岁的刘成贵厨艺不错人却不咋地,不但是个赌徒脾气很暴躁,吵架时一刀下去,莫姜脸上留下难看的疤,大清倒台也没了工作,抛下莫姜,不知音信。走投无路的莫姜才进了叶府,多年之后讨饭的刘成贵领着在外面相好的娼楼女子所生的无爹的孩子到叶府找到了莫姜。莫姜变卖了太妃留下的唯一值钱信物,满人盘头用的翡翠扁方,帮他拉扯孩子。

        早先的御厨无奈的变成了烧豆腐的小工,偶尔会提些豆汁和豆腐渣去叶府找莫姜,小格格开始还鄙视,后来是“三年自然灾害”莫姜在府里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格格企盼着看不上眼的酸豆汁了。

        后来是文革,莫姜和刘成贵养大的孩子长大来革病入膏肓的四爷的命,七十岁的莫姜和瘫痪的刘成贵管不了,煤气中毒自杀了。

        戏曲《豆汁记》,又名《金玉奴》,荀派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位落魄到乞丐都不如的穷书生,饿倒在一个叫花子的门外,被叫花子的女儿金玉奴用豆汁救活一命,为报救命之恩以身相许,考中功名后却谋害糟糠之妻的故事。

        作者非常巧妙的用戏曲《豆汁记》的故事结局来暗喻小说《豆汁记》的故事结局,也用戏曲里面的唱词来表现小说里面人物的心声。

        莫姜没有读过书,但是她说的有几句话非常打动我,其中一句是莫姜说她的翡翠扁方上面有瑕疵,是这样说的“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不是说有瑕疵的就不是好东西,什么会没有瑕疵呢?

        还有是在刘成贵回来找莫姜的时候,小格格替莫姜打抱不平,替莫姜感到不值:小格格问,他得靠你养着吧?莫姜说,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呀?很多人视野狭隘,总是只能看见眼前一亩三分地,只能看见自己的好,忽略了别人,也忽略了有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会发生。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器具质而洁,瓦瓮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布衣暖,菜根香,恬淡平静的百姓日子是最弥足珍贵,最舒服养人的。小时候不懂,小时候总觉得生活和人生就要轰轰烈烈的,吃要吃最好的,穿要穿最好的,常常忽略了平静平淡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天下的幸福很多,这一种幸福是最普通的,也是最难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印象很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