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张图片
蓬莱中学红房子

上海黄浦区的国货路、普育东路和普育西路这一块地方,就是著名的“两堂善址”及“红房子”的原址。

1911年上海民间慈善机构普育堂的经费来源中断,新政府就将普育堂与原果育堂合并后改称“新普育堂”,并迁至南门外原同仁辅元堂义地建造新堂址,即现今的普育东路、普育西路和国货路范围。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2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3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4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5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6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7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8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9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0张图片
红房子边上辅楼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1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2张图片

新址普育堂于1913年竣工使用,共耗资约12万两,建有楼房13幢,其东西两侧是今普育东路和普育西路,南侧的路俗称“煤屑路”,后又称“新普育堂路”,即现在的国货路。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3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4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5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6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7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8张图片

民国12年,沿“新普育堂路”前又建造了一幢中西合壁的红砖墙楼,俗称“红房子”,它一度是工艺专门学校、南市时疫医院、传染病院等。

直到抗战结束,新普育堂以及红房子楼医院,收留和治疗了无以计数的弃婴和病孩,成为上海开埠以来重要的慈善事业机构。

1928年,政府借用两堂善址和红房子,举办了国货展览会。多位名人要员出席,大会还动用飞机散发传单。后来,这排沿马路的“红房子”成为国货运动的仓库,一直到四十年代末,“红房子”楼房才分别易主。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19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20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21张图片
本人蓬莱中学78届毕业照

1952年12月原董家渡路的教会学校:仿德女子中学和正修男子初级中学合并迁入“红房子”东侧楼并且改名为蓬莱中学。因为当时有个蓬莱区。

不久“红房子”西侧楼成立普育中学,而两校当中的这幢教堂式的楼宇,上层为蓬莱中学的室内体育场,下层为一个党校和一个商业职校。

同时“红房子”建筑背后的“新普育堂”址变成了孤儿院、残疾人企业和福利院等,仍然秉承着先人们的善行,救济了很多残疾儿童、病患儿童和遗弃儿童。WG结束后,两堂善地的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渐渐微弱,一度租赁商用,缺乏修缮。

改革开放后社会福利和慈善体系开始健全和完备。在城市的大建设和重新布局中,两堂善址以及“红房子”沿街,得到了重新开发和利用,2010年世博会前,曾经的普育堂、果育堂原址易主重修辟为“公益新天地”供人参观缅怀,不少建筑和标志物得到了修缮和展示。

蓬莱中学一直都上海世博会前夕,由于整幢“红房子”建筑年久失修和房屋的先天设计的缺陷,没有保护价值而被拆除,我于该建筑正在动迁时进入蓬莱中学废址,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蓬莱中学和普育中学不复存在,2016年,黄浦区政府在“红房子”原址上建成“第九医院黄浦区分院”,真正的把慈善事业发扬光大了。

寫此以纪念高中文科班的同学以及干玉琴老师、夏琴珠老师!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22张图片

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_第23张图片
作者 鄭響波
原創首發,僅供閲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母校:上海蓬莱中學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