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X的献身》之石泓性格浅谈

《嫌疑人X的献身》之石泓性格浅谈_第1张图片

今天和沛东看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苏有朋导演。与一般悬疑片不同的是,故事三分之一处就告诉了大家案情真相:

陈婧陈婧误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住隔壁的虽看起来没落却是个数学天才的石泓用自己的数理逻辑帮助她逃脱嫌疑。剩下的三分之二,在讲破案专家唐先生和罗警官一起怎么揭发案件真相的。

这里只想说说主人公石泓的性格。石泓帮女人设计脱离嫌疑、玩弄公检法于股掌、设计杀死流浪汉,都说明他有个特征: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这个词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主要指的是婴幼儿在判断别人意图、感受时不能脱离自己的主观情感,就是:只从自己观点出发,不能站别人角度考虑,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比如,两岁宝宝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说“妈妈看不到我”。他以为自己看不到妈妈,妈妈也看不到自己。

在电影中,石泓就强烈地表现出这种婴幼儿特有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别以为这种心理现象只有宝宝有,没有经历过思想的更换、意见冲突的解决、为他人自我一定程度的“委屈”这种成长的必经过程,宝宝会变成大宝宝,即使成人,仍然会自我中心主义地看问题。比如,石泓经过跳街舞的大妈们、卖早点的小摊贩身边时,认为他们:

生活日复一日,是无用的齿轮,没有意义。

所以,石泓会帮陈婧设计脱离嫌疑、玩弄公检法于股掌、设计杀死流浪汉。他以为一切都可以按着他心理设想的逻辑发展,不明白别人有别人的人生、有别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他只是世界一个小角落里微不足道的存在,无法影响、改变、左右任何事情。最典型的是,他杀死那个天桥下的流浪汉。或许他认为这个流浪汉活着没意义。

意义这个东西,自己想自己的就好了,不要替别人想。

其实,从早期石泓上学时的表现就可看出端倪:终日思想数学,地理考试也按着数学考试答,被老师责备时表情木讷,和同学应该也没什么交集,又怎么会在和别人的友谊、争执中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又怎么有机会能在友谊分裂后回首往事时有所顿悟、从而自省,怎么能在与他人矛盾时做出一定牺牲以求得多方利益平衡时、学会屈己呢?

看到有个网友对石泓的评价:挂着一幅自说自话的表情。这个评价是恰当的。幼儿在一起时,就是自说自话的。因为他们还不理解别人是和他们不一样的。石泓因为缺少社会联系这一个维度,仍然没从自说自话的阶段走出来。

可见,从小带小孩子出门长见识多么重要。孩子就是在与父母、朋友、师长的互动中,学习常识的,也是在这时情商得到提高的。如果石泓和社会稍有接触,应该也不会在陈婧误杀前夫之后,主动利用逻辑学帮她掩盖事实,应该知道有紧急正当防卫这回事。如果这个女人隔壁住的是个律师,应该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不过,东野圭吾安排石泓住她旁边,就是要制造这么一个故事。东野圭吾把犯罪动机这个能把人性糅合进去的概念作为创作主题,就是要制造跌宕起伏的故事,要产生矛盾。尽管这矛盾想起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东野圭吾为文学界塑造了这么一个人物,作为反面教材可以告诉大家:社交,要从娃娃抓起噢。

另外,有个影片,叫做《最佳出价》(the best offer),那里面讲了一个怪老头的故事。他的结尾很凄惨,很悲伤,很可怜,吃亏就吃亏在没有社交上了。故事讲得不错,可以看看。

议论结束。影片中有些镜头拍的还是蛮有观赏性的:

比如陈婧的女儿小欣在房间里吹单簧管,伴随着悠扬的节奏,同时切换呈现着唐先生、罗警官的镜头,最后石泓通过摩斯密码给小欣发过去“beautiful”,结束了这一轮镜头的切换。

还有石泓和唐先生去欣欣餐厅要外卖,同时坤哥来找陈婧请她出去吃饭。这时候,伴随着紧张的音乐,石泓面对坤哥和陈婧时的嫉妒、不自信、紧张、欲盖弥彰跃然欲出,而唐先生在一旁的观察更让观众替石泓捏把汗:可别看出什么端倪来,又心疼石泓这个孤独的影子一样的存在,在这个餐馆里,是那么格格不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嫌疑人X的献身》之石泓性格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