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怎样才算是安全距离?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简直就是对人际关系最精辟的总结。与人相处,距离过近难免会让对方觉得不被尊重而心生罅隙。距离过远呢,对方又会觉得不受重视而被埋怨。人与人相处,关键就在于这个距离的把握。

其实我本来是没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的。学生时代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人际关系。我那时候莽撞冲动,性格又比较敏感,与朋友相处三天两头吵架,然后和好。继而又产生新的矛盾。吵架,和好,周而复始。那种感觉就好像深陷泥潭,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我甚至对人际关系产生了绝望。我对自己有很多反省,最后的结论是自己这个性格不适合交朋友,心里默默地想以后孤独终身好了。

与一位多年的朋友彻底决裂之后,我才开始慢慢地改变我自己。我变得不再那么偏执,不再与身边的人和事激烈对抗。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宽容,时时刻刻纠正自己特别容易产生的偏见。就在我独自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认识了新的朋友,没想到这次和她的相处竟然变得轻松和谐很多。这在以前是我想也不敢想的。

为什么会如此?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独自生活,心理方面成熟很多,开始变得自信,不再疑神疑鬼,认为别人不经意间说的某句话可能是在影射自己。也不再钻牛角尖,即便别人有一些失当的言行,很明显是在针对自己,也不会去过分深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而言之,心态好了很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对距离的把握。我们初交一个朋友的时候最开始往往会很客气,很尊重对方,于是大家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氛围。等到熟悉了,才开始慢慢暴露出各自的缺点和相互对立的属性,也渐渐开始不尊重对方,于是矛盾产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的磨合,朋友变成老朋友了,这个时候会处于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就是我知道你的尺度,你知道我的底线,大家在共同划出来的范围内守规则的相处,这个时候大家相处很愉快。老朋友经过磨合之后,深谙怎么把握两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不过分靠近,却又不疏远,保持一个相亲相爱却又留有余地的距离。这个距离怎么把握?首先是一个地理上的距离。不可离的太远,但又不能靠得太近。最好是同在一个小区却不在同一栋楼。当然,有些朋友离得很远也能保持很好的关系。如果是学生时代,最好是同在一所学校同一栋楼却不在同一个寝室。这样我去见你,我得走上一段路程。由于这个路程的存在,心里面会产生一些不易感。我想见你没有那么容易。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往往人会更珍惜一点。关系十分亲近觉得完全可以处理好和对方的关系的可以做邻居。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距离的远近。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同居一室。十几、几十平米之内,连个转圜的余地都没有,最容易产生矛盾。

其次是心理上的距离。这最难把握。我觉得和人相处,不管和谁,始终都不能太放松太自由,太过随意。尤其是老朋友,大家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往往就会抛却一切束缚,撒了欢似的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不顾朋友的感受,这很容易产生芥蒂。矛盾产生之后,往往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怪朋友太过小气,一点都不了解自己。这个时候各有各的不满,关系很危险。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所顾忌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我和你一样都是有感情的,一些话语加在你身上和加在我身上的痛感是一样的。我们会去怪别人伤害了自己的感情,往往却很随意、任性地去伤害别人的感情,我觉得这真的挺自私的。即便是亲生父母,也不可能受的了你任意妄为,不顾一切,遑论朋友呢?所以,不管是和普通朋友相处,还是和好友、死党相处,都要尊重他们。你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客观地对待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把他们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个体,会受伤、会失望。而不是割裂开来,互相对立。这样在相处中心里自然会有一个尺度,在这个尺度内,你可以嬉笑怒骂,自由自在,率性而为。

这个距离的把握不仅对朋友之间适用,对恋人也是如此。任贤齐唱“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所有的关系和情感最终都会具体落实到怎么相处的问题上来。很多矛盾产生的根由在于我们天性里面的偏见,过于主观,党同伐异。对于一些价值观不同的人采取对立和孤立的态度,而不是理解和包容。世界本就是多元的,不可能趋向同一。而真正的“大”,就是承认这个多元的世界,欣赏这个丰富的世界。这也是为了缓解我们自身存在的焦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人相处怎样才算是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