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这本书主要针对的问题,正如其副标题所说,主要分享的是争夺用户心智的方法。定位的重点并非产品,而是要调整其在潜在客户心智中的形象。通过读这本市场营销领域的书,我可能还说不上有啥太深的体会,但肯定是有了变化。我发现自己身边充斥了各类广告,比如:电视广告,公汽广告,车站站牌,广播等等。我看待广告的视角有了变化,我会有意识的去思考,这个广告想告诉我的是什么,而我又记住了什么。
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不能由公司的人来回答,需要让你的潜在客户们来回答,看看他们心中的你是什么样子。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的现状。
也许哲学真的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吧,我是谁这个命题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只不过哲学上更多的是内省,而在市场领域,我们需要先客观的通过外部,发现问题,再引导后面的活动,毕竟在市场经济里,我们是通过相互交换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新领域,你是第一个人,那你必须要第一个枪战潜在客户的心智。成为一个领域的领导品牌永远是最好的定位!之后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牌来进行产品的更新和迭代,也就是说,作者建议多品牌战略,而不是品牌延伸战略。
说实话,关于品牌延伸,作者专门有一个章节来阐述,为何他认为延伸品牌是个灾难。虽然我能理解他所说的原因,但我还需要时间来给出自己的答案。作者认为,延伸品牌是原来品牌的卫星产品,在人们心智中没有独立的地位,所以容易被遗忘。所以延伸的品牌没有什么好处,同时还容易模糊原来品牌的定位,所以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因为在短时间内,品牌延伸可以有短期的好处,所以现实中,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品牌延伸,谁会不喜欢看得到的利益呢?
但是“存在即合理”,既然有品牌延伸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道理,那什么时候该用品牌延伸呢?
1. 预期销量。有可能获胜,大卖的产品不建议用,销量不大的产品应该用。
2. 市场竞争。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不该用,竞争激烈的产品应该用。
3.广告支持。广告投入大的品牌不该用,广告投入小的品牌可以用。
4.重要程度。创新产品不该用,一般产品如化学品可以用。
5.分销方式。厂家直销的产品不该用,有经销商销售的产品可以用。
整体来说,也就是:越希望有独立的品牌意识,希望大家一说到某种类型产品的时候,就能第一时间想到这种品牌的产品,越不建议做品牌的延伸。
但目前的各行各业,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能在发现这种机会了。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属于跟随者,那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定位呢?很多时候,我们会盯着领导品牌,希望“赶美超英”,这个并不是不对,但可能不实际。根据书中的例子,很多时候可能都是劳民伤财,最后结局还不理想。“不要试图去改变心智”,也就是说改变别人的想法是很困难的,这点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夫妻中的相互改造,能有几个成功的呢?如果身边的人都这么难以做到,那一个断续出现的广告为何又可以做到呢?所以书中的建议是:寻找同一品类下的差异点,扩大差异,让客户记住你。你甚至可以借助领导品牌,让客户更快的记住你的品牌。所以定位很多时候,都是在寻找差异性——寻找空位。换而言之,需要逆向思考的能力。关注竞品的特点,找到差异点,重新定位自己的特点。但需要注意区分:重新定位并不是比较性的广告,而是以竞品(已经为大家熟知的产品)为基础,阐述自己的特点。
那如何在实际中去做好定位呢?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客观性!不要主观臆断。
1. 首先要问一问,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已经拥有了怎样的定位。
2. 你想占有怎样的定位——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差异性的来源,并不是自己人坐在一起,大脑去想出来的,很可能你认为的差异,在客户看来并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绘制潜在客户的心智地图的方法是“语义区分发”。
不要试图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是谁也无法满足。定位和通杀本来就是矛盾的一对。
“在传播中,多即是少”——尽量简化信息,推广效果才会更好。
3.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营销活动中,与竞品的交锋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4. 资金是否充足?如果有限,可以考虑从局部着手,区域着手,之后再推广。
5. 能否坚持?企业的定位需要坚持,但战术可以改变,以新的方式避免人们的厌倦。
6. 自己的营销战略和定位相匹配吗?所有的创意,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为定位目标服务时,才能发挥其价值。比如:你的品牌名字——能否让大家听到名字就能想起你的产品和特点。
希望通过阅读,可以拓展自己认识生活的角度,发现之前熟视无睹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