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轻水兰洲
【首发头条,侵权必究】
少年时期读《边城》,总是会为了翠翠的爱情而惋惜,为结尾傩送的归期不定而惆怅。
年少不知愁滋味,现今再回过头翻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看到的却不仅仅是翠翠的爱情,还有更多人物的温情与感动。
很多人都说《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人到中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是的,如果说当年只看到了悲的一面,现在却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温情与美好,一种人文情怀、浪漫主义与美学交融的柔情之美。
自然与风俗之美
沈从文在《边城》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分别描写了湖南湘西边界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像是砸开了一道门将读者们引入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依山傍水、渡船买办、生活宁静。自然天成的山石瀑布,源源不绝的溪水河流,南北往来的船只,两旁依水而建的吊脚楼,山间浓密的翠竹,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不让人神往。
还有当地传承多年的民间习俗,元宵佳节家家户户亮灯出户、鞭炮烟火、舞龙耍狮,好不热闹;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提鸭,好不欢喜。
一条渡船、一个老船夫、一个小女孩翠翠、一条小黄狗,就这样的出现在了山水间,诗意、自然、美好,同时代表着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故事走向。
李健吾老师曾评价《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服可口的良药。
边城中山美、水美、人美,还有一种就是超现实美,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苦苦追寻而又寻觅不到的,这或许就是我们喜欢《边城》的原因。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西,自小被家乡的山水浸染,其文笔也如山水般自然和幽美,《边城》的成功可以说是他心中自小的一方天地,加之浪漫主义和英雄情怀的追求,所以才能将心中的那山、那水、那美,跃然纸上,让人无比向往。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美
一幅画上只有山水,未免显得冷峻。边城里除了山水的自然之美,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美。
老船夫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渡船,为过往的人民客商引渡,皆是免费。而过往的人们每每坚持给点报酬,老船夫拗不过也会用之来买茶叶和烟草回馈客人。
老船夫与孙女翠翠的依偎之情,虽不大富大贵,却温馨快乐。相互间的体谅与担心,最是真挚与美好。顺顺一家子的善良,对街坊邻居的慷慨协助,让这一方天地更加安宁和谐。
这里的人们无不重义轻利、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皆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会为了求生之计外给予真感情,以情郎约守,为爱情殉情。
桃源仙境、古朴民风,朴实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天真羞怯的翠翠......
他们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同时又充斥着人情的真实饱满和自然。无论是翠翠母亲对爱的执着,最终的殉情;还是娼妓们无视现实的残酷,追求爱情的本真,都体现了人们对爱情最初的向往与热烈,敢爱敢恨的真情与果敢。
老船夫对女儿私奔后的归来,未出嫁怀孕生子,他都选择了不追问不指责;还有端倪出翠翠的情窦初开与难为情的羞怯,老船夫为了此事暗地奔波,至死之前都无法放下心来。这些都体现了老船夫的爱护和疼惜之情。
顺顺在儿子天保死后无法释怀,可最终还是为老船夫处理了身后事,派人陪伴照顾伤心的翠翠,送吃送喝,最后放下介怀主动接纳翠翠作为儿媳妇。顺顺在伤心之后选择放下了仇怨,将心比心的怜惜翠翠,成全儿女们的爱情,这是一个失去儿子后既悲痛又善良仁义的老父亲的温情。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作品之中,沈从文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疼惜与温情,作品之外,何不是他对人物的疼惜与温情呢?
老船夫失去了爱女可最后还有和孙女相依为命的晚年,相较于《活着》里面的富贵只有一条老黄牛,这是不是能够感受作者的笔下留情呢?
人们都说这是个悲剧故事,更是个悲剧的结尾,但我看来,这里面却蕴藏着作者最大的温情和人文主义。
结局的留白之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给《边城》的结局。
故事好像还没说完,但到这里却戛然而止了。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结局,特别是关乎爱情这方面,但作者却没有给出个确定的答案,留给读者们自己思索。
而这正是美之所在,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有一种处理方式叫留白。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起到以少胜多、似有非有的效果,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仿佛我们乍然间看到结局会怅然若失的感觉,为傩送的远走不归而恼怒,替翠翠的羞于表达错失爱而惋惜。
可是不断地去思考想象,脑海里还是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傩送明天就回来了,翠翠与傩送从此就守着渡船,幸福快乐地在一起。
这就是留白之美的效果,沈从文用这个小技巧满足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愿,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怎样既定的结局都会让人觉得不够圆满。
迅速在一起,无论是顺顺一家子和翠翠都会有所介怀,毕竟天保是因为翠翠而出走溺亡的。别说是顺顺夫妇无法接受,傩送自己也是不可能立马安心地去拥抱爱情的,就连翠翠和老船夫也会心有愧疚。
顺顺不同意,傩送远走,翠翠等待,这些都是符合人情的,他们都需要时间去慢慢调整和遗忘伤痛,才能坦然地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份爱情的合理性。
相同的,爱情也需要留白,甚至是需要一点点悲来衬托它的美。
仿佛是翠翠不懂得表达,和傩送的缺少交流理解所产生的悲情结局,其实是事态和人物的自然发展和正常呈现。
十几岁的翠翠面对爱情的朦胧感觉,害怕见到心爱之人的刻意躲闪,真正见到傩送时,却又装作完全不在意来掩饰心中的那份怦然心动。少女怀春的情愫跃然纸上。
而傩送见到翠翠对他爱答不理,甚至远远躲着,以为对自己不厌其烦,加之哥哥的死和父亲的阻挠,那边厢用榨坊来利诱,这边厢翠翠毫无回应,只能远走他乡,不做选择。
爷爷死前的奔走游说、顺顺的重新接纳、杨马兵对翠翠的解说、傩送的不定归期、翠翠的等待、读者的期待,无不让这份爱情更深入了一个层次,让读者体验与这个“悲剧”爱情更加升华与美好。
留白的美学,其实是一门独到的艺术,在于意境、想象和感官,留下空白、留下无限的想象力和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莫过于“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惆怅了千年。因为留白使之动人、深刻。
好的作家能够让人看完作品后,从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希望、向善、向上的力量,更能让人透过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与温暖,这种千丝万缕、远近交融的感知合二为一,让人感动。
好的作品让人读来历久弥新,每每回味都能悟出不同的道理和美感,生活亦然。
这,大概就是作者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