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通史》系列之大秦帝国

在上一篇的结尾通过政策上的分析总结了秦国胜利的几个方面,但还有很关键的一方面在这篇补充,即秦国的弓箭和铁骑。科学家在西安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四万多支三棱箭,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金属配比基本相同。高标准的箭头成就了大秦帝国,电影《英雄》中也说秦国的弓强箭快,其余六国的箭皆不如秦国射的远,而秦国每到一处,便例行放箭,除试探敌情外,还可威慑四方。箭一放完,后来的铁骑再来个快速冲锋,任谁都难以抵挡。

春秋战国打了五百多年,最后以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并建立了秦国。不管谁输谁赢,统一了就好,老百姓以为终于能过了宁静详和的日子了,但可惜的是,他们错了。

江山打下来了就要想办法去巩固,按他的构想,他是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的。但以正常的生老病死来看,他是做不到的,于是在四处寻仙以求长生不老之药。为何他对权力如此痴迷,因为他的功绩却是太大了,功劳无人能比,地位无人能及,秦始皇非常害怕失去这些,所以也就成了一个格外怕死之人。

为何当年荆轲刺杀他时侍卫们却只傻傻的看着而不出手相助,因为根据当时的规定,只有经秦始皇本人下达命令后,侍士们才可以上殿。

估计当时制定这一规定时始皇是这样考虑的。没人有胆子并且有机会能在大殿上对他下手,因为不论成功与失败都会被诛九族,况且武器也是不允许、不可能被带进大殿的。但谁会想到人家荆柯就是只有朋友没有亲人,虽然当年也没搞计划生育,但他就是孤身一人,没有兄弟姐妹。而武器匕首是藏在地图里面的,地图是用来展示燕国进献的属地的,所以有资格第一眼看到此地图的只能是始皇,所以地图在入殿前才没有被检查。

那为什么命令只能由他自己下达呢,答案很明显,万一由别人下命令,而这个人却有造反之心,这帮死心眼的侍卫是听还是不听呢,这不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嘛”。所以,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命令只能由他自己来下。可遇刺时正慌的六神无主的始皇哪有工夫给他们下令呀,所以侍卫就是不敢动,因为他们深知秦国法律的严酷。

但据我的猜测,他们当时也想帮忙,只是“枪打出头鸟”,可能某个侍卫是抱着帮助始皇的心态上殿的,但生怕其他的侍卫引起误会,误以为他跟荆柯是同伙,当所有的人都持有这样一个想法时,没有人会动。

还有一例,一次他在宫中批评丞相李斯的随从车辆过多,李斯知道了便减少车骑,可始皇这边却感到很纳闷,因为他并没有当着李斯的面说过这件事情,那么是谁泄露的消息呢,在追问了身边的侍卫一圈无果后,始皇便把他们都给杀了。

由此可以看出,怕死的始皇对大臣、侍卫的要求是多么苛刻。

这还只是身边的人,对于别人,尤其是六国旧地的贵族们,该如何防止他们图谋复辟呢。经过缜密的一番思考后,始皇采取了三个步骤,这三步走下来真可谓是“釜底抽薪”呀。

一是把所有的武器收缴上来,然后统一在首都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重达千石的铜人,虽然你们打算心怀不轨,但我却让你们连个家伙事都找不到;二是将六国的强宗和富商十二万户迁到咸阳以便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为什么要迁他们,因为这些人是造反机率最高的一伙人,而现在我不让你们呆在自己的属地里,你们只能呆在我的附近随时接受我的监督;三是修建由咸阳至六国的驰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万一有个很精明的人,偷偷的造了一些武器准备起义,我便借助驰道在第一时间将大军带到,立马杀你一个片甲不留。

这是是内,对外呢。

始皇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为了进一步巩固又修建了至今仍闻名中外的长城。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为了防止周围国家的入侵,各国就已经纷纷修建了长城,秦统一后,不少的地段只是重加修葺连贯而已。

身边的人搞定了,六国的人搞定了,外国的人搞定了,秦始皇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但他哪会想到,灭秦第一人却恰恰是曾经最令自己信任的人。

赵高,他不是宦官。

《人民报》上有过报道,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分,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他不但不是个宦官,且还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

他官拜中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非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之人不能担当。所以在始皇病危且未立太子时才会让赵高来代写一封给长子扶苏的信,内容大致就是要扶苏抓紧赶回咸阳参加葬礼,然后继位。

在考虑谁来担任下一届帝王的问题时,始皇是仔细掂量过的,虽然他很疼爱胡亥,但“知子莫若父”,胡亥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百度百科》

撰写下一位继任者的任书无疑是巴结继任者的良好时机,赵高肯定也是巴不得立马就去做,但他却有个顾虑。因为当时蒙氏兄弟与太子扶苏的关系很好,而赵高曾经犯过法,蒙毅判了赵高一个死罪,最后还是秦始皇开了尊口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小命,因此赵对蒙是恨之入骨。这样一个肉中刺与将来的皇帝很要好,势必会对他今后的仕途造成诸多不便,这是其一。

其二是太子扶苏本身是个极为正直的人,当年始皇在搞“坑儒运动”时,扶苏曾为诸儒生说情,并因此而触怒了始皇,由此可看出他的宽厚与开明。因为若只是简单的求情是肯定不会把始皇惹急了的,既然都触怒了,肯定当时争执的很厉害。对于百姓来说,有个如此好了的人来当皇帝必定是件很高兴的事,但问题是赵高却不是个光明磊落之人,所以他更希望由一个昏君来当家。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最后的诏书并没有按照始皇的意思去写,而是直接赐扶苏死,并又继续诛杀了蒙氏兄弟,由此,也许本可以存活更长时间的秦国仅仅存活了了十五年就夭折了。

扶苏死后,二子胡亥即位,时年二十一岁。与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一样,这厮也是个地地道道的“玩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他豢养了无数的狗马禽兽,皇宫里的饲料不够用了就向附近的百姓征粮,结果导致咸阳附近三百里内的人民都没有粮食吃。

首都附近的人都被弄得如此之惨,其他人的境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据说在未统一前夕,秦国一半的人力都充当了兵力,随时面临生命结束的危险,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就被派去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而另一半则被残酷的刑罚和无穷尽的重赋所逼迫,刑罚不仅力度狠,而且名目多。政府及其措施绝对不容许批评,有谁胆敢表现出略微不满,他就得以他个人甚至全家、全族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原属秦国的人民可能还较适应这种生活,但过惯自由生活且民风彪悍的楚国人民就不见得能接受了。基于这点,最近正在热映的电视剧《楚汉传奇》才敢在开头借楚将项燕之口讲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

且秦楚两国还有着深仇大恨,即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骗至秦国,并身死异国。其实这也不全怨秦国,前面讲过,楚王是因为想得到秦国给的好处背叛了齐国,结果秦国却不认账了,最后楚国率军讨伐秦国却被秦国劫走了楚王,连国王都被掳走了,这人可丢掉了,于是矛盾也就日益加深了。

所以陈胜吴广这边刚起义,旧楚境各地就涌现出了众多的起义军,项羽军就是其中之一。项羽的勇猛当真非同寻常,连他自己都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中也说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灭秦的关键一战——巨鹿之战中,当别的诸侯军都不敢与秦军决战时,他却敢于迎刃而上,于是在得胜后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统帅。

但他的致命缺点是过于残暴,不得民心。项羽军所过之处,无不夷灭,绝不留下一个活口。进入咸阳后,不少人提议将阿房宫保留,哪怕不住,留个纪念,当作教训提个醒也行,他却非要一把火将其烧掉,结果花了十年功夫修建的宫殿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消失了。

这样的气量何能成大事,最终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被“小混混”刘邦给干掉了。

�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中国通史》系列之大秦帝国)